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地下世界—論文—科學網

2021-02-08 科學網

 

彈尾蟲是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   圖片來源:Andy Murray

如果你問哪一種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幾乎沒有人會知道正確的答案。螞蟻、魚,還是人類?答案是線蟲,也被稱為蛔蟲。地球上有4/5的動物屬於這一組。但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一事實,因為它們生活在地下,我們看不見它們。它們和成千上萬的其他土壤生物一起,悄悄地、謹慎地、不斷地為上面的世界提供極其重要的服務。

土壤是現存物種最豐富的棲息地之一。生活在一平方米的健康土壤中,你可以發現多達1.5公斤的生物,其中包括蛔蟲、蚯蚓、跳尾蟲、蟎蟲和昆蟲幼蟲。這裡還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原生生物和真菌。它們以活著的和死去的動植物為食,並將其轉化為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成為生命誕生和成長的基礎。沒有土壤生物,植物就無法生長,人類也無法生存。

因此,更令人驚訝的是,到目前為止,土壤幾乎沒有被列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戰略中。1月15日,研究人員發表在《科學》上的文章指出,這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我們不為下一代保護土壤,地上的生物多樣性和糧食生產也無法得到保障。」

研究人員向196個國家發出了呼籲,這些國家目前正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框架內談判一項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新戰略。

研究人員表示,健康的土壤越來越稀少。它們承受著用重型機械、化肥和殺蟲劑等帶來的負擔,由於風蝕和水蝕,它們被壓實、堆積,最終消失。全球變暖也給它們帶來了額外的壓力。根據德國海因裡希·波爾基金會的數據,全球每年約有240億噸肥沃土壤流失。結果,土壤的各種服務功能,如淨水和防止植物病害,逐漸減少。此外,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庫,因此有助於減緩全球氣候變暖。

據研究人員稱,這些服務在政治辯論中受到的關注太少。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Carlos Guerra說:「現在是時候讓土壤保持政策考慮保護土壤生物和生態系統功能,而不僅僅是為了糧食生產和其他生產系統。土壤生物多樣性監測和保護可以支持實現和跟蹤許多可持續性目標,例如以氣候、糧食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為目標。

「到目前為止,保護措施主要集中在地面上的生命。」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資深作者Diana Wall 說。但由於這些不一定有利於地下生物多樣性,因此必須考慮到土壤中生物群落的具體需要。

研究人員啟動了土壤碳監測網絡以生產並支持相關數據的生產。研究人員還提出了一個整體系統:基本生物多樣性變量,它是測量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參數。這些將使世界範圍內的土壤狀況及其作用能力得到有效記錄和長期監測。

專家強調,這也是一個重要的預警系統,有了它的幫助,人們就有可能在早期階段,確定現有的自然保護目標是否可以用目前的措施實現。(來源:中國科學報 魯亦)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bd792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神經科學家測量球迷大腦對比賽的反應—論文—科學網
    在11月25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Neuron(《神經元》)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展示了觀看體育比賽時的驚訝感是如何改變大腦模式的。神經科學家了解這些變化很重要,因為它們有助於形成特別強烈的記憶。 「當在世界各地走動時,我們傾向於把事件分割成不同的『塊』。」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論文—科學網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435次引用,創下了中國高能物理學實驗領域單篇論文的引用率和引用速度之最。而且0.01是一個關口,當sin22θ13<0.01時,現有的技術無法測量中微子的CP破壞相角,需要開發新的實驗技術。測量到0.01對中微子物理的發展方向具有指路標的作用。因此我們實驗費了很大的勁,設計了很高的精度,準備用三年的時間將它測量到0.01。最希望它在0.03左右。
  • 科學網乾貨:淺談如何發表Nature論文
    想要在Nature發表論文,首先就要說一說為什麼要在Nature發表論文。或許有人問,「我也可以在別的期刊發表論文,有什麼區別嗎?」我覺得,Nature論文和其它期刊論文,差別還是很大的。Nature論文之所以不同於其它期刊的論文,是因為Nature是排名第一的期刊。目前世界上有三大期刊Nature、Science、Cell,其中以Nature期刊影響最大。
  • 讓稀薄的氦分子自旋—論文—科學網
    剩下的正電荷相互排斥、飛離,這樣就可以測量它們。 通過改變第一次和第二次雷射脈衝之間的時間,研究小組可以看到二聚體的量子響應。在近日發表於《自然—物理》的研究中,作者表示,該技術可以用於研究較少探索的氦三聚體(由三個氦原子組成的一組)以及其他低能分子。它還可能為研究奇異量子態的動力學打開一扇窗。
  • 同卵雙胞胎基因組不一定相同—論文—科學網
    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細胞分裂會導致變異,但同卵雙胞胎的這種遺傳學差異來源此前從未被測量過。 Stefansson和同事對387對同卵雙胞胎和他們的父母、配偶、子女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從而追蹤變異的趨異性。他們發現:「雙胞胎之間平均相差5.2個早期發育突變。在大約15%的雙胞胎中,其中一人攜帶的這些突變數量較高,而另一人沒有這些突變。」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淮建軍提出測量生計資本交互作用互補替代分析法—新聞—科學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確立科學而明確的研究生培養定位,才能避免論文的「異化」。研究生培養階段,對學術論文的「一刀切」要求,日益成為一種普遍性趨勢。 研究生培養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導師。對學生的表格式管理、數量指標管理,異化著導師與學生的關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導師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這也正是治理高校學術不端的必由之路。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論文—科學網
    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繪) 「這為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論文第一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暘表示。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研究員弗朗克·格魯茲納說。 該研究還揭示了哺乳動物性別染色體演化的出人意料的複雜模式。「我們都知道,人和其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通過X和Y兩條染色體決定性別。」論文另一位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周琦說,「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單孔類的性染色體與包括人在內的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性染色體沒有任何同源關係,反而和鳥類更接近。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6月1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呈現的一種物質狀態。在這樣的低溫下,原子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世界和經典物理支配的宏觀世界,因此有望提供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洞察。然而受重力作用影響,人們難以對其進行精準測量。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瑞士日內瓦大學遺傳學家、項目團隊成員Emmanouil Dermitzakis說,這項耗資1.5億美元的項目研究了數百名最近去世的人的50多種組織,在近日發表在《科學》《科學進展》《細胞》等期刊的論文中,GTEx項目研究人員介紹了對這些數據的最終分析。 這些論文構成了迄今為止影響基因表達變異的最全目錄。
  • 神經科學家測量球迷大腦對比賽的反應
    在11月25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Neuron(《神經元》)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展示了觀看體育比賽時的驚訝感是如何改變大腦模式的。神經科學家了解這些變化很重要,因為它們有助於形成特別強烈的記憶。「當在世界各地走動時,我們傾向於把事件分割成不同的『塊』。」
  • 給地球上最奇怪動物測序—論文—科學網
    鴨嘴獸 圖片來源:Lukas / stock.adobe.com 18世紀末,歐洲人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鴨嘴獸,它長得像海狸,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哺乳動物。 「完整的基因組解答了鴨嘴獸的一些奇異特徵是如何出現的。」張國捷表示,解碼鴨嘴獸基因組對進一步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的非常重要,這是真獸類哺乳動物進化成能胎生而不是產卵動物的關鍵所在。 鴨嘴獸屬於一種古老的哺乳動物——單孔目動物,在現代哺乳動物出現之前已存在數百萬年。「鴨嘴獸屬於哺乳類動物,但從基因上講,它是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混合體。」
  • 新指示揭示地下石油流動方向和裡程—新聞—科學網
    在11月14日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文章中,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與張劉平與合作者提出了石油流動中,極性化合物的相對吸附係數新概念與計算方法,發現了極性化合物吸附能力的控制因素,進而建立了揭示地下石油在幾百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流動方向和裡程的新指標
  • 美國教授因數據造假撤銷《神經科學雜誌》論文—新聞—科學網
    Munger教授撤銷一篇《神經科學雜誌》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味蕾神經肽的分泌模式。《神經科學雜誌》發出通告稱應作者要求撤銷該論文,未給出撤稿理由。 通訊作者Steven D. Munger發出通告稱,馬裡蘭大學經調查研究後,認定該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同時Steven D.
  • 超氚核與反超氚核質量和結合能精確測量
    該測量結果更新了近50年前測量的超氚核的Lambda分離能,顯示了超氚核的Lambda分離能比早期測量結果約大三倍;也通過測量超氚核與反超氚核的質量差別在世界上首次以萬分之一的質量精度驗證了CPT(電荷共軛變換-宇稱反射-時間反演)對稱性在奇異物質原子核上的成立。
  • 科學網—美國化學會前會長一篇論文涉嫌自我剽竊
    據美國化學學會(ACS)網站報導,因涉嫌「自我剽竊」,ACS旗下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ACS)網站近日取消發表ACS前會長羅納德·布雷斯洛(Ronald Breslow)的一篇學術論文 這篇發表在今年3月25日JACS網絡版上的論文,因指出太空中可能存在恐龍的高級生命形式而引起關注。但是,隨後該論文的重要部分被發現與布雷斯洛之前發表的論文高度相似。 ACS和JACS正在對此進行調查。ACS表示,如果學會的道德準則被踐踏,期刊將會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
  • 探秘地下世界 他當了30多年「先遣隊員」
    1982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系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專業,1982年7月至2020年7月一直在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工作,主持和參加各級科研項目30餘項,出版專著四部,發表科研論文50餘篇,獲貴州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三等獎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