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生命核心是微生物

2020-11-24 騰訊網

所謂土壤微生物,主要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的總稱,它們是土壤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細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是土壤生物肥力的核心,也是土壤生命的重要「調控者」。

它們發揮著兩個主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們是土壤的『廚師』,它們的生命活動可增加土壤中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供應,幫助農作物順利地吸收這些營養元素,並將土壤中一些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的物質轉換成可利用的狀態;

另一方面,它們又是土壤的『醫生』,對土壤進行『解毒』和『保健』,調控和維護土壤的健康質量,最終實現土壤的可持續生產力的提升。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土壤才有了靈魂。

當然,這些土壤微生物對農業發展也有好壞之分,充當「廚師」和「醫生」的,一般都是對農業有益的微生物。一旦土壤中好的微生物被壞的微生物所打敗,那麼土壤就會失去調控能力,就會生病。

判斷土壤生病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看是否出現了土傳病害。我們現在知道農作物的病害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空氣傳播的病害,一種就是土壤傳播的病害。一旦土壤生病了,病蟲就會出現,種在地裡的農作物也就會生病,甚至死亡。

耕地質量下降,與有益微生物的減少密切相關

過去的30年,我國利用佔世界9%的耕地,成功解決了佔世界總人口20%的13億國人的吃飯問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裡。然而,近年來土壤肥力下降的問題也開始日益顯現。

土壤肥力下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國現有的耕地數量少,土地複種指數高,土壤的高強度使用使之得不到休養。

二是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作物重茬,這種耕作方式容易滋生病蟲害,使得土壤土傳病害日益蔓延和加重。

三是長期不科學地施用化肥和農藥,導致土壤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累積得越來越多,一些農藥殘留甚至進入了水體和食物鏈,並造成食品的安全隱患。

耕地跟人一樣,也是需要休息的。光種地不養地,土地自然會生病。而近年來,不合理的化肥和農藥的施用,更是讓我們現在的土壤越種越瘦,失去了耕地應有的『肥、活、健』,也給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挑戰。耕地質量下降,跟其中有用的土壤微生物菌落的減少不無關係。

一個高肥力的土壤必須具有良好的團粒結構,為作物調控適宜的水、肥、氣、熱,為作物轉化、保存並持續提供所需營養元素,其中發揮作用的就是土壤中生活的、每克土以億計的微生物的作用。

現在,我們種地多施用的是化肥,有機肥用的少,有機肥實際上是土壤中微生物的養料,有機肥少了,土壤中的有機物流失了,微生物也就少了,而對於化學物質要求多的微生物則變多了,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土壤肥力也就越來越差。如果不加改善的話,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發揮微生物作用,倡導科學的種植和施肥方式

只有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農作物,也才會有健康的食品。可以說,土壤的安全健康是食品安全的源頭保證。而作為土壤調控者的微生物的作用自然不容小覷。未來農業發展,我們必須要讓土壤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出大作用。

如何讓微生物發揮作用?

儘可能地將動植物廢棄物通過腐熟等技術處理後返回到土壤,促進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

微生物將有機質分解,釋放出營養元素,一面供植物利用,一面又合成自身細胞,保存營養元素不流失;微生物死亡後,營養元素又可被礦物化讓植物利用,微生物不斷循環過程,活化土壤。

而讓微生物繁殖的重要條件,就是要多施用有機肥,有機肥中的有機質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它是微生物的養料。有機肥的使用,是減少化肥依賴、培肥土壤的一條有效途徑。多施用有機肥,實行秸稈還田,這也是我們農民幾千年實踐積累的經驗。

而要讓微生物充分發揮作用,從根本上解決土壤的質量問題,必須在耕作制度和科學種植理念上做出改變。比如,未來發展,我們可以實行種地與養地相結合、豆科作物與其他作物間套輪作、豆科和禾科作物間作混播的科學合理的耕種方式,讓土地儘可能地得到休養生息。

此外,還要倡導科學施肥。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非常大,科學施肥不是說不讓施化肥,而是主張化肥和有機肥一起施。按照標準科學配比,達到增產增收又不汙染環境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土壤微生物群組
    微生物是地球最早出現的生命形式,這種簡單而古老的生命決定了地球演化的方向和進程,推動了土壤的發生和發育,孕育了人類的文明。
  • 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土壤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就是土壤微生物。大家知道,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天然培養基。腐植酸貫穿於土壤生命之中,是土壤的「生命核」。沒有腐植酸,土壤將失去活性。據此,理清「土壤—腐植酸—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保護國土資源、促進土壤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解密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土壤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就是土壤微生物。大家知道,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天然培養基。腐植酸貫穿於土壤生命之中,是土壤的「生命核」。1 土壤腐植酸(1)土壤生命之本腐植酸是土壤中最深刻的「暗色物質」,其生命的每一個周期皆與生命體相關聯。
  • 科普:微生物、土壤、腐殖酸到底有什麼關係?
    土壤有生命,而這種生命就是土壤微生物。 眾所周知,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天然媒介。 腐殖酸貫穿土壤的生命,是土壤的「生命核心」。 沒有腐殖酸,土壤將失去活性。 在此基礎上,闡明「土壤-腐殖酸-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於保護國家土地資源和促進土壤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關於土壤微生物,這篇文章講透徹了!
    土壤也有生命,微生物正是土壤生命的體現者。 所謂土壤微生物,主要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的總稱,它們是土壤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細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是土壤生物肥力的核心,也是土壤生命的重要「調控者」。
  • 細說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同時,土壤還具備了各種微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水分、空氣、酸鹼度、滲透壓和溫度等條件,為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可以說,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是最豐富的菌種資源庫。1克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1畝地耕層土壤中的微生物重量可達幾百斤到上千斤。
  • 奇妙的土壤微生物
    與以上幾種菌類不同的是,它更適於在鹼性環境下發揮作用,一般說來,酸性的土壤中多以放線菌和黴菌起作用,鹼性土壤中就主要靠這些藻類微生物來維持輔助作用了。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及調節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較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
  • 小生命大力量,一本書帶孩子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認識世界的神奇
    此次飛行過程將歷時7個月,「天問一號」到達火星表面後,將會對火星進行全面探測,包括尋找外星生命,研究火星礦物分布、地質結構、表面形態、水冰分布,以及研究火星的土壤特性等。有些人可能會奇怪為什麼要研究火星的土壤,土壤髒兮兮的,有什麼可研究的呢?其實啊,土壤就像地球的皮膚,在自然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維持地表以下以及上方的動植物的生命,還為眾多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條件。
  • 理解了土壤微生物,才叫懂得有機農業!
    人體微生物是可以幫助人體新陳代謝的一種「清潔器」,同時也為人類提供抗生素,像我們現在的人體微生物大部分是從食物中吸收的,而從食物吸取的這些微生物則大部分來源於土壤微生物,所以,可以這麼說,人體微生物是土壤微生物的一部分。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新研究技術的湧現大幅提升了我們對微生物群落時空分布格局的認識,也加深了有關土壤微生物生態功能的認知。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新研究問題不斷呈現,仍有數方面認知空白亟待填補。本綜述概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並著重強調了明確微生物物種的概念,預測全球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分布模式,以及採用分離培養法來確定微生物功能結構等幾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 SEL專題徵稿:「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資訊
    導  讀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源:土壤生態學快報SEL公號(2020年4月3日)「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專題徵稿徵稿要求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土壤微生物的奇妙「食譜」
    導遊X菌:人類是地球上的統治者,食物鏈的最高點,但很多人類卻並不了解自己腳下土壤裡的世界。土壤微生物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嗎?今天我們就跟隨土壤微生物界的導遊來看看土壤微生物們的生活方式吧!朋友們好,我是土壤微生物界的導遊X菌,現在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我們土壤微生物的生活。和人類一樣,為了生存,同時也為了保持健康的身體,我們就必須不斷的從外界環境中獲取所需的各種食物,從中獲得各種原料和能量,以便合成新的細胞和物質。
  • 科學網—微生物:土壤健康的「生力軍」
    其實,土壤中棲息的數量巨大的微生物是消除土壤環境汙染、恢復土壤健康、重建生態系統過程中不可或缺又無法替代的生力軍,它們將在汙染農田修復、安全農產品生產和可持續的農田生態系統構建中發揮巨大作用。 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的主要技術包括化學、物理、工程以及生物治理法,微生物修復是通過微生物對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的吸附、吸收、絡合、沉澱及成礦等作用降低其活性,減少農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達到修復汙染的效果。微生物修復具有環境風險小、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但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個體十分小,其死亡後的殘留物常常被忽略。古詩言: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麼微生物死亡後的殘留物是否也對土壤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呢?
  • 土壤微生物裡 也有「超級英雄」
    新知每一克土壤裡就有數十億微生物存在,當土壤裡的空間和營養不足時,微生物們便開啟「適者生存模式」,有的能夠固氮,有的則能降解有機汙染物,幫其他羸弱的微生物存活下去。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國際著名綜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該校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有關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研究成果。由於土壤微生物的種類複雜,又難於培養,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態功能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自荷蘭人安東尼·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後,人類正式開啟了探索微生物奧秘的徵程。土壤是個巨大的微生物庫,據估算每克土壤中約有108-109個細菌、105-108個放線菌、105-106個真菌以及其他多種微生物(圖1)。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物理修復法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對有機汙染土壤進行治理修復,主要有熱脫附、氣相抽提、電動修復以及超臨界流體技術等修復技術;化學修複方法是利用化學作用將土壤中的汙染物分解成無毒小分子,從而達到土壤修復的目的,一般適用於高濃度汙染場地的處理,主要的修復技術包括土壤淋洗技術、化學氧化、等離子體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等;生物修復主要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分解土壤中的汙染物,常見的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動物修復以及微生物修復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文章從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自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根際微生態等方面概述了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從化學改良、增施有機肥、生物質材料、生物菌肥、茶園多樣性栽培等方面介紹緩解茶樹連作障礙的主要措施,並對今後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及防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為解決茶樹連作障礙問題提供一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