近日,據媒體曝光,荷蘭的科研人員發明了一種特殊棺材。
這種棺材由蘑菇製成,通過菌絲加速屍體的分解,能夠在1個月或6周內被土壤吸收,並且在兩到三年內能促進土壤充分分解、豐富周圍土質。而傳統的棺材通常需要10年或者更久的時間,才能將屍體變堆肥。
這種特殊棺材既能加快屍體分解,又能為周邊植物生長提供養分,看似一舉兩得,但仔細想想,還是存在一定隱患的,比如,如果死者生前接受過放射性治療,那麼這些進入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也會隨著屍體腐爛滲入地下水,造成環境汙染。
(蘑菇棺材 圖源網絡)
中國人自古講究「入土為安」,但是近年來為何一直主張火化呢?
主要還是出於三方面考慮:
1、防止疾病散播
大多數國家的傳染病防治法規會規定罹患法定傳染病的遺體必須以火化方式處理(比如:愛滋病),以免疫情散布。
2、基於環境考量
土葬是某些環境汙染物的已知來源,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的防腐液裡的汞、砷和甲醛都會汙染地下水。而靈柩本身也是另一種已知汙染來源。其他汙染問題還有,死亡或埋葬前(如放射治療)進入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些屍體的腐爛都可能造成環境汙染。
3、基於空間考量
傳統的土葬佔用了大量的空間。我國國土面積雖然廣闊,但也擁有眾多的人口,尤其現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用地緊張,因此推行火化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舉。
而有關棺材的發明,從古至今也是層出不窮。
以前醫學不發達,導致出現許多誤診誤判死亡的狀況,有的「死者」被宣判死亡後,有的在下葬前醒來,於是民間就有了「詐屍」「死而復生」的傳聞;有的就比較慘了,被家人無意「活埋」的狀況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19世紀,美國作家愛倫·坡寫的一本小說《提前埋葬》,就講述了患有「強直性昏厥症」的主人公,隨時有可能被誤認為死亡,為了避免被活埋的命運,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讓他的朋友們承諾不會過早埋葬他,設計一個有生命保障措施並且易於逃脫的私人墓穴,等等。
因此,1868年Franz Vester就發明了一種改進版棺材,棺材有一個進氣口、一個梯子、一個鈴鐺。如果一個人一旦被活埋,那麼當他在地下甦醒過來的時候,就可以有一線生機。在專利說明中,他寫道:「如果太虛弱不能爬梯子,他可以搖響鈴鐺,向外發出求助警報,這樣可以挽救被活埋的自己。」
1882年,John Krichbaum申請到一項專利,也為被活埋者設計了一個特殊的裝置。他設計的裝置一部分伸入棺材,放在被埋葬者的手邊,其餘部分直接穿過地面,一旦被埋葬者甦醒,他就可以轉動手中的T型管,在地表將會指示地下T型管的轉動,與此同時,空氣也被引入地下棺材。一段時間過後,當死亡被完全確認,該裝置即可被移除。
到了近代,醫學快速發展,通過監控心跳、腦電波等,死亡的誤診率已經大大降低,因此棺材專利更多是為了慰藉生者。
2010年,Jeff Dannenberg申請到一項專利,用於棺材中音頻通訊的裝置和方法,它可以讓家人、朋友向死者傳達消息和聲音。在專利陳述中,發明者稱這是一種電子語音通信系統,它能夠預存音頻文件,定時播放,同時它還具備無線更新功能,家人、朋友可以遠程更新、修改、編輯、存儲文件。
2015年,John Knight的一項專利,被稱為「永恆的音樂系統」。它包含一個太陽能數位音樂播放器,放於墓碑底部附近的安全盒中,墓碑上有外部插孔可以訪問墓碑中的電子數位音樂播放器。在棺材內部至少放置一個揚聲器。如此一來,生者就可以通過這一設備將音樂、錄製的信息播放給死者。
從防止誤診
到人文關懷
再到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生命的終點
也映射著人類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