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科研圓桌發起「靈魂拷問」:要頭髮還是要科研?

2020-12-08 中國日報網

或許,只有當真正成為科研人員,才能體會到那種「一入科研深似海,從此頭髮是路人」的痛苦。如何構思出好的科研 idea?在教職與科研之間如何抉擇?在外深造還是回國發展?這些問題,都決定了一個科研人員的走向和去處。科研之難,豈止於有發無發?

為了撥開遮在科研人員面前的迷思,幫助他們翻越更多的「高山」,3月22日,知乎聯合科技領域媒體「賽先生」,共同發起「科研有點難」知乎圓桌活動。

活動邀請了國際頂尖期刊Nature、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星雲計劃研究員李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辰、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王一等十位科學話題優秀回答者參與活動,他們將針對科研道路上形形色色的問題,為科研從業者及愛好者提供豐富、專業的建議和解答。

科研就像「翻大山」 而且是一山連著一山

搞科研就像翻大山,而這趟「翻越之旅」,往往從讀博開始,壓力便如排山倒海襲來。

在圓桌收錄的問題「讀博壓力有多大」中,神經科學、腦科學優秀回答者「Owl of Minerva」引用了「Nature」關於5700 低年級博士研究生的調查,來闡述了作為科研「萌新」的巨大壓力。

調研中提到:「在讀博早期,90%以上的人希望做跟科研有關的工作,」而現實是,由於學術界的職位稀缺,最後只有大約3.5%的人能留在學術界,其中能成為教授的更是鳳毛麟角。並且,39%以上的博士研究有抑鬱或者焦慮症狀,是正常人群的6倍以上。這一數字,很好的說明了「科研與頭髮」之間的密切關聯,也揭示了科研工作背後的競爭之激烈,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那麼,有沒有辦法緩解博士的壓力,或找到更好的學術心態呢?頂尖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科研」知乎機構號在「給馬上要進入博士階段學習的新生一些中肯的建議」問題下,從生活、學術、社交等層面,為博士新生提出了二十條實用的建議,如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作息方式、儘早確定目標以保持專注、誠實面對導師以及與課題組的其他學生進行社交等。

當你喘著粗氣,慶幸自己安然度過「科研萌新」階段,恭喜你,你將遇到科研路上的第一個「BOSS」——科研idea。無論是什麼專業,創新是科研的第一生命力,而「繆斯」女神畢竟只有一個,她總是無法照顧所有人。

如何才能為科研論文找到不錯的 idea呢?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王一」從思維、交流、科研品味以及學習模式幾個方面講述了如何更好形成自己的創新性。

他認為,在創新思維上不必操之過急,剛入行的同學最好採取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展開創意;他還分享了關於品味與科研之間的關係,闡述了主觀品味和客觀科學之間的連接。

當然,科研道路並非一條「單行道」,很多科研人員經常會遇到教職與科研的抉擇。「賽先生」在《青科的「魚」和「熊掌」——教學和科研能否兼得?》的文章中,分析不同人群對這一抉擇的考慮。有人認為,作為青年科研人員應該勇於奔向科研前線,教學則可以留給老前輩;時也有不少科研工作者提出,教是研的根本,兩者密不可分;還有人提出,科研是一項集體工作,具體是教還是研,需要指揮人員的調度的搭配,如此才能具有更高效能。

其實,無論教還是研,其都需要科研人員具備良好的學術心態。即便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做出頗有成就的科研項目,也並不意味著這就達到了科研的終點。科學研究就像是倒著走路,你只能看到已經歷的事物,而無法探知身後的景象,而科研人員,就是盡力走得更遠一點,以此發現更多的「科學美景」。

為科研人員構建一個「心靈陣地」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知乎似乎已經成為一個集交流、學習、感慨甚至是吐槽為一體的心靈陣地。2018年的「諾貝爾」期間,知乎就曾作為科研人員討論諾獎、分享專業的「第二現場」。貝勒醫學院生物學博士「蝦說」用「物競天擇」講解了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進化」為我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大學遺傳學專業博士孟凡康則在知乎上解讀了「酶定向進化」、「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中所使用的「策略體系」。經過他們的解讀,原本艱深晦澀的科學知識,變得更加易懂和有趣。

而此次的「科研有點難」活動,也受到了眾多科研人員和科學愛好者的關注。在短短的數天,圓桌活動就產生了 5162萬的瀏覽量。除了專業學術的討論之外,這些用戶更多的是關注科研人員的生活以及心理狀態,為他們道阻且長的科學之路,營造一些溫暖。

其實,大部分科研人員並不總是身穿白色大褂,臉上自信而理智。除了科學之外,他們還需面對更多的人生抉擇和生活迷思。而知乎則是將這些走在科學前沿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打造一個能找到共鳴,理解他們喜怒哀樂的公共平臺,和他們一起勇敢的探索科學的疆域。

相關焦點

  • 知乎攜中科院物理所發起主題圓桌 正確認識生活中的輻射
    近日,知乎聯合中科院物理所發起「輻射可怕嗎|非常想問」科普圓桌,邀請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凝聚態物理博士小侯飛氘,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後海伯利安等專業人士作為嘉賓,與網友一起暢談人類對輻射的科學應用。
  • 如何評價馬化騰昨夜在知乎上提的這個靈魂拷問?
    這些精心準備的回答還是很見水平的,至少對基礎科學不是很懂的人,這些人的回答足以解答馬化騰的部分困惑。在回答他的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楚馬化騰為何突然冒泡知乎。知乎最近搞了個「網際網路洞見者」的活動,從10月24日起,邀請10位網際網路頂尖人物(知乎上這麼說的)發問,全民思考、回答。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細胞感知適應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鋰電池的開發、減少全球貧困的研究等成果不僅包括領域「0」的突破,也有持續發現與成果應用,使硬核的科研,擁有更貼近生活與造福人類的執行力。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
  • 知乎發起影視職人說 共話青年導演養成記
    4月23日,知乎聯合FIRST青年電影展發起「影視職人說|青年導演養成記」圓桌,與上述幾位傑出的青年導演,結合他們的代表作,聊聊他們對於電影的理解。上個月做客知乎的《看不見的客人》導演OriolPaulo也關注了此次圓桌。
  • 知乎最冷知識:當吃貨遇上外星人
    比如「頭被砍掉的一剎那,是頭覺得身體掉了,還是身體覺得頭掉了」、「怎樣尿得遠?有哪些技巧」、「如果地球上的氧氣突然增加一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怎麼樣?是不是科普中帶些驚悚、貼近生活又很不正經呢?這些問題,絕對不是個人杜撰,而是來自於一群腦洞大出天際的知乎網友。當然,問題只是「引線」,而爆點卻隱藏在那些一本正經的「解答」中。吃一小勺電子會怎麼樣?
  • 源自馬化騰的靈魂拷問 未來十年幹啥最有前途
    01被網友玩壞的「靈魂拷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馬化騰在知乎深夜提問的行為,在騰訊股價出現大幅波動的背景下,被很多媒體渲染成了「靈魂拷問」。
  • 攀枝花科研「出彩」還是要靠攀鋼
    由此看來,攀枝花科研「出彩」還是要靠攀鋼。
  • 東北萌娃吵架,姐姐靈魂拷問弟弟,令人捧腹!
    >東北萌娃吵架,姐姐靈魂拷問弟弟,令人捧腹!:17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近日,一個短視頻萌翻了眾多網友:一對東北姐弟進行了可愛的童言對話,弟弟曰:「我跟你相同」,還沒完全展開,姐姐來了「靈魂拷問
  •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2015-10-09 07:13
  • 疫情下的科研人,Cell Press 要您出鏡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活動由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於2015年聯合發起,秉承引領科學理念、強化中國科研實力、搭建國際學術分享平臺的使命,已成為科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盛會。
  • 科研人員要把自立自強作為重要職責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2020年6月8日,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內,科研人員討論藍藻脫毒工藝。華雪根攝/光明圖片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任曉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知乎上線新功能「想法」,要抄微博的後路還是革自己的命?
    「創作」一字,既然是創作,就意味著「想法」需要的是更專業的內容,不會期望有類似於今天吃了啥、我現在哪裡、我的心情如何,這樣的碎碎念內容,說白了,知乎還是想要圍繞知識分享做產品。……」,微博的slogan現在還是「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兒」。
  • 科研機器人來了!「實驗室民工」難道要失業?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996工作制都不算什麼 ,因為711才是他們的常態!教學、科研、項目以及各種煩瑣的日常工作,經常會讓科研人員忙得團團轉,每天高強度的工作已然是科研行業的家常便飯。7月8日,這款機器人在《自然》雜誌上剛發表,醒目的封面就成功引起了科研學者們的注意
  • 固體缺陷研究要打破各自為政的科研體制
    記者了解到,30多年來,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始終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集中組織科研力量,積極開展材料缺陷生成、運動規律、缺陷控制及缺陷對物性影響等方面的關鍵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目前,在離子晶體、鐵電晶體、準晶體、共價晶體、矽單晶體、金屬、合金、非晶合金、半導體、有機晶體、高溫超導體、核聚變能量等方面,無論是在基礎理論研究,還是在應用上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標誌性成果。其中,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研製出特種高效吸能材料,已在多個重要領域得到應用。
  • 搞科研不能是「冷板凳」 2020年將是中國科研史轉折點
    新冠疫情多少影響了就業,考研裡的很多年輕人都動起了繼續深造,甚至搞科研的念頭。爭做學霸是好事,但走這條路真的要「三思」。因為搞科研真的難,難,難!讓「冷板凳」熱起來許多人都應該聽過「摩爾定律」,指的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用以說明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
  • 讀研選擇科研院所還是高校
    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科研院所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而且由於科研研所有較為完善的科研生態,所以科研院所在培養研究生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研究生教育不論是高校還是科研院所,教育資源的整合能力對於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非常直接的影響,而教育資源包括三個大的方面,分別是導師資源、課題資源和行業資源。由於不少科研院所在課題資源和行業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科研院所往往也會匯集大量的行業專家,這對於研究生的培養會起到比較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然,很多重點高校,在課題資源和行業資源方面也有非常強的整合能力。
  • 不做內容搬運工:科研機構做科普要闖幾道關
    漸漸的,我們在各個平臺上開拓陣地:抖音、知乎、今日頭條,甚至二次元社區Bilibili(B站)。我們在B站的帳號名稱就叫「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情人節,我們就推送《物理定律告訴你:表白可能巨虧,分手一定血賺!》;疫情之下,我們就發布《對人類網課時期迷惑行為的研究》;「天問」發射在即,我們就解讀《帶火星探測器上天的火箭,為什麼有著葫蘆形狀的推進器?》。
  • 「動物翻譯官」趙序茅:科普是科研的望遠鏡
    您要問他在哪?過去幾年,可能身著迷彩服,手執韁繩,徜徉新疆,策馬尋雕;也可能在雲南、四川一帶找尋滇金絲猴的蹤跡。碩士期間研究禽類,博士期間研究獸類,將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禽獸」的他於2019年7月份來到了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成為了一名擅長動物科普的宏觀大生態方向的青年研究員。
  • 想買電動新能源,先試試能否抗住這波靈魂拷問!
    未來的問題我們不討論,大多數消費者搖擺不定的是買燃油車還是電動新能源。剔除那些限行、限購的城市,如果大家想要購買新能源汽車,先試試能否抗住這波靈魂拷問! 一級拷問:能否承受更換電池的價格?
  • 澳前外交官"靈魂拷問":為什麼針對中國?
    澳前外交官"靈魂拷問":為什麼針對中國?12月2日,澳大利亞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抨擊這屆澳大利亞政府要為中澳關係「破裂」負責。被稱為「中國通」的澳大利亞前總理、前外交部長陸克文也喊話莫裡森政府,在處理中澳關係上,「學學日本的外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