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微生物種群生物學定義的反向生態學方法

2020-12-01 科學網

基於微生物種群生物學定義的反向生態學方法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5:04:4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rtin F. Polz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微生物種群生物學定義的反向生態學方法。這一研究成果於2019年8月9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該團隊介紹了一種以最近基因流為度量的方法,當應用於共生微生物時,它可以從近親中識別出由強基因流不連續作用分離出來的同源基因和生態單元。開發出可以識別不同生態單元下的基因組區域來指示不同的進化方向,並將序列與環境變化或寄主相關進行關聯分析。利用這種反向生態學的方法,課題組人員發現人類的共生細菌瘤胃球菌會分類成明顯的種群,這些種群與健康和疾病有著不同的關聯。以通過最近基因流動來定義種群的這種方式,將有助於利用為動植物開發的生態和進化理論來分析細菌和古細菌基因組,從而探討不同生物體內共有的規律。

據介紹,在微生物學中,界定具有生態意義的不同種群,對於確定微生物在環境和宿主相關微生物群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Reverse Ecology Approach Based on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

Author: Philip Arevalo, David VanInsberghe, Joseph Elsherbini, Jeff Gore, Martin F. Polz

Issue&Volume: Volume 178 Issue 4

Abstract: Delineating ecologically meaningful populations among microbes is important for identifying their roles in environmental and host-associated microbiomes. Here, we introduce a metric of recent gene flow, which when applied to co-existing microbes, identifies congruent genetic and ecological units separated by strong gene flow discontinuities from their next of kin. We then develop a pipeline to identify genome regions within these units that show differential adaptation and allow mapping of populations on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r host associations. Using this reverse ecology approach, we show that the human commensal bacterium Ruminococcus gnavus breaks up into sharply delineated populations that show different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 and disease. Defining populations by recent gene flow in this way will facilitate the analysis of bacterial and archaeal genomes using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theory developed for plants and animals, thus allowing for testing unifying principles across all bi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6.033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736-6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Nature綜述|預測生物學:微生物複雜性的解析、模擬與應用
    事實上,新陳代謝在定義和塑造自然環境(如腸道微生物)中微生物種群的相互作用網絡中起著重要作用。微生物群落水平動力學:生態與進化過程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是在單個微生物的背景下討論生物複雜性。然而,正是這些個體細胞的集體效應及其潛在的動態決定了新出現的種群水平和群落水平的行為。一個典型的群體通常包含生化和遺傳水平的異質性。這種變異性可以導致新出現的、多樣化的生態和進化動態,包括競爭、免受壓力保護、群落穩定、結構化環境中的合作、利他行為和水平基因轉移等等。微生物生態學和進化的全部廣度和深度超出了本綜述的範圍。
  • ...大學——環境微生物學與環境微生物結構生物學、微生物分子生態學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南京農業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李瓊芳——西南科技大學——1.微生物生態學2.微生物分子生物學3...
    1973-04 所在院校: 西南科技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職稱: 副教授       招生專業: 微生物學 研究領域: 1.微生物生態學
  • GEB 丨 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探究微生物地理模式的機制
    4、微生物宏觀生態學生物的豐度與個體大小呈負相關。微生物細胞亞毫米的大小是土壤細菌和原生生物普遍分布的關鍵原因。其主要優勢是易於被動傳播、高定殖率、繁殖體資源消耗低、對環境條件的快速反應。因此,與較大的微生物相比,較小的微生物有更高的繁殖率,及更高的豐度和傳播率。
  • 歐陽志雲:中國生態學研究發展40年
    >第2章 種群生態學研究進展 171 引言 172 中國種群生態學發展歷程(1978~2018年) 172.1 初步階段(1978年前) 172.2 起步階段(1978~1999年) 182.3 21世紀初發展階段(2000~2010年) 202.4 近期發展階段(2011~2018年) 223 中國種群生態學研究現狀
  • Cell:新方法PopCOGenT鑑定微生物基因組間的基因流動
    基於微生物種群生物學定義的逆向生態學方法A Reverse Ecology Approach Based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2013成人高考生態學基礎複習:第一章 緒論
    二、問答題  1.簡述生態學研究對象的主要層次。  答:宏觀生態學:在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宏觀層次上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微觀生態學:對其內在機理進行研究,就是在分子、細胞等微觀水平上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2.生態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 2013年成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複習:第一章 緒論
    答:宏觀生態學:在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宏觀層次上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微觀生態學:對其內在機理進行研究,就是在分子、細胞等微觀水平上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2.生態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思考題一、問答題1.簡述生態學發展的四個階段。
  •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考試常見考點:生態學的概念和研究...
    生態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是全書的開端,主要要求掌握生態學的定義和生態學的研究內容,能夠做相關內容簡單的選擇、填空題。1.生態學的定義是重點,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具體地說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新技術問世
    日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環所經過積極探索,反覆試驗,建立了適合土樣和地下水樣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高新技術。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通過對不同樣品微生物DNA的提取,將提取的DNA進行擴增並 識別,來確定樣品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種屬,具有先進性和準確性,免去了煩瑣、需時長的培養過程,可檢出傳統方法不可培養的微生物,並能原位反映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真實情況。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建立,突破了長期以來一直採用的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方法。
  • 2022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考研複試線、參考書等必看備考信息
    形成了以孫儒泳院士為代表的生理生態學,以鄭光美院士為代表的鳥類生態學,以徐汝梅教授為代表的昆蟲種群生態學等優勢特色研究領域。1984年被批准建立生態學博士學科點,1987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被教育部再次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在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位列前茅,2012年調整為一級學科,且在國家一級學科評估中位列第一。
  • 劉光興——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浮遊動物生物學和生態學、生物...
    所在院校: 中國海洋大學       所在院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研究領域: 海洋浮遊動物生物學和生態學
  • BMC專題徵稿 | 生態學與進化發育生物學
    2001年,Scott Gilbert提出了生態發育生物學的概念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和EvoDevo 聯合宣布推出關於生態和進化發育生物學本專輯的文章可以利用所有的模式系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來研究包括表觀遺傳學遺傳、甲基化與發育、內分泌信號和激素生物學、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發育可塑性、祖先發育潛能、隨機變異、物種化、社會相互作用等的主題,以此來連繫生態學和影響進化理論的發育生物學。
  • 湖北08年自考生態學概論考試大綱
    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等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它是專門研究生物與環境相互關係,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態系統的協同演變、調節控制和平衡發展規律的生物學分支學科。本課程從生物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等不同層次闡明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著重培養學生的生態觀、系統觀及環境意識。
  •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新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  1.2.4 異質種群與景觀連接度   近年來,異質種群(metapopulation)成為保護生物學所關注的研究熱點,人們發現在人為活動造成的全球範圍景觀破碎化背景下,許多物種以異質種群的方式存在,物種的絕滅也往往經歷了異質種群的階段。
  • 微生物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發展史
    更具體地說,微生物群落被定義為多物種集合,其中(微生物)有機體在連續的環境中彼此相互作用。  微生物組的首次定義1988年,Whipps及其同事研究了根際微生物的生態學,首次定義了微生物組。Marchesi和Ravel集中在對特定環境下的基因組、微生物(和病毒)基因表達模式和蛋白質組以及生物和非生物條件的定義。所有這些定義暗示著宏觀生態學的一般概念可以很容易地應用於微生物-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 科學網—生態學「獨立門戶」之後
    比如都是研究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這差別很大。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學生,都需要一個更加明確的『標籤』。」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學家方精雲所感受到的「彆扭」,本質上與我國生態學科的不合理結構有關。
  • 考研非統考專業介紹:生態學
    一、專業介紹  1、概述:  生態學原本是研究生物界動態平衡的過程、機制和制約條件,以生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屬於生物系的一個學科。隨著本世紀70年代以來,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呼聲越來越高,生態學更注重研究動物、植物、生態系統的環境協調性。生態學逐漸發展成為生物學與環境工程相結合的學科。
  • Microbiome:微生物組的定義重新審視:舊概念和新挑戰
    這一定義代表了微生物群落定義的實質性進展,因為它定義了具有獨特特性和功能的微生物群落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導致特定生態位的形成。然而還有許多其他的微生物組定義(如基於生態的定義,生物/宿主驅動的定義,基因/方法驅動的定義,混合定義等等,具體見原文)。 這些定義意味著宏觀生態學的一般概念可以很容易地應用於微生物與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宿主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