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建軍提出測量生計資本交互作用互補替代分析法—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淮建軍提出測量生計資本交互作用互補替代分析法

 

科學網訊  可持續生計框架強調了農戶生計資本與適應能力之間的正向關係,但是忽略了資本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淮建軍科研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全球環境改變人類和政策維度》(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在線發表論文,其研究通過以黃土高原蘋果農戶氣候變化的生計脆弱性為例,應用線性回歸、圖論和決策樹等方法檢驗了黃土高原五大生計資本之間的互補替代關係,並運用因子分析法評價果農對乾旱的適應能力,分析發現生計資本之間可能存在互補性,替代性,或者二者存在;只有互補的生計資本才能增加適應能力。

這項工作證明互補—替代方法有助於增強人們理解生計資本在降低農戶脆弱性、增強適應能力政策中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新聞—科學網
    早在1944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和海洋學家Maurice Ewing在大西洋中設計了海上試驗,該試驗成功在上千公裡外接收到了置於深海當量為2千克的炸藥所激發的聲波信號,從而首次證實了海洋聲道的存在。
  • 「曲線救國」測星系氣體密度—新聞—科學網
    何志成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特任副研究員何志成、教授劉桂琳團隊利用「複合時標」方法,探測到了星系中電離氣體對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輻射響應過程中的關鍵性突變信號,該信號可用於測定星系中電離氣體的密度。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快報》。
  • 揚大團隊提出提高MEMS陀螺儀性能新法—新聞—科學網
    微機電系統(MEMS)陀螺儀是測量旋轉結構角速度的一種重要慣性傳感器,在制導、定位和運動控制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新聞—科學網
    何志成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特任副研究員何志成、教授劉桂琳團隊利用「複合時標」方法,探測到了星系中電離氣體對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輻射響應過程中的關鍵性突變信號,該信號可用於測定星系中電離氣體的密度。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快報》。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新聞—科學網
    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為精密測量技術提供了新的物理資源。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不僅可以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於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 壓縮態是壓制散粒噪聲的另一量子資源。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氮肥增產空間越來越小,傳統農業難以為繼,尋求新的替代氮肥的技術途徑已刻不容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
  • 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王雙、韓正甫等人針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中測量設備的實際特性,提出測量端由於探測器後脈衝、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在傳統化學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成核機制 「這個新粒子生成的新發現和提出的新機理對了解和預報霧霾形成發展有重要意義。」文章通訊作者李佔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人類活動產生的大氣顆粒物汙染多來源於由氣體轉化生成的二次性氣溶膠,因此新粒子生成對於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環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基於互補濾波器的兩輪平衡車姿態角度測量
    通過對陀螺儀和加速度計輸入信號進行滑動扣除均值方法來抑制直流分量,利用滑動濾波算法抑制加速度計高頻噪聲,引入互補濾波算法將預處理後的陀螺儀和加速度計信號進行融合,得到更加準確穩定的角度測量值,分析了融合算法中加權因子與濾波頻率特徵之間的關係。該方法應用到兩輪平衡車的運行姿態角度控制中,提高了對姿態角度測量的精度。
  • —新聞—科學網
    1957年,物理學家John Bardeen、 Leon Cooper和Robert Schrieffer解釋了這一現象:他們提出的「BCS理論」認為,一個電子快速穿過超導體會暫時改變材料的結構,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拉過來另一個電子。 1986年,兩位物理學家發現,在氧化銅陶瓷等不同材料中,超導性能設定在較高的「臨界溫度」——30 K。
  •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管理心理學之統計(17)雙因素獨立測量方差分析
    1.什麼是雙因素獨立測量方差分析典型的試驗往往集中於一個自變量和一個因變量。在現實中,很少存在被隔離的變量。也就是說行為通常同時受多種變量的影響,這些變量間還可能存在交互作用。雙因素方差分析假設檢驗的步驟3.1 第一階段處理間的變異性綜合了所有因素A,因素B與交互作用提供的平均數差異。A.總變異B.處理間變異 每個處理條件對應於矩陣中的一個元素。
  • 專家提出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減少區域水損失,低耗水充分洗鹽,集約化水鹽分離,水土資源高效利用」29字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 。   我國約有10億畝鹽鹼土地,其中有待開發利用的鹽鹼土地,也有因開發利用不當而形成的次生鹽鹼土地。
  • 疑似病例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析僅需半小時—新聞—科學網
    據悉,該平臺是不同於核酸檢測方法的全基因組檢測技術,藉助AI算法對基因數據的海量分析處理能力,能對疑似病例的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組序列分析比對;同時配備基於自主研發的CNAD技術(CRISPR等溫檢測法)研製的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試劑盒。並且,該檢測試劑盒不依賴PCR儀器,能快速有效地解決醫院單位現場反應需求,實現快速尋找病原,並進行感染診斷。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常用於測量石細胞的冷凍鹽酸分離法操作繁瑣、費時,無法滿足高效開展梨品種資源評價和遺傳育種工作的需求。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工具Pearprocess。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