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地球微生物多樣性數據集出爐—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上百名專家採集 分析2.7萬份樣本
首份地球微生物多樣性數據集出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0月31日發表了一篇微生物學重要論文:科學家通過分析2.7萬份來自全球範圍內不同環境所得的微生物樣本,對細菌和古菌的多樣性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解讀。該元分析屬於地球微生物組計劃(EMP)第一期的一部分,該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表徵地球上所有的微生物。

微生物生態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確定微生物群落是如何形成和散布以及它們是如何互動的。但在全球範圍內,想要評估這些特徵需要使用大量數據集。

地球微生物組計劃希望通過開放合作的科學手段,記錄細菌及古菌在全球的分布,從而進一步了解決定群落結構的自然法則。人們早已知道細菌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而古菌很可能就是最古老的生命體,儘管與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基因上與細菌不同,存在重複序列與核小體這點更與真核生物類似。

此次在項目一期,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人員盧克·湯普森及其同事,展示了對微生物群樣本的元分析,這些樣本由全球各地上百名研究人員採集。他們分析了27751份來自土壤、水、動物及植物棲息地的樣本,並對樣本進行核糖體RNA(rRNA)基因測序,最終獲得22億個DNA測序讀數。

這項研究以開放合作的方式,揭示了群落形成的規律及特定有機物的全球分布,使人類對微生物如何分散及移植到生態位有更深的理解。除此之外,該數據還為未來微生物生態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和架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新聞—科學網
    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標誌著我國在國際太陽輻射反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該成果以數據論文形式發表於《地球系統科學數據》。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文君表示,地表太陽輻射是地球系統的主要驅動因子,驅動著地球系統的能量、水和碳循環。它是地表水文、生態、農業等陸表過程模擬的重要驅動數據,同時也是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指標。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世界首份全球海洋報告出爐:食物鏈要斷了
    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鑫等,在厄爾尼諾(El Niño)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上取得新進展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研究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三、2017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計劃聚焦「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這一核心科學問題,研究不同水圈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代謝規律、生態功能及環境響應與反饋的機制,加深對水圈微生物在地球元素循環中作用的綜合認知。2017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如下: (一) 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及其驅動碳氮硫循環的機制。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MIND:高質量的新聞推薦數據集
    MIND簡介 個性化新聞推薦技術是諸多在線新聞網站和應用的關鍵技術,可以提升用戶的新聞閱讀體驗並減輕信息過載。目前,許多有關新聞推薦的研究是在私有數據集上開展的,而已有的公開數據集往往規模較小。高質量基準數據集的缺乏限制了新聞推薦領域的研究進展。
  • 強紫外線能殺死絕大多數地球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8小時NASAE-MIST氣球平流層飛行可殺死最頑固微生物。圖片來源:David J.
  • 科學網—功能微生物類群多樣性檢測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在高度複雜的環境微生物群落中,承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特定功能微生物類群往往具有高度的多樣性,這種功能上的冗餘使得微生物群落面對環境劇烈變化時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生物多樣性不是只數數物種—新聞—科學網
    然而,「特徵」的定義卻依然有所爭議,而且,在缺乏特徵和生物多樣性數據的情況下,這一方法所指示的任何方法都不太明智。「我很興奮,但也有擔憂,面對數據限制,我們應當十分謹慎。」美國耶魯大學生態學家Walter Jetz說。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8月10日從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河北大學教授王洪傑團隊近日在
  • 首份月球地質綜合圖「出爐」
    此外,他們也重新繪製了現有的月球歷史地圖,使其與現代數據集一致。除合併新舊數據外,USGS研究人員還對月球地層(巖石層)進行了統一描述,解決了以前地圖中巖石名稱、描述和年齡有時不一致的問題。  此外,月球赤道區域高程數據來自於日本宇宙研究開發機構領導的「地球科學與工程探索者」(SELENE)衛星上的「地形相機」收集到的立體觀測數據;月球北極和南極地形數據則由NASA的「月球軌道器雷射測高儀」提供的數據補充。  USGS地質學家、新地圖主要作者科裡·佛特佐說:「這張地圖是一項歷時十年項目的結晶!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拖網攪動沉積物導致微生物去除的氮減少。過多的營養物質會損害水質。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沒有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河畔分校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Sebastiaan Van de Velde說,「整個研究的角度非常新穎。」 氮是海藻和被稱為浮遊植物的微小海藻等水生植物的重要營養素。
  • 如何測量地下世界—論文—科學網
    圖片來源:Andy Murray 如果你問哪一種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幾乎沒有人會知道正確的答案。螞蟻、魚,還是人類?答案是線蟲,也被稱為蛔蟲。地球上有4/5的動物屬於這一組。但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一事實,因為它們生活在地下,我們看不見它們。它們和成千上萬的其他土壤生物一起,悄悄地、謹慎地、不斷地為上面的世界提供極其重要的服務。 土壤是現存物種最豐富的棲息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