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墳1.2萬多穴,回收處置棺木1.8萬多具,規劃建設公益性公墓區57個,實現棺木處置率、遺體火化率、骨灰入葬公墓率「三個百分之百 」,大餘縣未發生一例因殯葬改革上訪事件……這是贛州大餘縣實施新一輪殯葬改革一年多來交出的答卷。
由於「風光厚葬」「勘擇吉地」等傳統殯葬觀念根深蒂固,殯葬改革被稱作「天下難事」。知之者不易,行之者尤艱。殯葬改革,遭遇的是思想觀念的障礙,面臨的是利益固化的藩籬,需要「啃硬骨、涉險灘」。大餘是如何破解的呢?日前,記者前往大餘縣一探究竟……
順勢而為 群眾來唱主角
大操大辦、亂埋亂葬、重金建墳等喪葬陋習在農村由來已久,大餘也不例外。在大餘縣城周圍及高速、鐵路、國道等沿線,青山「白化」觸目驚心,有的墳墓甚至修到家門口。喪事操辦也很鬧騰,按大餘縣南安鎮的喪葬舊俗,老人去世後,子孫不僅要披麻戴孝,還要在城區主街道抬棺遊喪,沿街放爆竹、撒紙錢……這些陋習,群眾深惡痛絕、避之唯恐不及,卻囿於傳統習俗的桎梏,敢怒不敢言。
殯葬改革,不僅需要責任與擔當,更需要勇氣與智慧。2017年3月開始,大餘縣從群眾的「痛點」入手, 順勢而為, 在大餘縣開展鄉風文明行動,向陋習宣戰。目標明確,如何破題?大餘縣以攪動思想為先,積極倡導「十帶頭」,即發揮黨員、幹部、鄉賢、先富人員、貧困戶、 「風水先生」 等十類特殊群體的帶頭示範作用。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持續8個多月的廣泛宣傳,以微電影、地方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層層發動,大餘縣讓「綠色殯葬」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雷某以前是南安鎮花園村有名的「風水先生」。大餘縣裡推行殯葬改革之初,因「飯碗」緣故,他對這一鄉風文明行動存有牴觸情緒。經過教育引導,他慢慢理解了殯葬改革的長遠意義,不僅自己帶頭籤訂了墳墓搬遷協議,還加入了村紅白理事會,帶動殯葬改革在花園村迅速推開。和雷某一樣,大餘縣136名「風水先生」、1326名土工等殯葬從業人員全部籤訂了綠色殯葬承諾書,成為殯葬改革的宣傳者、倡導者和推動者。
舊俗變新風,如何找到切入點?大餘縣在全縣119個村(居)組建了紅白理事會,推選村中有威望、公道正派且能熱心服務群眾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醫生、老工人等進入理事會,讓群眾唱主角。
理事會提供「一條龍」服務,為紅白喜事「量身打造」最節約可行的辦事流程。以前辦場喪事動輒需要四五萬元,現在簡辦只需三四千元,大大減輕了群眾的負擔。不但事能辦好、不失體面,而且省錢、省力、省心,殯葬改革很快得到了當地群眾的理解支持和熱情參與。
疏堵結合 回應群眾關切
殯葬改革是一項系統性的群眾工作,既要尊重群眾意願,又要回應群眾關切。大餘縣民政局局長許自才告訴記者,大餘縣出臺惠民殯葬補貼制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引導群眾文明殯葬,促使殯葬改革穩步推進。
根據專業評估和群眾意見,大餘縣出臺了公墓建設和遷墳補償規定。在農村公益性墓地建設中,大餘縣財政按每個墓穴2500元、每平方米骨灰堂12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對遷入公益性墓地的,大餘縣財政按每穴20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對回收的棺木,根據時間節點給予每具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補償。
按照「屬地管理、管住山主、清點墳主」的原則,大餘縣整合鄉鎮、林業、民政等部門精幹力量,組成縣鄉村三級幹部隊伍,進村入戶,對「三沿六區」範圍內亂葬墳墓和「活人墓」的事主進行勸導,累計搬遷墳墓1.2萬多穴。開展回收處置棺木行動,大餘縣累計回收處置棺木1.8萬多具,對回收的棺木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靈活處置再利用。
5月25日,在大餘縣崇山源公墓區,記者遇到了南安鎮新安村村民李良英。「早就聽說公墓區環境優美、服務設施齊全,實地察看後,我覺得把先人的墳墓遷到公墓區,更讓人安心。」原來,李良英前不久籤訂了3穴祖上墳墓的搬遷協議,當天特地前來公墓區實地察看。
圍繞「節約土地、保護環境、減輕群眾負擔」,大餘縣規劃建設農村公墓區57個,並加快完善公墓區的道路、綠化、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實現各鄉鎮、村公墓殯葬服務全覆蓋。為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大餘還在公墓區規劃建設中融入了家族墓區、花葬、樹葬等理念。
新風蕩漾 文明持久發力
4月5日是大餘縣啟動新一輪殯葬改革後的第二個清明節。其間,大餘縣民政部門免費發放祭祀鮮花21萬束,焚燒祭品、燃放爆竹的習俗被鮮花祭奠、網上祭奠所代替,清明祭掃呈現一派文明、祥和的氣氛,大餘縣實現了「零火情」。當日,大餘縣遷墳1149穴。
作別陳俗陋習,新風隨之興起。在大餘崇山源、黃龍福壽源等公益性墓區,花葬、樹葬、草坪葬等新穎環保的喪葬方式吸引了眾人的關注。大餘縣黃坑林場退休工人朱和良非常支持樹葬,他說,樹葬滿足了「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要求,通過將逝者與綠樹融為一體,使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非常有意義,既經濟、莊重又文明、環保,自己百年後就選擇樹葬。
殯葬改革既是社會發展所需,也是民心所向。大餘縣殯葬改革自啟動以來,群眾的觀念隨著改革的推進發生了轉變,沒有出現回潮現象,一年多來的遺體火化率和骨灰入葬公墓率均達到百分之百。
一改百新。過去開門見墳的山如今成了旅遊景區,過去亂墳散布的村如今變得秀美和諧,過去抬棺遊街的城鎮如今成了文明城鎮,過去存放棺材的祠堂如今變成農家書屋……「綠色殯葬」不僅有效改善了大餘的生態環境,為加快鄉村振興蓄積著活力,還促進了大餘縣的全域旅遊、工業園區建設、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
因為殯葬改革,黃龍鎮大龍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今天,走進大龍村鄉村旅遊點,滿眼青山綠水、繁花怒放,遊客爭相在花海中合影留念。時間回到兩年前,大龍村亂墳雜陳,與景區格格不入。殯葬改革實施後,當地村民主動響應,將景區周邊和公路沿線的260多座墳墓全部搬遷。
山還是那座山,但經過統一規劃建設,亂墳崗變成了花海景區和農商街,吸引了各地遊客前來遊覽。「經過鄉風文明行動的『洗禮』,村裡的風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文明和諧、幹事創業、勤勞致富成為村民的主流意識。」大龍村黨支部書記藍善榮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村莊變美了,鄉風更淳了,遊客紛至沓來,村民不僅腰包越來越鼓,精神面貌也今非昔比了。(贛南日報 袁榮德、張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