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只有當真正成為科研人員,才能體會到那種「一入科研深似海,從此頭髮是路人」的痛苦。如何構思出好的科研 idea?在教職與科研之間如何抉擇?在外深造還是回國發展?這些問題,都決定了一個科研人員的走向和去處。科研之難,豈止於有發無發?
為了撥開遮在科研人員面前的迷思,幫助他們翻越更多的「高山」,3月22日,知乎聯合科技領域媒體「賽先生」,共同發起「科研有點難」知乎圓桌活動。
活動邀請了國際頂尖期刊Nature、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星雲計劃研究員李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辰、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王一等十位科學話題優秀回答者參與活動,他們將針對科研道路上形形色色的問題,為科研從業者及愛好者提供豐富、專業的建議和解答。
科研就像「翻大山」 而且是一山連著一山
搞科研就像翻大山,而這趟「翻越之旅」,往往從讀博開始,壓力便如排山倒海襲來。
在圓桌收錄的問題「讀博壓力有多大」中,神經科學、腦科學優秀回答者「Owl of Minerva」引用了「Nature」關於5700 低年級博士研究生的調查,來闡述了作為科研「萌新」的巨大壓力。
調研中提到:「在讀博早期,90%以上的人希望做跟科研有關的工作,」而現實是,由於學術界的職位稀缺,最後只有大約3.5%的人能留在學術界,其中能成為教授的更是鳳毛麟角。並且,39%以上的博士研究有抑鬱或者焦慮症狀,是正常人群的6倍以上。這一數字,很好的說明了「科研與頭髮」之間的密切關聯,也揭示了科研工作背後的競爭之激烈,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那麼,有沒有辦法緩解博士的壓力,或找到更好的學術心態呢?頂尖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科研」知乎機構號在「給馬上要進入博士階段學習的新生一些中肯的建議」問題下,從生活、學術、社交等層面,為博士新生提出了二十條實用的建議,如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作息方式、儘早確定目標以保持專注、誠實面對導師以及與課題組的其他學生進行社交等。
當你喘著粗氣,慶幸自己安然度過「科研萌新」階段,恭喜你,你將遇到科研路上的第一個「BOSS」——科研idea。無論是什麼專業,創新是科研的第一生命力,而「繆斯」女神畢竟只有一個,她總是無法照顧所有人。
如何才能為科研論文找到不錯的 idea呢?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王一」從思維、交流、科研品味以及學習模式幾個方面講述了如何更好形成自己的創新性。
他認為,在創新思維上不必操之過急,剛入行的同學最好採取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展開創意;他還分享了關於品味與科研之間的關係,闡述了主觀品味和客觀科學之間的連接。
當然,科研道路並非一條「單行道」,很多科研人員經常會遇到教職與科研的抉擇。「賽先生」在《青科的「魚」和「熊掌」——教學和科研能否兼得?》的文章中,分析不同人群對這一抉擇的考慮。有人認為,作為青年科研人員應該勇於奔向科研前線,教學則可以留給老前輩;時也有不少科研工作者提出,教是研的根本,兩者密不可分;還有人提出,科研是一項集體工作,具體是教還是研,需要指揮人員的調度的搭配,如此才能具有更高效能。
其實,無論教還是研,其都需要科研人員具備良好的學術心態。即便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做出頗有成就的科研項目,也並不意味著這就達到了科研的終點。科學研究就像是倒著走路,你只能看到已經歷的事物,而無法探知身後的景象,而科研人員,就是盡力走得更遠一點,以此發現更多的「科學美景」。
為科研人員構建一個「心靈陣地」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知乎似乎已經成為一個集交流、學習、感慨甚至是吐槽為一體的心靈陣地。2018年的「諾貝爾」期間,知乎就曾作為科研人員討論諾獎、分享專業的「第二現場」。貝勒醫學院生物學博士「蝦說」用「物競天擇」講解了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進化」為我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大學遺傳學專業博士孟凡康則在知乎上解讀了「酶定向進化」、「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中所使用的「策略體系」。經過他們的解讀,原本艱深晦澀的科學知識,變得更加易懂和有趣。
而此次的「科研有點難」活動,也受到了眾多科研人員和科學愛好者的關注。在短短的數天,圓桌活動就產生了 5162萬的瀏覽量。除了專業學術的討論之外,這些用戶更多的是關注科研人員的生活以及心理狀態,為他們道阻且長的科學之路,營造一些溫暖。
其實,大部分科研人員並不總是身穿白色大褂,臉上自信而理智。除了科學之外,他們還需面對更多的人生抉擇和生活迷思。而知乎則是將這些走在科學前沿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打造一個能找到共鳴,理解他們喜怒哀樂的公共平臺,和他們一起勇敢的探索科學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