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法德頂尖科研機構,「科研密度」如何轉化為「創新濃度」[圖]

2021-01-09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上觀新聞報導  近日,德國弗勞恩霍夫製造技術與自動化研究所(IPA)的兩名科研人員來到上海,開始了為期5年的在滬工作。他們正與上海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為在華企業提供「工業4.0」解決方案。

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是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擁有72個研究所。今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在臨港成立,這是該協會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家科研機構。中心中方主任王皓教授認為,秉持非營利屬性、研發共性關鍵技術,是弗勞恩霍夫協會成功的兩大原因,值得上海借鑑。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也極具借鑑價值。這家從事傳染病、微生物學等研究的私立機構,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2個分所,構成巴斯德國際網絡。這提示我們:上海在積極引進科技資源的同時,可主動出擊,積極加入全球創新網絡,這樣才能更有全球影響力。

功能型平臺要服務整個行業

在德國小城卡爾斯魯厄綠樹掩映的小樓裡,弗勞恩霍夫系統和創新研究所(ISI)政策、產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萊納·弗裡奇(Rainer Frietsch)博士介紹,今年是弗勞恩霍夫協會成立70周年。協會72個研究所分布在德國各地,共有25000多名員工,研究領域覆蓋通信、製造、交通、能源、環境、健康等行業,為企業和社會服務。2017年度,弗勞恩霍夫協會獲得的經費共計23億歐元,除了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防研究的3億歐元外,其餘經費中超過70%來自協會與企業籤訂的合同以及財政科技項目,近30%來自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資助。

弗裡奇博士介紹弗勞恩霍夫協會。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俞陶然攝

弗勞恩霍夫協會是非營利社團,根據協會章程,各個研究所不得生產商品,不得將技術獨佔性轉讓給某家企業,而是要通過與一批企業合作,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協會總部考核各個研究所的績效時,如果一個研究所的橫向課題經費佔比低於10%,就會受到質疑,因為它沒有很好地與企業合作。同樣是1000萬歐元經費,如果是來自與一家企業籤訂的合同,就不如10家企業合同好,因為後者更有利於整個行業發展。

如今,上海正在布局建設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弗勞恩霍夫協會一樣,市政府對功能型平臺的定位是「非營利機構」。由於運營功能型平臺的都是公司,而非社團,如何在未來發展中保持非營利屬性,需要政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與企業合作研發共性關鍵技術,也是弗勞恩霍夫協會的看家本領。問及成功訣竅,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德方主任、IPA工廠規劃部部長米歇爾·利科菲特(Michael Lickefett)的回答是:「在企業,為企業。」意思是科研人員要走進企業,與企業研發人員一起工作、每天交流,這樣就容易取得突破。王皓指出,弗勞恩霍夫協會與高校的合作機制也是技術突破的重要原因。「弗勞恩霍夫研究所所長都是大學教授,他們兼任所長後,不但能指導研究生,還能通過研究所這個平臺聘用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和市場人員。這就突破了高校科研團隊的局限,更容易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王皓教授帶領團隊研發中德合作的人機共融製造系統。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賴鑫琳攝

向外輻射構建科技創新網絡

與弗勞恩霍夫協會不同,總部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是一家基礎科學機構。研究所內還有巴斯德故居和墓地,訴說著該所132年的歷史。132年來,這家私立機構共有10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傳染病防治等領域取得的成果為世人矚目。

巴斯德所為何能長期保持創新策源能力?巴斯德所國際合作部副主任詹妮弗·赫雷(Jennifer Heurley)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品牌效應是關鍵。」在她看來,做好了品牌建設工作,就能讓全球各地的巴斯德分所吸引到當地一流科研人才,自然能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研究員介紹,之所以有這麼龐大的國際網絡,源於研究所創始人路易斯·巴斯德的一個理念:研究傳染病不能只待在歐洲的實驗室裡,而是要去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的疫源地,投身疫情一線科研,並與當地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共建研究所。如今,巴斯德網絡成員遍布五大洲的26個國家和地區,與近現代歷次重大疫源地重疊。

每年,巴斯德國際網絡要召開兩次所長聯席會議,總部管理層和各個分所所長集聚一堂,商討合作機制改革和未來研究方向。「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可借鑑巴斯德所的做法,不但要引進海外人才,還要在國外布局一批研究機構,向外輻射構建科技創新網絡。」唐宏說。

赴巴斯德所總部調研的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張宓之博士持類似觀點:「上海公立和民營科研機構可加強國際品牌建設,更積極地走出去,與國外一流科研機構合作,並通過創新網絡把各國人才的思想匯聚在一起。這有利於形成創新策源能力。」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3位博士參觀巴斯德故居。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姜傑攝

對標格勒,破除協同創新藩籬

為建設國家科學中心,政府將高水平科研機構和高校集聚在一起後,如何推動其協同創新?被譽為「歐洲創新之都」的法國小城格勒諾布爾,對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也有值得借鑑之處。

格勒諾布爾位於阿爾卑斯山脈腹地,毗鄰法意邊境。二戰後,法國政府決定在此建設國家科學中心,打造民用核能、集成電路研發基地。為此,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CEA)等國家級科研機構先後在此設立分支機構,並通過國際合作,建設了歐洲同步輻射光源、勞厄—郎之萬中子研究所、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和實驗室。

經過70多年發展,這座法國小城形成了以五個大科學裝置為依託,能源、信息技術、物質等領域交叉融合,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部門協同發展的創新生態,成為全球名列前茅的科學中心。

在格勒科學半島,有兩個大型園區——微納米技術園區(MINATEC)和格勒先進新技術創新園(GIANT)。MINATEC主任讓—查爾斯·吉博(Jean-Charles Guibert)介紹,2006年成立的這個園區旨在打造微電子和納米技術研究集群,將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的研發人員集聚在一起,覆蓋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技術轉移、工業應用的整條科技創新鏈。GIANT的創立也是基於這種理念,這個大型園區由CEA、CNRS、3個大科學裝置、當地3所高校共同發起,旨在營造和諧的創新生態,促進學科交叉和資源共享。過去10年裡,GIANT每年迎來國外訪問學者9000人以上,孵化出200多家企業。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孫玉明認為,我國正在建設的上海張江、北京懷柔、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可對標格勒諾布爾,採用發達國家通行的跨機構組建聯合研究團隊、形成多學科交叉集群的協同創新模式,並制訂相應的個人、團隊和管理部門考核評價體系,探索科研組織模式的新思路新做法。多次赴格勒諾布爾調研的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科技處二秘茹志濤說,法國科研機構、高校間合作十分密切,組建聯合研究團隊是常態。與之相比,我國科研機構和高校彼此分割,合作相對薄弱,「比排名、搶資源」屢見不鮮。「希望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能打破以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跑馬圈地』模式,破除協同創新的藩籬,樹立我國跨機構、跨學科協同創新體系的標杆。」

「要提高創新策源能力,構建創新生態至關重要。」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朱學彥博士說,「科研機構在物理空間上的集聚提高了『科研密度』,但這不等於『創新濃度』。上海張江需要探索以使命為導向、跨機構集中攻關的科研組織模式,構建開放度高、互動性強的一流創新生態,把『科研密度』轉化為『創新濃度』。」

相關焦點

  • 周傳忠:德國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為此,德國聯邦政府2000年提出「知識造就市場」計劃,幫助中小企業獲得科研成果,調動科研機構實現其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2002年,修訂了《僱員發明法》(The Employee Invention Act),規定科研機構擁有職務發明所有權,從法律上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保障。
  • 海洋國家實驗室攜美國頂尖科研機構建實驗室
    記者從11月9日上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應對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11月16日,海洋國家實驗室將攜手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共同籤約成立「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該實驗室可以聚焦研發新一代高解析度多尺度地球系統預測模擬框架,在全球及區域尺度上提供可靠數據。實驗室預計明年1月啟用。
  • 華為和德國電信合作的 服務歐洲頂尖科研機構
    近期,一個科學界的"螺旋星雲"誕生,以雲服務的形式向外輸出基礎設施資源,為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為首的10家世界頂尖級的科研機構提供科研支撐。另外,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資訊網站的發布者--蒂姆·伯納斯·李(TimBerners-Lee),當時就就職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伯納斯此舉,就此為人類打開了精彩無限的網際網路時代大門。  隨著IT時代的發展和創新技術的演進,為了滿足自身科研需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IT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做了很大投入。
  • 深圳光明區聚焦「科研―轉化―產業」生態鏈 為產業發展持續賦能...
    其中,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光明區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三方籤署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合作共建框架協議,構建以科技文獻、科技情報、科技交流為核心的國際化、立體化科技信息及服務體系,培育專業的科技信息服務隊伍,探索科研機構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深圳成為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科技信息交流及匯聚中心、科技信息原創中心。
  • 華為李航:中國計算機科學界如何提高科研創新力,從國家、機構...
    本文作者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李航提出關於創造力的三個問題,他認為對於一個研究機構來說,重要的是要找到最優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核心競爭力才是關鍵;應該有爭做 Only One 而不是 No. One 的意識。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李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客座教授,ACM傑出科學家。
  • 你一定要知道的全球頂尖海洋科研機構
    它們匯聚了全球海洋領域最頂尖的人才它們引領了國際海洋發展的新趨勢它們是世界海洋領域的「巨頭」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吧!英國國家海洋研究中心英國國家海洋研究中心是提供沿海到深海綜合海洋科學技術的國家級研究機構,與英國海洋界其它機構合作密切。
  • 世界頂尖機構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領航者》在採訪過世界上很多頂尖機構後發現,一間機構的成功,離不開優秀的管理機制與發展理念。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研究院之一——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和全球最著名的醫療機構之一——位於美國小城的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就很好地印證了這個道理。今天就一起和我重回特拉維夫和克利夫蘭,一起聽聽他們成功的秘訣吧!
  • 變「卡脖子」清單為任務清單,「B計劃」是科研創新必答題
    如首先解決體制問題,目前已經設立了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中心和特色所四類機構,根據科研性質不同進行分類定位、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分類資源配置。另一方面,也對不同的科研項目設立先導專項,分為A類先導專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B類先導專項,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類先導專項,與企業合作,解決「卡脖子」問題。
  • 卓立漢光滑臺 助陣科研成果轉化設備創新
    原標題:卓立漢光滑臺,助陣科研成果轉化設備創新   近日,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柔性壓力傳感器小組利用卓立漢光標準電動滑臺,自主研發、搭建出一款柔性壓力傳感器測試設備
  • 攜手中國,以科研實力打造儲能技術領域新格局
    由伍倫貢大學傑出教授Zaiping Guo和多位博士學者領導的新型儲能技術科研項目再次傳來好消息,憑藉強勁實力入駐澳大利亞的頂尖工業轉型研究中心。  在此次合作中,伍倫貢大學攜手多所高校,以科技力量持續有力地推動儲能科技領域發展,為解決全球能源危機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 銳參考·現場|探訪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日前沿科研機構如何運轉
    這樣一個處在世界最前沿的科研機構究竟擁有怎樣的研究體制,其研究是如何進行的?日前,本報記者探訪該研究所並專訪了該所的中國研究員趙明明。京都大學iPS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做實驗(攝影 楊汀)開放式實驗室方便交流iPS研究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京都市鴨川之畔,京都大學醫學部校區內,由三棟相連的研究大樓組成,是京大最年輕的研究所。
  • 黃奇帆:中國的科研創新有兩個薄弱環節
    「雖然我們非常重視創新,但中國的科研創新有兩個薄弱環節。」11月10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一場分論壇上表示,我國在科學發明0~1的過程中「核高基」投入不多,以及發明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不多,缺少科研技術轉移機構。
  • 深外校友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回首自己的科研啟蒙和發展之路,鄭景旭談道:"我對科研的興趣,成型於深外學習期間。其中最關鍵的經歷是在校長羅來金的直接指導下,參加化學競賽。"▲鄭景旭在實驗室做科研。A聚焦下一代電池技術引發業界重視美國《Science》雜誌為國際頂尖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在世界學術界享有盛譽。
  • 深睿醫療創新科研成果被頂級期刊ER及MIA收錄
    在科研創新能力上,深睿研究院(Deepwise AI Lab)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是目前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專注於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研究機構之一,從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醫療前沿科技的探索,通過科技與臨床的結合,產生了眾多兼具臨床價值和科技創新性的科研成果,陸續被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收錄。
  • 知乎科研圓桌發起「靈魂拷問」:要頭髮還是要科研?
    或許,只有當真正成為科研人員,才能體會到那種「一入科研深似海,從此頭髮是路人」的痛苦。如何構思出好的科研 idea?在教職與科研之間如何抉擇?在外深造還是回國發展?這些問題,都決定了一個科研人員的走向和去處。科研之難,豈止於有發無發?
  • 【聚焦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 天津大學召開「高水平科研創新支撐一...
    科研院副院長魏建宏介紹「高水平科研創新支撐一流人才培養」專題基本情況,她表示希望通過研討能夠將學校的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提升同學們的科技創新能力,激發教師指導學生從事科研的積極性,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機械學院院長王天友做題為--高水平科研支撐高水平人才培養探索與思考的專題報告。
  • 我國科研人員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
    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與暨南大學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期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突破了微藻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關鍵瓶頸。受技術水平所限,當前微藻在異養培養條件下能夠達到生物量濃度仍然很低,制約了微藻的工業化應用。上述聯合團隊的科研人員以一株可異養培養的富油柵藻為研究對象,通過過程優化,尤其是精準的葡萄糖濃度控制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該富油柵藻的超高密度培養。結果顯示,在實驗室和中試發酵罐放大條件下,柵藻最高細胞乾重分別達到每升286克和283.5克。
  • 《「π指數」—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正式...
    《「π指數」—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正式發布
  • 這些科研人對消除「SCI」至上的思考
    相信此次教育部、科技部聯合整治文件的出臺,必將引導科研評價標準和科研資源收入分配規則更加科學合理。作為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我們應該不忘初心,潛心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為實現科技強國夢貢獻力量!提供不同的生存空間,有的基礎科研,是需要十年磨一劍,短期看不到成果,如何讓他/她們適應生存在這個量化的體系裡;有的科學發現,現在看來是小眾的科研,未來可能為一個變革性技術提供基礎,比方一些新的理論,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讓人接受,這在科學發展史上並不少見;也有那些科研方面沒有足夠資源條件做有影響力工作的研究員和教授,他/她的才華和貢獻體現在培養學生做科研,為社會培養科研創新的生力軍,也需要給他們機會。
  • SCI論文和頂尖科研雜誌一次搞清是什麼
    對於科研學生而言,在世界頂尖期刊發表科研論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刊登,意義重大,幾乎人人都想進入到SCI刊物的論文,即是SCI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