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祥旭一對一王老師整理編匯,主要包括專業目錄,參考書,專業介紹、考試大綱等備考必看信息,更多內容關注公眾號,新祥旭師範考研,新祥旭陪伴你考研。
一、專業介紹
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科始建於1923年成立的動物學教研室,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形成了以孫儒泳院士為代表的生理生態學,以鄭光美院士為代表的鳥類生態學,以徐汝梅教授為代表的昆蟲種群生態學等優勢特色研究領域。
1984年被批准建立生態學博士學科點,1987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被教育部再次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在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位列前茅,2012年調整為一級學科,且在國家一級學科評估中位列第一。
本專業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對國家戰略需求,立足學科長期的科教積澱,形成了如下擁有一定特色的相關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在瀕危物種保育特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瀕危物種的棲息地選擇、繁殖生態、就地保護對策、人工種群的擴繁、高科技保育等。在理論與進化生態學特色研究方向,主要開展生物多樣性起源與維持機制、種間關係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生物多樣性維持的近中性理論,獲"Faculty of 1000 Biology"推薦。
在進化與群落基因組學特色研究方向,利用比較基因組學方法對不同生境的群落基因組比較分析,闡明關鍵環境因子的改變如何導致群落組成的變異,同時結合基因表達和代謝等數據探討不同群落的基因組與主要生態過程間的關係。在全球變化與可持續性科學特色研究方向,在大尺度生態格局下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群落組裝的驅動和適應過程、生態安全評價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
二、專業目錄
(註:06進化與生態基因組學方向可選擇考試科目)
三、考試科目、研究方向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718普通生態學
④820普通生物學
研究發現
01動物生態學
02植物生態學
03微生物生態學
04景觀生態學
05生態系統生態學
06進化與生態基因組學
四、複試線
學校名稱:北京師範大學
學院名稱:生命科學學院
年份:2020
專業代碼:071300
專業名稱:生態學
總分:334.00
政治:50.0
外語:50.0
專業課一:90.0
專業課二:90.0
說明:
1、本數據不含專項計劃複試分數線(少幹及退役大學生士兵)
2、各院系可根據本學科、專業特點及生源和計劃數制定不低基本分數線的複試基本要求。考生須達到院系確定的學科、專業複試基本要求才能進入複試。
五、參考書
《基礎生態學》(第3版)牛翠娟、婁安如、孫儒泳、李慶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動物生態學原理》(第四版)孫儒泳等,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植物生物學(第四版)周雲龍,劉全儒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普通動物學(第四版)劉凌雲,鄭光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六、專業課考試大綱
820普通生物學
動物學部分
01緒論
生物分界(三域五界),動物分類各階元,動物拉丁名的規範寫法
02原生動物
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間日瘧原蟲生活史;
鞭毛綱、纖毛綱、肉足綱、孢子綱的代表類群(常見種類名稱和有害類群的特點);
03多細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
多細胞動物胚胎發育的重要階段(只了解均黃卵),體腔和中胚層形成的兩種方式
04多孔動物
多孔動物主要特徵,重要種類(偕老同穴、浴海綿),胚胎發育的逆轉現象
05刺細胞動物
刺細胞動物的主要特徵,水螅的結構、功能、繁殖方式,無性繁殖和再生
刺細胞動物的類群(水螅綱、缽水母綱、珊瑚綱)中的代表動物(名稱,生活史)
06扁形動物
扁形動物門以及各綱的主要特徵,代表性寄生扁形動物(華枝睪吸蟲、日本血吸蟲、豬絛蟲)的結構、染病方式、症狀以及防治途徑,渦蟲的結構以及渦蟲作為模式動物的優點
07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的主要特徵、各綱的主要特徵和類群(分類到綱)
河蚌、烏賊的結構和功能,以及這兩類動物適應於各自不同生活方式的特點
08環節動物
環節動物門的主要特徵,環節動物各類群適應不同生活方式的特點,體腔和分節的成因,分節在動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09線蟲動物
假體腔的形成方式和特點,線蟲動物的主要特徵,代表類群(蛔蟲)的結構特點和生活史,寄生線蟲動物適應寄生生活的特徵
10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和各綱的鑑別性特徵,
代表動物(蝗蟲、蝦、蜘蛛)的結構和功能,昆蟲分類的依據
11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的主要特徵,各綱的特徵和常見類群,海星的結構和功能
12脊索動物
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徵,3個亞門的特點,文昌魚和海鞘的主要結構和功能
13圓口類
圓口綱的主要特徵,七鰓鰻的主要結構和功能,頜弓、舌弓的形成和演化
14魚類
魚類的主要特徵(硬骨魚為例),軟骨魚的呼吸、消化、循環系統特點,軟骨魚的生殖方式,魚類的起源、演化
15兩棲類
兩棲類主要特徵(以蛙為例),兩棲類對陸生生活適應的不完全性(以蛙為例),兩棲類的分類(到目),兩棲類的起源、演化,兩棲類受脅狀況及原因
16爬行類
爬行類的主要特徵,羊膜卵的結構,爬行類對陸地生活的適應性,爬行動物的結構和功能,爬行類的分類、起源和演化,爬行類的受脅現狀和原因
17鳥類
鳥綱的主要特徵,鳥類適應於飛翔生活的特徵,鳥類的繁殖、遷徙、分類(到總目)、起源演化、保護
18哺乳類
哺乳類的主要特徵,主要類群(到亞綱),哺乳動物的結構和功能,哺乳類的起源、演化
植物學部分
19植物學緒論
植物學科學研究過程,科學假說的概念和特徵,實驗設計,生命體的一般特徵,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植物的應激行為
20植物細胞與組織
植物細胞的特有結構及其功能,葉綠體基因組結構與應用,分生組織,成熟組織
21植物的營養器官
根尖結構,根的初生生長與次生生長,根的特化形式及其適應意義,菌根,根瘤,小枝的外部形態,莖尖結構,莖的初生生長與次生生長,莖的特化形式及其適應意義,年輪的概念及其應用,葉的內部結構,C3和C4植物葉內部結構差異,葉形態和結構對光照環境的適應,葉的特化,捕蟲植物葉的進化,葉色變化,氣孔的結構及其對環境的適應
22植物的繁殖器官
被子植物花的結構與多樣性,花序類型,隱頭花序,花和花序多樣性的適應意義,常見胎座類型,花圖式,花程式,常見的果實類型及其主要特徵,果實多樣性與擴散對策,種子結構
23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類型,光合作用過程,光合作用與環境的關係,光呼吸,CO2
24植物物種與物種形成
常見植物物種概念及其利弊,物種形成方式,繁殖隔離,合子前與合子後繁殖隔離發生的相對頻率及進化後果
25植物分類與系統進化
檢索表,六界系統,植物學名的書寫規範,模式標本的概念,綠藻的主要特徵,藻類植物葉綠體的內共生起源,植物界各大類群(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演化過程中出現的重大特徵及其適應意義,植物界各大類群的主要特徵及常見類群,植物界各大類群的生活史,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系統演化,裸子植物種子結構,裸子植物葉片形態及其與環境的關係,麻黃與買麻藤類的特點與系統發育,APG系統,被子植物性狀的多樣性及其進化,常見科的分類特徵
26被子植物生活史
被子植物配子體發育過程與多樣性,傳粉系統多樣性,風媒傳粉特點,蟲媒傳粉植物與傳粉動物的相互關係,植物繁殖性狀和行為的自然選擇,傳粉動物行為的選擇,傳粉症候群,被子植物的雙受精,被子植物種子結構,被子植物的自交與異交方式及適合度收益。
718普通生態學
(一)緒論
1生態學定義、研究內容與對象,為什麼要學習生態學?
2生態學發展簡史、分支學科及主要研究方法。
(二)有機體與環境
1環境與生態因子的概念,兩者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及生物對耐受限度的調整
3 光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對光的適應
4 溫度的生態作用及生物對溫度的適應
5 水的生態作用及生物對水的適應
6 大氣、土壤、火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三)種群
1 種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
2 種群動態與生命表
3 種群增長模型
4 種群調節與集合種群動態
5 生物種及其遺傳變異、選擇與進化
6 物種形成
7 生活史對策
8 種內關係
9 種間關係
(四)群落
1群落的概念與基本特徵
2 群落的種類組成
3 群落的結構
4 群落結構的影響因素
5 群落的動態
6 群落的分類與排序
(五)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徵,生態系統的概念、組成與結構;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和生態金字塔,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和生態平衡
2 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
3 生態系統中的次級生產
4 生態系統中的分解
5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6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物質循環的一般特徵;水循環、碳循環、氮循環;磷循環、硫循環
7 地球上生物群落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六)現代與應用生態學
1環境、資源與人口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汙染、人口問題、資源問題
2 生態工程、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3 收穫理論與有害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