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惠夢
通訊員 張宇
安徽省聚焦科技創新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精準組織遴選實施中央引導資金項目,重點加大對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及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投入,紮實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以下簡稱「引導資金」)對於改善地方科研基礎條件、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發揮好省級對引導資金的統籌作用,把資金管好、用好,是各級財政、科技部門普遍關注的問題。安徽省財政廳、科學技術廳在今年修訂出臺了《安徽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記者就《實施細則》相關問題採訪了安徽省財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人。
紮實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安徽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安徽省聚焦科技創新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精準組織遴選實施中央引導資金項目,重點加大對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及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投入,紮實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支持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安徽省支持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安徽省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爭取發表研究論文/SCI/專著319篇(項)左右,申請專利63項左右,爭取國家項目29項左右,培養創新人才49人左右,從事相關工作科研人員滿意度達到90%。
支持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加大安徽省特色和優勢領域重點實驗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以及新型研發機構等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新基地培育建設力度,提高運行質量。預計壯大專業性技術創新平臺40個左右,開放共享科研儀器設備600臺左右;為企業提供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3970次左右,培訓從事技術創新服務人員1500人次左右,技術服務收入1.3億元左右;爭取發表研究論文/SCI/專著500餘篇,引進推廣轉化科技成果32項左右,促進技術合同成交額2.9億元左右;新增在孵企業21家左右,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290個左右,培育高新技術企業8家左右。
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安徽省推動先進適用技術成果推廣應用示範,帶動幫扶貧困地區脫貧和防止已脫貧戶返貧,提升民生領域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服務民生發展水平,加強技術交流合作。預計培訓指導技術科研/服務人員200人次左右,提供技術諮詢/技術服務810次左右;申請專利16項左右,引進推廣技術成果120項左右,提供種植養殖示範基地2.2萬畝左右,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400萬元左右,企業新增銷售收入5000萬元左右;帶動脫貧人數2100人左右,幫扶貧困戶300戶左右,戶均年度增收3000元左右,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500個左右;引進高級職稱專家或國外知名企業、機構高級技術管理人員4人左右。
支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安徽省通過支持國家和省級高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實現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孵化器總面積22萬平方米左右,培育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機構38個左右,帶動創新創業1800人左右;培訓技術服務人員1000人左右,提供技術諮詢服務1200人次左右;轉化科研成果41項左右,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550萬元左右;新增在孵企業87家、畢業企業16家左右,培養高新技術企業44家左右,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34000個左右;農業科技園區培訓和指導農業科技服務8600人次左右。通過支持列入「百城百園」行動的高新區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縣),實施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創新型智慧園區。
深度規範優化項目管理
安徽省通過建立項目管理協調聯動機制、項目信息公開制度、專家遴選和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和加大對違規行為懲處力度等多項舉措,已形成較為規範、全面的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制度。
在強化多部門協同、集體決策方面,安徽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聯合成立中央引導資金實施工作小組,共同研究制定項目申報指南和支持重點內容。項目啟動和資金分配方案、項目安排建議等均經省財政廳、省科技廳溝通協調後,報省科技廳會議集體研究審定。擬立項項目和支持經費統一在省科技廳網站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在項目徵集時,安徽省提前向社會公開中央引導資金支持方式、支持方向、支持強度,明確項目申報要求和流程,所有項目一律從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申報,並要求各項目歸口管理單位限額申報。項目評審(評估)專家均從安徽省科技專家庫中隨機抽取,保證公平公正。
在項目過程管理和驗收方面,安徽省明確由項目承擔單位負責組織項目實施和具體管理,省科技廳針對不同項目特點組織開展檢查或抽查,儘可能減少對科研工作的幹擾。優化項目驗收和結題審查,對於公開競爭研發項目,項目完成後,項目承擔單位及時做好總結,編制項目經費決算,按時提交驗收或結題申請,省科技廳根據不同類型項目,採取同行評議、第三方評審評估、用戶測評等方式,依據項目任務書組織驗收;後補助項目不再組織項目驗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安徽省在專家遴選和科研信用管理制度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項目評審專家一律從省科技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充分發揮專家決策諮詢作用。項目評估評審以同行專家為主,並實行輪換、調整和迴避制度。強化專家自律,接受同行質詢和社會監督,保證評審公正性。省科技廳依託專業機構建立健全覆蓋項目管理全過程的科研信用記錄製度,健全科研誠信資料庫。建立「黑名單」制度,將嚴重不良信用記錄者記入「黑名單」,階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請或參與項目的資格。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為切實提高引導資金使用效益,安徽省建立了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由省科技廳每年牽頭組織或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引導資金績效評價,重點考量項目承擔單位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目標任務落實及資金使用績效等情況;省財政廳根據工作需要適時組織重點績效評價,全面了解資金使用績效和存在問題,為進一步完善資金管理提供依據。
安徽省2019年引導資金分為4大類,共129個項目。如何建立既能基本滿足覆蓋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內容,又相互關聯、相互補充且具有層次性和結構性的綜合評價指標,是評價工作的關鍵點和難點。
安徽省引導資金項目評價工作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工作小組遵循構建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2019年度設定年度績效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6個、三級指標22個,滿分100分,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評判法確定各級指標的分值。由中介機構出具績效評價報告,工作小組進行整體評估並提交報告。
「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既要能基本滿足對各級各類科研項目進行考核評價的要求,也要便於專家運用評判法進行具體操作;既要適用於科研項目過程的績效評審,也可用在科研項目立項之初進行考察評估和結題驗收。」這位負責人介紹說,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長效持續的科研項目評估工作平臺,以保持研究工作和統計工作的連續性,從中探討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工作的規律性,推動技術進步和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
安徽省引導資金績效評價工作機制的建立,倒逼各單位高度重視引導資金支出後的使用效果,確立以「結果」和「追蹤問效」為導向的財政支出管理模式,有助於推動項目單位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管理體制。通過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外部評價和外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管機制,切實做到監管到位,用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