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方式從古代演變到現代已經有很多種形式,不只是土葬,還出現了樹葬、花壇葬、草坪葬、天葬、鑽石葬、太空葬、海葬、煙花葬等,這些殯葬方式都被稱為綠色殯葬。
樹葬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新殯葬方式,就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種植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現代樹葬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地面沒有任何殯葬設施,而是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標記,不僅綠色環保還經濟實惠。
花壇葬起源於西方的綠色葬式:將逝者骨灰安放於園內中心花壇內,逝者姓名刻在集體紀念碑內側,花壇內栽植一顆五針松,骨灰就深埋於松樹四周,土地循環使用,其特點是骨灰與自然完全融合,再覆新土後種植鮮花,極大地節約了土地和安葬費用,佔地面積比樹葬更少,更能營造良好觀感。花壇葬的價格雖然便宜,但因為不保留骨灰盒,而且無法進行合葬,所以銷售情況不太好。另外,花壇裡的花不能四季常開,也是不被認可的原因。
草坪葬源於西方流行的葬式,近年在東方也得到了推廣。特點是佔地面積小,生態環保,樣式簡單統一。與芳草為伴,讓生命源於自然,歸於自然,汲取天地之甘露,與天地合二為一,不留骨灰,不佔土地。在掃墓的時候為草坪澆水、培土以寄託哀思。
鑽石葬,又稱骨灰鑽石,指的是將被火化的人骨灰轉變成「晶瑩的鑽石」,從而實現了讓最親愛的人「真正永垂不朽」的目的,這些由人體骨灰轉化的「鑽石」通體呈現高雅的藍色,能滿足那些覺得「墓地和骨灰盒過於呆板」的人對思念親人的要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相比死氣沉沉的墓碑和骨灰盒,骨灰鑽石的優勢相當明顯。
海葬是先把屍體火化,再把骨灰撒向大海。骨灰撒海衝破了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人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繼土葬以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海葬有利於節約土地,發展經濟,有利於移風易俗。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逝世後的骨灰撒海方式,開闢了中國海葬的先河。而像太空葬、畫葬這種垂直升空的殯葬方式在我國還屬於異想天開的方式。
隨著國家殯葬改革的實施,殯葬文化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綠色殯葬的理念漸入人心。在生命走向終點的時候,選擇回歸大自然,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淨土。越來越多人願意讓無法延續的生命化作一片綠色,以另一種形式長存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