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喪葬之風漸起,來盤點一下都有哪些綠色殯葬形式?

2020-12-06 墓碑廠家凱瑞石業

殯葬方式從古代演變到現代已經有很多種形式,不只是土葬,還出現了樹葬、花壇葬草坪葬天葬鑽石葬、太空葬、海葬煙花葬等,這些殯葬方式都被稱為綠色殯葬

樹葬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新殯葬方式,就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種植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現代樹葬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地面沒有任何殯葬設施,而是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標記,不僅綠色環保還經濟實惠。

花壇葬起源於西方的綠色葬式:將逝者骨灰安放於園內中心花壇內,逝者姓名刻在集體紀念碑內側,花壇內栽植一顆五針松,骨灰就深埋於松樹四周,土地循環使用,其特點是骨灰與自然完全融合,再覆新土後種植鮮花,極大地節約了土地和安葬費用,佔地面積比樹葬更少,更能營造良好觀感。花壇葬的價格雖然便宜,但因為不保留骨灰盒,而且無法進行合葬,所以銷售情況不太好。另外,花壇裡的花不能四季常開,也是不被認可的原因。

草坪葬源於西方流行的葬式,近年在東方也得到了推廣。特點是佔地面積小,生態環保,樣式簡單統一。與芳草為伴,讓生命源於自然,歸於自然,汲取天地之甘露,與天地合二為一,不留骨灰,不佔土地。在掃墓的時候為草坪澆水、培土以寄託哀思。

鑽石葬,又稱骨灰鑽石,指的是將被火化的人骨灰轉變成「晶瑩的鑽石」,從而實現了讓最親愛的人「真正永垂不朽」的目的,這些由人體骨灰轉化的「鑽石」通體呈現高雅的藍色,能滿足那些覺得「墓地骨灰盒過於呆板」的人對思念親人的要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相比死氣沉沉的墓碑和骨灰盒,骨灰鑽石的優勢相當明顯。

海葬是先把屍體火化,再把骨灰撒向大海。骨灰撒海衝破了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人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繼土葬以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海葬有利於節約土地,發展經濟,有利於移風易俗。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逝世後的骨灰撒海方式,開闢了中國海葬的先河。而像太空葬、畫葬這種垂直升空的殯葬方式在我國還屬於異想天開的方式。

隨著國家殯葬改革的實施,殯葬文化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綠色殯葬的理念漸入人心。在生命走向終點的時候,選擇回歸大自然,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淨土。越來越多人願意讓無法延續的生命化作一片綠色,以另一種形式長存於世。

相關焦點

  • 贛州大餘:136名「風水先生」籤訂了綠色殯葬承諾書
    遷墳1.2萬多穴,回收處置棺木1.8萬多具,規劃建設公益性公墓區57個,實現棺木處置率、遺體火化率、骨灰入葬公墓率「三個百分之百 」,大餘縣未發生一例因殯葬改革上訪事件……這是贛州大餘縣實施新一輪殯葬改革一年多來交出的答卷。  由於「風光厚葬」「勘擇吉地」等傳統殯葬觀念根深蒂固,殯葬改革被稱作「天下難事」。知之者不易,行之者尤艱。
  • 記者調查:節地生態 綠色簡約——國外殯葬新風尚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專電 記者調查:節地生態 綠色簡約——國外殯葬新風尚  新華社記者  民政部等九部門24日聯合發布《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培育現代喪葬文化。事實上,在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新華社駐外記者為您一探究竟。  瑞典:液態氮殯儀館  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意願登記者。
  • 趙法生:當前殯葬改革的四大觀念誤區
    中華民族號稱禮樂之邦,向來重視喪葬禮儀和生命關懷,具有慎終追遠的悠久傳統。隨著國家現代化的推進,傳統禮儀的現代轉型是題中應有之義,但近年來的殯葬改革亂象叢生,比如前幾年河南周口平墳事件,今年四月份江西上饒集中銷毀五千口棺材事件,均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爭議,這些問題的出現與現行殯葬改革的指導思想存在諸多誤區直接有關,亟待加以討論澄清。
  • 上海安善用生命晶石助力蘇州綠色殯葬 把現代科技思維融入傳統殯葬...
    3月30日下午,第十屆吳地山陵文化節在蘇州市木瀆山陵文化鳳凰公墓南四區蘇州市綠色殯葬示範基地開幕。此次文化節以「文明追思,見證永恆」為主題,園內新建成的新一代藏晶苑——「光之壁」正式啟用。  進入木瀆山陵文化鳳凰公墓,順著右手邊的階梯上山,便來到一處生態安葬區。在這個區域裡,錯落有致地種植著不同種類的小樹苗。
  • 世界十大下葬方式 世界各地安葬形式盤點
    中國有句老話叫入土為安,就是說人死後埋入土中,死者有了歸屬,家屬也心安;其實除了這種傳統的土葬,世界上的下葬方式多種多樣,各國喪葬方式各有特點,本文盤點了十大世界喪葬方式,下面深入了解下!
  • 國外生態殯葬鬧哪樣:美國骨灰珊瑚、瑞典液態氮殯儀館、瑞士鑽石葬...
    原標題:國外殯葬咋做到「節地生態」 【盤點國外「節地生態」殯葬:美國骨灰珊瑚、瑞典液態氮殯儀館】 民政部等九部門24日聯合發布《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培育現代喪葬文化。事實上,在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新華社駐外記者為您一探究竟。 【瑞典:液態氮殯儀館】 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如今已吸引了數千名意願登記者。
  • 顧士雲|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
    在這種情況下,人情原有的救急救窮意義消失了,代之於的是人脈和金錢的炫耀。五是喪事中的朋友人情有了變味的感覺。本來,朋友家裡發生了不幸的事情,作為朋友前去弔唁慰問,這是非常正常的禮尚往來,尤其在一些曾經患難與共的朋友之間,這種關愛之情是非常珍貴的。而這種人情也是有一定規格的,高了會為難朋友,低了難以體現真情。
  • 江蘇南京:綠色祭掃讓清明節更清淨更文明
    據市殯葬管理處統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截至昨天,今年整個清明期間全市現場祭掃人數不到147萬人,為歷年人數最少的一次。記者採訪發現,與往年相比,今年清明期間,祭掃方式更多元,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等傳統祭祀方式,已逐漸被鮮花祭祀、集體代祭、社區公祭、網絡祭祀等綠色文明的祭祀方式取代。低碳環保的綠色祭祀之風,讓傳統的清明節逐漸回歸「清淨」與「文明」。
  • 新型生態殯葬:人體蛋形膠囊,死後變成一棵樹
    死後進行喪葬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為死去的人建造墳墓,用於紀念死者,這是人類與動物的一大區別之一。早期的殯葬大都是以土葬的方式,當人死亡之後,遺體被放入棺材之中,然後再進行下葬。然而,隨著現代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全球人類在快速增加。如果大家都採用土葬的方式,必然會佔用大量的土地空間,這顯然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 生前契約,念世情骨灰鑽石將成殯葬新寵
    序 中國殯葬未來在哪裡,明天如何前行,作為殯葬人都會思考的問題,月初在福壽園集團下屬重慶新橋鳳鳴山安樂堂的大廳內,有這麼一群為了探索這個疑惑聚集在一起的人,作了一個初次探討。
  • 農村實行殯葬改革,農民表示不接受!國家予以補貼,火葬將成主流
    提到農村的殯葬習俗,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吹吹打打異常壯觀的抬棺場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村推崇的都是土葬的方式。在一些農村,如果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一般都會提前為自己挑選好的木材打好「壽木」,為自己的後事做好準備。
  • 新型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150斤重的人有20斤骨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千年來傳承的下葬儀式,古人遵循儒家思想、孝道至上,信奉死後有知、魂歸故裡、屍骨健全,故以完整遺體下葬的土葬作為殯葬方式。
  • 上海引入殯葬新形式 逝者骨灰可製成生命晶石
    據上海殯葬服務中心介紹,生命晶石技術首先出現在美國,然後傳入日本、臺灣和香港等人口密集地,並得到很好的發展和應用。韓國選擇製作生命晶石的骨灰超過十分之一。去年上海從韓國引進六項國際專利骨灰晶石化新技術,將骨灰細化至粉末狀,在超高溫下,骨灰熔融高壓緻密後冷卻凝結為晶石狀的圓珠,一具骨灰可形成百餘粒晶石。
  • 把殯葬生意做到太空去,已經有3萬人即將把骨灰撒到宇宙
    死亡是一個所有人都沒有辦法迴避的沉重話題。作為正式標誌一個人死亡的社會儀式,葬禮的歷史和人類的文明一樣古老。中國人的喪葬觀是「入土為安」,「土」既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入口,也是逝者靈魂的安居之所。火箭上搭載的64顆微衛星中,有一顆叫「極樂世界之星2號」(Elysium Star II Cubesat)的立方星顯得與眾不同。
  • 天津骨灰盒樓走俏引熱議,我們來談談給小盒子安家這件事
    從那時起,火葬這種喪葬形式才漸漸被正名。在此之前的幾千年裡,火葬不是沒有,只是不得正法。除這之外,社會其他階層都把土葬奉為喪葬正統。入土才為安,這種觀念深厚到幾近頑固。於是,哪怕是國家提倡了幾十年火葬,在喪葬管理延伸不到的農村地區,土葬觀念還是牢不可破。媒體不時曝出某地有平墳或者燒棺之事,但大多都不了了之了。
  • 讓生命在綠色中永恆
    鄭州公益植樹葬生態美化升級,報名正在進行中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蔡君彥文圖 本報訊清明節臨近,促進殯葬改革、倡樹文明新風的公益植樹葬再度引發關注。
  • 雲祭掃、綠色殯葬,如何讓這個特殊公共服務業更有溫度、更有力量?
    作為特殊的公共服務行業,殯葬服務行業具有內生的社會公益性,是保障民生、和諧社會、美善生命的重要基石。日前,2020金港股「最具社會責任上市公司」揭曉,來自殯葬服務業的福壽園成功入選。其入選理由之一是「2020年疫情期間在生命服務和公益踐行的優秀表現」。
  • 市民多種方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安全文明和諧過清明
    緬懷親人,心意為重,貴在文明。深圳市民祭掃方式的變化,詮釋了清明節現代文明的內涵;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深圳標準,從正面體現了深圳殯葬改革的成果,展現了一座文明城市的擔當。今天,深圳將追思革命烈士、緬懷新冠肺炎疫情英烈、器官捐獻者、綠色生態葬踐行者,以這種最簡約、文明而莊重的方式表達城市哀思。
  • 綠色科技+生態殯葬,生命鑽石完美呈現
    積極響應九部 推動改革發展近日,為積極響應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發文部署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仙居山陵園現與念世情生命紀念鑽展開戰略性合作,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積極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綠色、環保殯葬方式,共同推動殯葬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