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發明蘑菇棺材,可將屍體快速變成堆肥

2020-09-20 小合說知產

近日,據媒體曝光,荷蘭的科研人員發明了一種特殊棺材。

這種棺材由蘑菇製成,通過菌絲加速屍體的分解,能夠在1個月或6周內被土壤吸收,並且在兩到三年內能促進土壤充分分解、豐富周圍土質。而傳統的棺材通常需要10年或者更久的時間,才能將屍體變堆肥。

這種特殊棺材既能加快屍體分解,又能為周邊植物生長提供養分,看似一舉兩得,但仔細想想,還是存在一定隱患的,比如,如果死者生前接受過放射性治療,那麼這些進入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也會隨著屍體腐爛滲入地下水,造成環境汙染。

(蘑菇棺材 圖源網絡)

中國人自古講究「入土為安」,但是近年來為何一直主張火化呢?

主要還是出於三方面考慮:

1、防止疾病散播

大多數國家的傳染病防治法規會規定罹患法定傳染病的遺體必須以火化方式處理(比如:愛滋病),以免疫情散布。

2、基於環境考量

土葬是某些環境汙染物的已知來源,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的防腐液裡的汞、砷和甲醛都會汙染地下水。而靈柩本身也是另一種已知汙染來源。其他汙染問題還有,死亡或埋葬前(如放射治療)進入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些屍體的腐爛都可能造成環境汙染。

3、基於空間考量

傳統的土葬佔用了大量的空間。我國國土面積雖然廣闊,但也擁有眾多的人口,尤其現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用地緊張,因此推行火化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舉。

而有關棺材的發明,從古至今也是層出不窮。

以前醫學不發達,導致出現許多誤診誤判死亡的狀況,有的「死者」被宣判死亡後,有的在下葬前醒來,於是民間就有了「詐屍」「死而復生」的傳聞;有的就比較慘了,被家人無意「活埋」的狀況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19世紀,美國作家愛倫·坡寫的一本小說《提前埋葬》,就講述了患有「強直性昏厥症」的主人公,隨時有可能被誤認為死亡,為了避免被活埋的命運,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讓他的朋友們承諾不會過早埋葬他,設計一個有生命保障措施並且易於逃脫的私人墓穴,等等。

因此,1868年Franz Vester就發明了一種改進版棺材,棺材有一個進氣口、一個梯子、一個鈴鐺。如果一個人一旦被活埋,那麼當他在地下甦醒過來的時候,就可以有一線生機。在專利說明中,他寫道:「如果太虛弱不能爬梯子,他可以搖響鈴鐺,向外發出求助警報,這樣可以挽救被活埋的自己。」

1882年,John Krichbaum申請到一項專利,也為被活埋者設計了一個特殊的裝置。他設計的裝置一部分伸入棺材,放在被埋葬者的手邊,其餘部分直接穿過地面,一旦被埋葬者甦醒,他就可以轉動手中的T型管,在地表將會指示地下T型管的轉動,與此同時,空氣也被引入地下棺材。一段時間過後,當死亡被完全確認,該裝置即可被移除。

到了近代,醫學快速發展,通過監控心跳、腦電波等,死亡的誤診率已經大大降低,因此棺材專利更多是為了慰藉生者

2010年,Jeff Dannenberg申請到一項專利,用於棺材中音頻通訊的裝置和方法,它可以讓家人、朋友向死者傳達消息和聲音。在專利陳述中,發明者稱這是一種電子語音通信系統,它能夠預存音頻文件,定時播放,同時它還具備無線更新功能,家人、朋友可以遠程更新、修改、編輯、存儲文件。

2015年,John Knight的一項專利,被稱為「永恆的音樂系統」。它包含一個太陽能數位音樂播放器,放於墓碑底部附近的安全盒中,墓碑上有外部插孔可以訪問墓碑中的電子數位音樂播放器。在棺材內部至少放置一個揚聲器。如此一來,生者就可以通過這一設備將音樂、錄製的信息播放給死者。

從防止誤診

到人文關懷

再到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生命的終點

也映射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相關焦點

  • 荷蘭一公司發明了一種「活棺材」,稱為逝者提供生命源泉
    日前,荷蘭一家初創公司創造了一種可生物降解的「活棺材」,由真菌代替木頭製成,該公司稱,這種棺材可以將腐爛的人體轉化為植物的關鍵營養物質,以此相當於為逝者提供了新的生命源泉。這家名為Loop的公司表示,他們的棺材是由菌絲體(蘑菇的地下根部結構)製成的,裡面裝滿了苔蘚床,以刺激分解。
  • 生命的循環:荷蘭人開發了由蘑菇菌絲體製成的「活」棺材
    照片:生命循環 荷蘭設計師宣稱自己的葬禮是世界第一,死者被葬在由菌絲製成的充滿苔蘚的棺材中 」活繭「是由鮑勃·亨德裡克斯(Bob Hendrikx)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的,現已被兩家荷蘭fun儀公司提供的棺材收藏中使用。
  • 可以吃屍體的活棺材,一種更環保的殯葬方式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學生創業公司Loop開發了一種由菌絲體製成的「活」棺,他們將其命名為「活繭」。活繭可幫助屍體更有效地「堆肥」,清除有毒物質,並為種植(新)樹木和植物創造更豐富的條件。現在,Loop公司利用菌絲體製作棺材。這個長方形的容器大概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來生長,不需要任何能量、熱量和光。然後,長成的棺材將會用來裝死者的屍體。「這種棺材使人們再次與自然融為一體,豐富了土壤,而不是汙染土壤。」亨德裡克斯說。人體在自然界的降解的速度通常取溫度、溼度、土壤酸鹼性等各種條件。但經驗表明,通常這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 荷蘭發明的菌絲「活棺材」成為新選擇
    人是重感情的動物,喜歡利用儀式與有形物質來紀念一個人或一件事,例如婚禮、葬禮、生日等等。
  • 堆肥過程中涉及的微生物
    堆肥過程中涉及的微生物在堆肥的不同階段分離出不同的微生物。鑑於堆肥材料的複雜性和所遇到的變化,甚至在同樣的堆肥堆,有相當數量的微生物種類,但是這些研究中通常分離的一些屬。溫度是決定堆肥中許多微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儘管堆肥中的這些微生物通常可以分為中親、耐熱和嗜熱菌群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如果非常大的溫度特性(最小、最佳和最大)考慮到微生物的數量,這些微生物群肯定會相互融合。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微生物是中生菌,生長在5到37∞C之間。
  • 當你死後屍體如何處理?煙花葬或者製作成鑽石了解下
    2、骨灰製成唱片人們可以考慮將自己製作成一張塑膠唱片,當自己去世時送給愛人,這張唱片可以播放你的錄音或者一首歌,人們甚至可以花錢聘請幾位音樂家共同創作一首歌,骨灰是在唱片製作後期添加的,人們通過肉眼可看到。
  • 背著屍體和棺材行走在懸崖峭壁之上,探秘中國貴州最神秘的「背屍人」
    格凸河溶洞內驚現懸棺坐船向裡面行駛大概10多分鐘,只見陡峭的懸崖兩邊竟然放著幾口棺材,船再往前開,更是不得了,崖頂上的棺材更是一波接一波,有的棺材還一層疊一層。其規模雖然遠不如長江三峽懸棺和重慶龍河懸棺等,但卻有著其自己的獨特之處。空曠的山洞,陡峭的懸崖,開船的師傅告訴我們,懸棺安放的位置都是懸崖,壓根就爬不上去,但為了方便村裡人祭拜,才修了一條石板路。
  • 在家用垃圾桶將菜葉、果皮變成有機肥料,解答家庭堆肥常見的問題
    廚房產生的各種菜葉、果皮、雞蛋殼等,都是非常好的堆肥材料。 小貼士:如果一下子無法收集到太多的堆肥材料,可以先將各種菜葉果皮收集碾碎,再混入土壤中。 堆肥是否可添加的材料 另外,花生殼、瓜子殼、開心果殼、龍眼和荔枝殼等果殼都可以用來堆肥
  • 動物的糞便變成促進植物生長的堆肥,兩三個月就能變成健康的肥料
    堆肥的製作方法有很多種,可以直接在院子裡挖一些坑之後將堆肥材料放在裡面,每放一層堆肥材料,就添加一些土壤覆蓋,你一般半年以上就能變成腐熟的堆肥土了。當然也可以用一些木箱子或塑料桶來製作堆肥箱,底部一定要穿孔,保持排水良好。堆肥材料除了動物的糞便,你還是要準備一些樹葉乾草木屑、咖啡加茶渣或其他材料。
  • 那些「不靠譜發明」:鴿子飛彈、水泥家具、逃生棺材
    不靠譜的鴿子飛彈人類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發明不斷湧現的歷史在這本名為《鴿子制導:50個「不靠譜發明」》的書中,作者詹姆斯·摩爾和保羅·尼羅試圖為那些受人詬病的離奇想法翻案,「拯救那些本可改變人類生活的神奇創意」。水泥家具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一生共獲得1093項專利。很多人只知道他是電燈泡的發明者,但並不清楚愛迪生在水泥的推廣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 雙孢蘑菇有什麼不同?它的常規栽培方法應該怎樣操作?
    目前荷蘭、美國等國家採用床式或箱式多區栽培系統,實現了菌種、培養料和覆土的專業化分工生產,堆肥製作、菌絲培養和出菇管理均置於自動化控制環境,送料、播種、覆土、採菇等均採用機械裝置,實現了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我國雙孢蘑菇栽培始於20世紀20~30年代,70~80年代發展較快。進入21世紀以來,雙孢蘑菇在全國各地廣泛栽培,部分企業開始了工廠化生產。本文介紹多數地區採用的常規栽培方式。
  • 神奇蘑菇可緩解抑鬱症?當心吃蘑菇變成吸毒!
    近日,微博上一則消息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 神奇蘑菇可緩解抑鬱症? 該微博消息稱,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神奇蘑菇或稱迷幻蘑菇,其含有的「裸蓋菇素」可有效緩解抑鬱症,它能夠給人帶去一種迷幻的體驗,包括幻覺、極度興奮以及改變情緒。
  • 為什麼要將屍體變成木乃伊?
    相反,生活在古埃及上流階層的人士,他們在死亡之後,被其後人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都會將將屍體的腦髓取出來,並且接下來在使用某些藥物對腦進行衝洗;接下來會使用一把石刀,將已經死亡屍體的腹部切開,將內臟拿出來,並且對腹部進行徹底的清洗,放入一些椰子酒、香料,最後再將已經切開的腹部縫合。
  • 降解塑料、生物分解塑料、可堆肥塑料與生物基塑料的區別
    可降解塑料是一大類,包括光降解塑料、熱氧化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可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環境或堆肥條件、土壤條件或高固形物條件下可生物降解的一種塑料,而可堆肥塑料是指在堆肥條件下可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種塑料。
  • 汙泥機械化堆肥工程中料倉與貯存系統
    以汙泥堆肥項目為例:上述散料一般指脫水汙泥(含水率75%~85%)、熟料(堆肥產物,含水率30%~50%)、乾料(秸稈、花生殼或蘑菇渣等,含水率10%~30%)以及由它們按比例攪拌形成的待發酵混合物(含水率50%~60%)等;根據承載物料不同,料倉一般可分為汙泥料倉、熟料料倉、乾料料倉等;根據工序位置不同,料倉可分為受料料倉、配料料倉、貯存料倉;需要指出的是,在生產線外,對於季節性物料(如秸稈、稻殼等
  • 蘑菇碗、海藻杯也能吃?食品包裝的探索任重道遠
    學生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外賣食物中的碎屑上,他們用糖和瓊脂(從海藻中提取的凝膠狀物質)製成3D列印吸管,用菌絲體(蘑菇的絲狀根)手工製作碗。其中一個團隊設計出黑色塑料薄片,可以摺疊成外賣容器,可以在收集點回收、消毒,然後在外賣中無限重複使用。另外一個二人組用摺疊式叉子和勺子組合製作了別出心裁的紙板盒,用餐者可從穿孔的邊緣將它們撕下來。就餐結束後,所有東西都可被扔進堆肥箱。
  • 「創澳分享」養殖場畜禽糞汙好氧堆肥和厭氧堆肥有哪些不同?
    在養殖業中,畜禽糞汙堆肥方式按生物發酵的情況可分為好氧堆肥和厭氧堆肥 厭氧堆肥 厭氧堆肥是在無氧的條件下,藉助厭氧微生物(主要是厭氧細菌)將有機質進行分解,被分解的有機碳化合物中的能量大部分轉化貯存於甲烷中,僅一小部分有機碳化合物氧化成二氧化碳,釋放的能量供微生物生命活動需要的過程。 厭氧堆肥又稱沼氣幹發酵,其原料中總固體含量在20%左右。
  • 在18世紀,人們用這14種方法,來確定屍體是否真的死亡
    1841年,克裡斯蒂安·弗裡德裡希·納斯發明了一種可以插入屍體胃裡的長溫度計。然後溫度計可以測量身體的體溫,以確定是否有生命存在。當然,如果一個人還沒死,把體溫計塞進他的胃裡也可能會引起反應。拉博德甚至為停屍房發明了一種拉舌頭的機器。即使是不熟練的太平間助理,也能在屍體被埋葬前確定它是否真的死亡。
  • 考古學家打開明代棺材,發現了古人能讓屍身不腐的機密
    辛追夫人、凌惠平、樓蘭美女、小河公主等一具具女屍的出土,讓現代人不禁感慨古代人保存屍體的高超水平。    2013年12月,考古人員在江蘇泰興一處房地產工地發掘了17座明代家族墓,打開一個棺材卻用了九牛二虎的力,這個棺材堅硬程度讓考古隊咋舌,好不容易用切割機才將其打開,墓主穿衣戴帽平躺在棺材裡,皮膚完整,眉毛、鬍鬚猶在,就連指甲都沒有斷裂,保存狀況之好引起了考古隊的好奇與興趣。
  • 世界上放射性最強的人,死後屍體不得火化,只能裝進鉛棺材裡深埋
    科學家是世界上最理性的一個群體,但往往也是最瘋狂的一個群體,為了做研究他們甚至敢於用自己的生命做挑戰,在英國便有一名科學家,將自己的組歐威試驗品來測試一種「高危」化學元素的毒性,在他去世後因為放射性太強屍體都不得火化,只能裝進鉛棺材裡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