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本是草長鶯飛的時節,而廈門的許多地方卻黃葉飄飄,呈現出不少城市秋天才有的美景。
正值清明,許多廈門市民難免觸景傷情,感嘆生命的易逝。其實人們不必如此感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朝詩人龔自珍告訴我們,它們只是進入了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只是與大自然環境下的植物不同,城市中落葉、枯枝要想化作春泥,需要經歷一系列特殊的蛻變。
它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經歷了什麼樣的磨礪?晨報記者跟隨落葉的腳步,見證它們如何化作塵土,呵護新的生命。
湖濱北路上的落葉。
A
功成身退 落葉是為換葉
在廈門,春天見到的落葉主要是大葉榕。最近,在湖濱北路、體育路、禾祥西路、文曾路等許多路段,市民們常常能看到黃葉滿地的場景。
「它們是在為新葉的生長騰地方。」園林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大葉榕春天換葉是新陳代謝的正常現象,這些葉子會快速地變黃掉落,不出幾天,新葉子就會長出來,很快,樹上又會呈現出一副綠葉婆娑的姿態。
另外,廈門的綠化植被品種豐富,新陳代謝的規律不同,其他一些樹種也會出現春天落葉的現象,如在湖濱中路集中栽種的鳳凰木,在金榜路、白鷺洲路、廈禾路集中栽種的大葉紫薇等。
這些落葉大多落在水泥或者柏油路面上,無法腐爛分解。為了循環利用資源,發揮這些落葉的作用,廈門市綠化管理中心建立了一套集中回收、處理全市落葉枯枝的系統。
將落葉粉碎為小顆粒。
B
粉身碎骨 只有幾釐米大小
落葉將被集中製作成有機肥料。
金尚路上的一家粉碎廠是這些枝葉變為有機肥環節中的第一站。
無論是綠化部門修剪下來的植物枝葉,還是環衛部門收集的各種枯枝枯葉,來自全市各地的殘枝敗葉都會被統一送到這裡。
一開工,粉碎廠裡到處都會散發著濃鬱的新鮮植物粉末的氣味。
粉身碎骨,這是這些植物化作塵土,變成有機肥之前必須經歷的重要過程。伴隨著機器隆隆的轟鳴聲,所有枝葉從粉碎機裡出來後,都已經變成大小僅幾釐米的植物碎屑。
工作人員介紹,只有變成這樣的小顆粒之後,它們才能更好地與各種輔料混合,並與水、空氣、微生物發生作用。此時,它們距離真正的蛻變仍然遙遠,在製作有機肥的流水線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初料。
未經發酵的初料。
堆漚場裡,初料經過發酵形成有機肥料。
堆放3年的有機肥已蛻變為成品,長滿了青草。
C
零落成泥 堆漚3年終成才
初料將被送到位於同安的一處堆漚場。
為了增加這些有機肥的肥力,初料將按照特定比例,與禽畜糞便、豆粕、貝殼粉末、水等輔料混合。工作人員每隔個把月,就要翻動這些如小山一般的堆料並進行澆水。
在熱力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蛻變是一個漫長等待的過程。
在堆漚場裡,半成品也要等一年多的時間,其顆粒的形狀雖然與初料相似,但顏色已經變黑,有明顯腐爛植物的氣味。成品要等上3年以上,此時,它們基本已經化成黑色的粉末,狀若泥土,聞起來沒有任何味道。
「肥力好,純天然,沒味道。」市綠化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與製作周期短的商品有機肥相比,這些自然堆漚的有機肥有著很多優勢,更適合城市綠化。
從泥土中來,又回到泥土中去。同安堆漚場每年出產1萬立方米左右的有機肥料,它們將為花園城市廈門貢獻力量。(海西晨報 記者 郭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