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樂豐鎮召開綠色殯葬改革現場推進會,集中銷毀當地推行綠色殯葬工作以來從各村村民手中收繳上來的400餘副棺木,「兩臺挖掘機『重拳』作業,將整齊擺放在廣場上的棺木砸碎。
江西人經常被喚作「老表」,這個稱呼追根溯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湖南人認為祖上和江西人是表親,因此有「江西老表」一說;另一個和風俗有關,自古江西人信風水,所到之處常見他們手持探測風水的羅盤,羅盤在民間被叫做「表」,「老表」則源於此。
今年74歲的「江西老表」鍾錫林是贛州市大餘縣人,在過去51年間,他正是靠著手上的羅盤給當地人選擇適合建造陰宅和陽
宅的位置、主持下葬,名氣很快在不大的縣裡傳開,人稱「陰間省長」。
原本風水先生大多是在人們面對死亡時才會被需要,可是從今年3月開始,來找鍾錫林看風水的人明顯增加了很多。這個突增的數字讓他印象深刻:過去的兩個月裡已經有270多戶人家請他遷墳,最多的時候,一天他要在幾個山頭之間奔波,目前還有380多家在他這裡預約排隊。
鍾錫林生意增多之際,正是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大力推進殯葬改革之時。從2016年底開始,大餘縣就開啟了新一輪殯葬改革,伴隨著全國範圍內進行的「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建設,當地主要任務是解決土葬、棺葬、抬棺遊喪、火化率低等現象。
殯葬改革近年來全國多地都在推行,而江西省相較於其他省的獨特之處、也是近日被人們關注的地方在於,「風水先生」這個人們印象中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行業,出現在了官方話語中,被政府調動了起來。
去年7月,大餘縣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發布《大餘縣紮實推進「三沿六區」亂埋亂葬墳墓整治》中提到,通過宣傳教育和政策引導將以前從事封建迷信活動的「風水師」,由以前的陳規陋習的慫恿者轉變為現在亂埋亂葬整治工作的宣傳者、倡導者,著重發揮他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由風水先生蹲點現場「現身說法」,讓群眾放下卸下心理包袱。
風水先生改當「遷墳顧問」
據大餘縣當地人介紹,今年3、4月是政府推進殯葬改革最火熱的一段時間,進入5月以後,整體節奏已經慢了下來。青龍鎮二塘村村民當時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宣傳殯葬改革的小車在家門口轉,家住縣城的黃峰記得,當時有居委會的人到自己做生意的門店發殯葬改革的通知,讓他們籤遷墳協議。
大餘縣甚至專門為此拍了一部微電影《風水》。電影在25分鐘裡講述了在大餘縣鄉風文明活動中,某村一對老夫妻找了風水先生在山上挑風水寶地,原本想建「活人墓」以造福子孫。事情很快被擔任村支書的兒子知道,後輩通過各種理由勸解老人,比如修活人墓並不能幫助甚至還會耽誤後代的前程,兩位老人最終妥協,風水先生也被說服自願改行,為村委會服務。
大餘縣民政局局長許自才介紹說,在大餘,乃至在客家人聚集的贛、粵、閩地區,信風水成了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民風民俗,很難像微電影裡表現的那樣一時間就被改變。
鍾錫林記得,去年年底大餘縣委、政法委曾召集縣裡的風水先生開殯葬改革政策法規宣傳培訓會,內容除了講政策以外,他們還被提醒到,在接下來的幫助當地人遷墳的過程中,要配合政府工作,無論公墓的風水如何,都不能說這裡的風水不好。
大餘乃至江西省多地要求改土葬為火葬,同時嚴禁佔用耕地、林地建墳墓,在「三沿六區」進行亂埋亂葬整治工作。「三沿六區」指沿公路、鐵路、河道兩側,以及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區、水源保護區和農田保護區,這些地方不能出現新墳墓,舊墳墓需全部遷移到公墓安葬。
鍾錫林贊同修建公墓。過去掃墓,很多人東一座山、西一座山跑路,現在掃墓會更方便,在環保方面也更清潔衛生。同時,政府在殯葬改革中並沒有禁止他們給當地人看風水,雖然不能去山上挑選墓地,但人們選擇公墓也需要這些風水先生手上的羅盤指導,所以鍾錫林的生意沒有受影響。他甚至主動請纓,擔任縣殯葬改革領導小組的「遷墳顧問」。
大餘縣東部的青龍鎮元龍畲族村是鎮上唯一的少數民族村,和周圍其他村落不同,這裡有統一的青瓦白牆新房,平坦的柏油馬路。從立在馬路邊的宣傳欄看,這個村子要打造旅遊景區。在新修的白牆上,漆著「孝老愛親鄰裡睦,紅白喜事不奢辦」的標語。
5月17日下午,在離這裡只有十幾米的地方,藍重陽家和兩名村委會幹部籤了遷墳協議,同意將自己家裡的祖墳都遷到公墓。風水先生葉明鑫在現場見證了這個過程。他個頭不高,40多歲,但在村裡很有名氣,一位路人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他是「風水大仙」。葉明鑫最近固定在廣東給人看風水,村委會料到村民遷墳對風水先生短時間內會有很大的需求,除了村裡其他四五位風水師,他們還專門把葉明鑫請回來幫忙。
(資料圖片)福建省福清市一處翻新修建的豪華墓葬:把祖墳進行豪華裝修,「改改風水」。圖/新華
葉明鑫在現場和藍家商定第二天早上「撿金」的事宜。「撿金」是贛南地區殯葬的一種風俗,逝者被安葬多年以後,為了選擇更好的風水寶地,後人挖開墳墓把遺骸裝入特指的陶甕中二次葬或多次葬,此時會請風水先生完成整個過程。「撿金」在贛南地區很普遍,但顯然現在的「撿金」目的已經大不一樣。
葉明鑫翻出手機相冊的很多照片,來證明自己這段時間來超出平常的工作量,在整個過程中,風水先生起到了主導作用。事先,他會問及逝者及其家庭成員的生辰八字,在家中測算出吉日和吉時,然後在指定的時間到山上挖開墓地。一般會僱傭動土做墓的土工或抬棺槨的八腳(當地抬棺槨至少得8個人,俗稱這些人為八腳),指揮這些人把屍骨撿出來放入事前準備好的陶甕中,或者直接拿出骨灰盒。隨後趕到指定的公墓,拿出羅盤選出風水最好的位置。雖然不能在山上找風水寶地,但在範圍有限的公墓裡,仍然可以尋找所謂對逝者後代有利的位置和朝向,風水先生們在這個過程中仍有發揮的餘地。
殯葬改革與風水文化
許自才記得,去年政府一共召集了136位風水先生開殯葬改革政策法規宣傳培訓會。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地的風俗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不像微電影《風水》中的人們那麼容易被說服,當地人對風水先生一直會有需求,這是個人選擇,政府並未在這方面明確禁止大家找風水先生。
事實上,為了防止「死人跟活人爭地」,改變土葬對耕地的佔用,各地政府推行火葬,但在農村地區阻力很大,甚至發生了很多有爭議的事件。2012年河南周口市的「平墳運動」,半年內平墳350多萬座,方式直接,事件很快引發人們對政策與傳統之間如何平衡的討論。而江西這次殯葬改革選擇利用風水先生的作用,和這個地方濃厚的信風水的習俗有很大關係。
住在縣城的風水先生關鳳華客廳裡掛著一幅200多人的合照,這是幾年前在贛州舉辦的「世界風水文化大會」的紀念照,參會者來自世界各地,都身穿白色大褂正襟危坐。關鳳華提到,從這個照片能看出贛州地區一直都有信風水的傳統,被國內外風水人士奉為祖師爺的楊筠松就在此創立了「形勢派風水」 。
中國海洋大學丁鳳珠的論文《客家墳墓風水信仰探究——以贛南石城大由鄉為例》中提到,自然地理條件也為風水術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需求。作者提到的大由鄉多山地,河流交錯,無論蓋房還是建墓,如果不顧水文、地質、地貌和地形動工,後果必然不好。
宋代以來贛南地區也是程朱理學、陽明心學傳播的重鎮,周敦頤、程頤在此宣講理學,王陽明傳播心學。儒家思想的盛行同時重視孝道,這些都促使了風水信仰成為當地人的一種精神支柱。
因此當地也繁衍出了一系列風俗,比如修祖墳、建生地。據當地人介紹,在山裡或者田間,很多人重修祖墳,有的甚至修建得異常鋪張浪費,為的是給後代求一個美好前程。丁鳳珠在2012年曾調查,一些豪華的墳墓重修的花費可達七八十萬元。
在贛南地區,很多人年過60歲就會提前在山裡「預定」中意的風水寶地,同時如果生墳夠氣派,也能彰顯自家的地位和財力。而越來越豪華的墳墓,也加重了「死人與活人搶地」的情況。
關鳳華介紹,直到去年春天以前,大餘縣仍然流行著一套高調、複雜的喪葬過程。某家有喪事,事主家就會打電話告知關鳳華或者其他風水先生。
關鳳華15歲當風水先生學徒,現在已經61歲了,有時候,他自己也講不清楚迷信到底是什麼。他說,「過去這一套確實比較複雜,但是這是為了表達後輩對前人的心意和尊重,大家就是為了求個好。」現在政府不讓做這些,他只能積極配合,沒有其他選擇。
他的工作變化之處在於,政府不支持封建迷信這一套,他也可以用「幫忙做事」這個說辭來描述自己所做的事——即使現在要求火化、葬在公墓,人們照樣需要有專門的人來主持葬禮,他正好就是這個主持者,幫人們看公墓的風水成了他的工作之一。但是和以前不同的是,一方面主持葬禮的地方從家裡搬到了殯儀館,下葬的地方從山裡轉到了公墓;另一方面,即使他測出這裡風水不太好,或者挑選遷墳的時間有衝突,也都要以政府的要求優先。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曾雄生出生於江西,熟悉當地的風俗。對於大餘縣請風水先生推進殯葬改革,他認為,「可以看作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尊重」。曾雄生解釋說,「傳統文化中,與風水相關的陰宅、陽宅等堪輿(俗稱風水)活動,不僅是為了給逝去的先人尋找一處可以長眠的土地,更多地著眼於子孫後代的命運和福祉。因為他們相信死去的先人會保佑他的子孫。這種觀念其實也是孝道的一種延續。它直接影響著傳統道德觀念的形成,受到傳統社會中人們廣泛的重視。」
在曾雄生看來,政府在殯葬改革中請風水先生,可能是一種「解鈴還須繫鈴人」的做法。因為墓址的好壞,一般百姓並不清楚,而風水先生掌握其中的話語權。政府請來風水先生,一方面保證了這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減少了阻力,同時也藉助於他們的權威,因勢利導,達到集中規劃公墓的目的。
青龍鎮副鎮長範凌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利用風水先生是因為人們幾千年來的風俗很難一刀切地改變,得循序漸進。另外,讓村民們找風水先生,在遷墳過程中如果出現什麼小事故或者問題,大家也不會把責任都怪罪在遷墳這件事上。
曾雄生對土葬的看法和其他人不大相同,他覺得殯葬改革的難點是人們的觀念,在某些地區,很多人相信風水而不相信科學,想要把火葬被接受的程度提高到一定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請風水先生參與殯葬改革,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作法。
「改革的重點,還在於反對厚葬。在火化率提高的情況下,以骨灰盒取代棺材,可以減少對林木的砍伐,一定程度地保護生態環境。今天更要反對的是,用花崗巖和鋼筋水泥等堅固耐用的建材建造墳墓的做法,回歸真正意義上的『土』葬,發揮其生產和生態上的功能。至於是否集中安葬倒是並不重要的。」曾雄生說。
相關閱讀:
江西多地強推火葬引爭議專家:不可急功近利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近年來,綠色殯葬改革逐步在全國農村推廣,鼓勵人們選擇更為環保的火葬來取代傳統的土葬。不過,扭轉老觀念的過程也一直伴隨爭議,「強制收繳棺木」「限期一律火化」等做法在一些地方引發風波。
伴隨著挖機巨大的轟鳴聲,整齊排列的數百口棺木被統一銷毀。這是4月15日江西上饒鄱陽縣綠色殯葬改革現場推進會上的一幕,當地村民自願上交了近500口壽棺,在群眾的監督下集中銷毀,並送往當地火力發電廠焚燒發電。
今年80多歲的吳宗貽老人是當地第一位主動上交壽木的村民,他說鄱陽縣人口多,耕地少,實行綠色殯葬是一件對全社會都有價值的事。
吳宗貽:我完全同意,我帶頭把棺材燒掉,家裡的孩子也同意,他們說符合政策的會大力支持我。該改變的就要改變,我個人將來要不留骨灰。
與鄱陽縣的「自願上交銷毀」不同的是,上饒市鉛山縣的做法更為嚴厲。近期,一封落款為「鉛山縣綠色殯葬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公開信在網上廣泛流傳,公開信顯示:「2018年6月15日前,全面完成棺木收繳,實現棺木處理『三無』目標:即群眾家中無棺木存放,從業人員無棺木工匠,流通市場無棺木銷售。今年7月,全縣將集中開展『零點行動』,全縣範圍內不分身份、不分地域,亡故人員遺體一律火化,一律不得土葬……」
鉛山縣民政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公開信內容屬實。他表示,目前村委幹部正在上門登記村民家的存放棺木情況。
工作人員:政策通過公開信的形式已經下發出去,村委會負責到村民家中調查,棺木也是要你自己上報的。四月份開始登記,截止這個月底。
有評論批評這種做法是「一刀切」。這名工作人員表示,收繳棺木和一律火化是執行上級部門相關政策,農村的遺體火化費用由政府買單。
工作人員:棺木肯定要收繳,以後全部火化,不能再有棺木。各個村建好公墓後,骨灰統一放到公墓裡。自己上交棺木的獎勵1500元。
就在昨天,江西弋陽縣也通報了一起土葬事件處置情況。一位已經土葬的逝者被強行起棺火化。當地官方微信公號「弋陽關注」通報稱:「近日,弋陽縣漆工鎮接到群眾舉報,現年81歲的漆工鎮村民鄭某禮於日前去世,家屬違規將死者屍體放入棺木土葬。漆工鎮及時組織鎮、村幹部來到死者家裡宣傳綠色殯葬政策。同時,漆工鎮聯合由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城建局組成的殯葬綜合執法工作組對該違規土葬墳進行了強行起棺,並將棺木及死者屍體送往縣殯儀館進行火化處理。」通報最後強調,「整個處置實施過程進展順利,家屬情緒平穩」。
事實上,殯葬改革的強風已經在江西多地迅猛地颳起,江西某縣級市市長用五個100%總結了改革的力度之大。
市長:我們堅持做到五個100%,一是火化率100%;二是火化之後葬入公墓區達到100%;三是標準公墓區覆蓋率達到100%;四是棺木處置率達到100%;五是紅白理事會覆蓋率達到100%。
針對部分地區殯葬改革「一刀切」的做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認為並不可取。
鄭風田:對於中國農村的老人來講,很難接受火葬,從目前各個地方強制執行的效果來看,都非常不好,引起很大的民意反彈。涉及到民間風俗習慣和傳統的時候,單純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強制執行可能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定。我想這樣的改革太急功近利或「一刀切」了。
在綠色殯葬改革政策的推行上,鄭風田認為改革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處理方式必須靈活。
鄭風田:最看重葬禮的是老年人,這是他們的信仰。政府可以建公墓,逐步讓百姓接受這樣的形式,但是不能一下子把棺材收掉。可以對老人的文化、年齡進行綜合考慮,不要一刀切,比如說可以對五十歲以下受過良好教育的老人,實行火葬政策,對於七八十歲、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尊重他們的信仰和想法,我想這部分人數不會太多。(中國新聞周刊、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