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骨灰堂,大大民生事。」浙江省永康市委書記金政說,「永康骨灰堂建設全面完成後,市政府需累計投入2億多獎勵資金。但是,當地農民群眾每年可因此節省5000多萬元喪葬支出。30年至少可減農民負擔15億元。還有大量減少佔地、促進移風易俗、建設美麗永康等,這個錢花得值!」
永康地處浙江中部,以五金製造聞名遐邇。這個人多地少的縣級市,自2015年4月在全市農村推行實施骨灰堂建設以來,已建成350多座骨灰堂,覆蓋了90%以上的行政村。當地民政部門介紹,可以滿足未來30年該市農村的殯葬需求。
在永康芝英鎮柿後村一座荒山坡上,記者看到,這個村建成的骨灰堂就像一處景點,取名「萬年堂」。其外觀造型仿宋代建築風格,主堂樓內設有階梯式的骨灰存放格位,用大理石板材分格,每個格位前可放身故者照片和刻字。主堂樓的一側是告別廳和管理房,還有假山、水塘等。
「一個骨灰格位只需2000元,一次交清後不再有任何費用。骨灰堂建設不僅讓村民喪葬省錢,還消除了以前喪葬相互攀比的現象。」村支書陳建勇說。
記者注意到,永康農村的骨灰堂外觀與想像中的骨灰堂模樣大相逕庭,給人觀感像園林和亭臺樓閣,莊重美觀。而且,都有個好聽的名字,如「安居堂」「安樂園」「百歲堂」等。規模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當地龍山與西溪兩鎮81個村聯建的骨灰堂,佔地近5畝,設計了3萬個骨灰存放格位,祭拜區、休閒區、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最小的佔地不足半畝,也有150個骨灰存放格位。
「骨灰堂生態葬法改革關係到人文、歷史、血脈、情感等諸多因素,農村群眾非常在意骨灰堂選址的好壞。」永康市民政局副局長汪渭說,永康的做法是,只要不違反政府規定,各村的骨灰堂建在哪、怎麼建,由村級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自主決定。
永康市政府規定,農村骨灰堂建設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非耕地,嚴禁佔用耕地。並且,要避開在鐵路、公路、河道沿線,以及水源保護區、文物保護區、風景保護區、耕地區、住宅區、自然保護區等區域選址建設。各村擬建的選址位置需要上報,由民政、規劃、國土、農林、水務等5部門聯合勘察、審批。
永康市副市長胡增強說,推行方式上,當地政府允許既可單村獨建,也可若干個相鄰村統一聯建。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村制宜,有效發揮了鎮、村兩級黨員幹部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市政府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政策激勵,按骨灰堂服務區域的戶籍人口數,給予參建的各村25萬元至65萬元不等的獎勵,並免徵殯改類項目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大大調動了各村參與建設的熱情。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永康推行建設骨灰堂生態安葬改革,不僅有效遏制了亂埋亂葬現象,也帶動了「青山白化」治理。比如,唐先鎮大後村建成骨灰堂後,兩個月內搬遷了800多座墳墓,骨灰堂入駐率達100%。通過退墳還林還地,為地方經濟發展騰出空間,還能有效降低森林火災發生率。
以建堂形式立體存放骨灰的生態安葬,可以大大減少佔地、少耗資源,也保護了環境。然而,在農村推行建設骨灰堂,難在村民對這種葬法改革觀念上的接受。
「儘管多年移風易俗的宣傳教育,農民群眾已經接受了從土葬到火葬的改革。但是,要轉變『入土為安』和挑選『風水寶地』觀念還要有一個過程。」永康市石柱鎮下裡溪村幹部章康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