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芬院士:和中學生朋友談談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長之道

2020-12-06 中國教育在線

朱邦芬院士

1948年1月出生於上海市,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11月20日下午16:00,由朱院士帶來的,以《和中學生朋友談談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長之道》為主題的講座在深中新校區學術報告廳準時開始。

講座伊始,朱院士稱讚深中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學校,有一批非常優秀的老師,培養出了非常優秀的學生,「清華基科7字班的簡超明就是代表之一。」他表示很高興能和深中學子談談如何從一流中學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領軍人才。

01

一流的人才不是教出來的

而是在營造的良好環境中「冒」出來的

講座以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開始,在「如何破解一流科技人才培養困境」這一問題上,朱院士著重從教育方面給出了他的答案。

他指出,葉企孫先生的育人思想中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葉企孫先生認為「要學生個個有自動研究的能力」、「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決不能在現代立得住腳」、「要理論與實驗並重」。

朱院士提到自己在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期間盡力繼承老清華的文化傳統,充分借鑑葉先生思想,營造良好環境,讓傑出人才「冒」出來。

02

給學生「留白」

少點「規定動作」,多點「自選動作」

「中國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在教育中注重知識的記憶、傳授和積累,而對知識的思考和創造這方面是做不夠的。那麼,應該如何學習才能培養出創造性呢?」

他認為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培養批判性思維,最後要因材施教,對非常優秀的學生少點「規定動作」,多點「自選動作」。

朱院士特別提到講座前與朱校長關於學生自主學習的交流。他們都認為,需要給學生「留白」,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空間。

講座上,朱院士還分享了很多與楊振寧先生、黃昆先生等著名物理大師的交往經歷,以及他對各位先生為人為學的一些觀察和感悟。這些細節的分享拉近了深中學子與物理大師之間的距離,亦對同學們的為人處世有所啟發。

*朱邦芬院士講座現場

03

優秀學生的目標不僅是金牌

還要有勇攀科學高峰的使命感

對一些優秀學生來說,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是不足以支撐他們長足發展的,所以優質的課外科學實踐活動是非常好的補充劑。

朱院士認為奧賽有三境界:

第一重:取得奧賽金牌,保送好大學;第二重:將來成為一流科學家,爭取獲得諾貝爾獎;第三重:探索自然奧秘,追求真理,不以個人名利得失而轉移,為全人類做出彪炳科學史冊的成就。「優秀學生的目標不僅要得金牌,還要有勇攀科學高峰的使命感。」朱院士說。

04

清華大學對優秀中學生的期待

作為清華學堂葉企孫物理班首席教授、清華大學數理大類的首席教授,在談到清華大學對優秀中學生的期待時,朱邦芬院士指出以下幾點:

# 中學階段至少要自學一門課程;

# 有興趣鑽研一門學科,參加「競賽」而不是學「競賽」;

# 放大自己的格局,競爭對手不是自己的同學而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一批同齡人;

# 除了學習自己喜歡的科學課程,多讀書,學點人文社科知識也是必要的;

# 不要過度「刷題」。

05

成才需先成人

最後,朱院士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段話:「大多數人說,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他們錯了,是人格。」以此寄望同學們成才需先成人。

最後的互動環節上,場下的老師和同學們不斷拋出問題,而朱院士率真的回答又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2個多小時的講座結束後,依然有同學跟在朱院士身材後好奇地請教各種問題,朱院士也依然給予耐心細緻的回答。

相信這場精彩的講座會像火種一般,點燃同學們的科學研究熱情,激發同學們勇攀科學高峰的雄心壯志。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中學—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工作站也將繼續開展更多高質量的學術活動。

深中大講堂

深中大講堂是面向深中學生開設的講座性質的校本課程,內容涵蓋數學與科學、人文與社會、技術與設計等領域。邀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大師、各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行業精英與深中學子面對面,展示學術前沿,傳播人文思想,陶冶藝術情操,啟迪人生智慧,為深中學子搭建「立足深中,放眼世界」的學術平臺。

來源:深圳中學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工作站落戶深圳中學,強強聯合!
    人物檔案他是清華大學物理系重新走向輝煌的關鍵性人物,是「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的早期推動人、清華學堂物理班的創辦人和成長發展的掌舵人,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探索物理學科一流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成長路徑,桃李滿天下。
  •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右三為朱邦芬院士2020年11月20日,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和其他8位高校教師獲得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朱邦芬院士多年來在物理學科高等教育領域躬耕不輟,潛心育人,在一線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育人經驗,為我國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創新工作做出了大量影響深遠的工作。他多年來一直堅守在物理教學的第一線,以身作則,大力推動物理系知名教授給本科生上課。
  •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朱邦芬:一生「三進清華」,桃李滿天下
    作為一名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他讓清華物理系重新走向輝煌,同時推動了「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的進行。而且他一生「三進清華」,從本科、研究生到成為一名教授,不僅積極捍衛中國科研學術誠信,還為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學科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
  • 【微觀清華】世紀講堂|朱邦芬:學術之道始於走正道(一)
    【微觀清華】世紀講堂|朱邦芬:學術之道始於走正道(一)來源:「新清華 」公眾號2016年8月24日,清華大學2016級研究生新生在開學典禮結束後迎來了入學第一課——物理系朱邦芬院士為新生們講學術誠信。報告中,朱邦芬闡釋了學術誠信的重要性,通過典型案例對學術不端、學術不當行為作了界定,也為同學們講述了自己親身接觸過的幾位老一輩科學家堅守學術誠信的故事。
  • 朱邦芬院士:中國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
    來源:PaperRSS「中國要進入世界科技強國和創新中心行列,就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在剛剛落幕的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小型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指出,中文期刊應當在醫學衛生、工程技術、科普等以中國讀者為主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創性基礎成果,鼓勵通過英文推送到國際科技領域。
  • 朱邦芬:我所熟悉的幾位中國物理學大師的成才之道
    王明貞、彭桓武、黃昆、楊振寧、黃祖洽、周光召 撰文 朱邦芬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良好的環境對這些大師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持有這樣一個觀點:一流創新人才主要不是課堂教出來的,而是在良好的環境中自己「冒」出來的,社會和學校要創造利於傑出人才容易脫穎而出的好環境。
  • 朱邦芬教授給你答案
    探索未知世界的使命和徵途 當前國家進入了 改變發展模式、依靠科技創新的新階段 培養基礎學科的一流拔尖人才 進行複合型交叉型人才培養十分必要
  • 清華大學朱邦芬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清華舉行基科班20年慶典 楊振寧三問「一流科學家培養」
    楊振寧說,「對於創建(培養)一流科學家不太成功這件事,是值得討論的。」   記者從清華大學了解到,該校物理系基礎科學班1998年創建。清華大學數理大類首席教授、清華學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介紹,基科班的建立是為物理學、數學等基礎學科培養富有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能力的拔尖人才,為對數理基礎要求較高的其他學科培養具有良好理科素養的新型人才。
  • 清華教授朱邦芬:培養孩子成材的4要素!教育,要先學會「鬆綁」
    在一次演講報告中,他結合了些在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以來,自身的實踐經驗和體會,談及了在他看來的,培養傑出人才的幾個要素,以及相應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理念,總是要求著孩子「早學、多學、多練」。一方面的「成功」,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效應。
  • 光明日報刊登浙大專版: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浙江大學牢記總書記囑託培育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06日05版國有成均,在浙之濱。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 。
  • 朱邦芬:遏制學術不端,從認真查處重大案例開始—新聞—科學網
    11月8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嚴詞指出。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及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於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網際網路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每個國家都有科研誠信問題,而我國尤為嚴重。
  • 對引進科學人才的幾點想法
    但是直至目前,中國在培養人才方面採取的態度,一般來說重點在於講求公平,因此極難冒出極為傑出的人才。中學生的目標一切以高考為主,選拔人才以考試為主要指標,在大學的教育也受到影響,高考狀元或奧數金牌得主,自以為學業有成,不讀考試以外的有意義的文獻,很難成長。因此要培養一些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學生實在難乎其難。即使傑出青年的獎狀和院士的選舉都由自己填申請表,沒有尊重學術的意思。
  • 在三線小城做世界一流科研
    聚集在寧德的這批鋰離子電池研發人才,立志打造世界一流創新科技平臺,為國家新能源事業解決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就是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德時代」)21世紀創新實驗室的研發團隊。
  • 院士呼籲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
    長江日報訊(記者陳潔 通訊員徐偉 王以豪)科研誠信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石,「當前神州大地百餘所最好的大學正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科研不端不遏制,各類『一流』建設就是空中樓閣」。
  • 如何看待聶祚仁院士出任北京工大校長,助力衝擊世界一流大學?
    2020年,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將北京工業大學建設成為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衝擊世界一流大學的的目標,這對於學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2021年1月,一則人事任命公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公告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北京工大副校長聶祚仁教授被任命為北京工業大學校長。前任對於這個人事任命,坊間也是議論紛紛。那麼聶祚仁教授何許人也?他能擔負起帶領北工大衝擊世界一流大學的重任嗎?
  • 瞭望| 地方高校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
    地處上海,具有鮮明紅色印記的上海大學,在新時代吹響了「追卓越、創一流」的衝鋒號,向著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堅定前行。  這一雄心壯志如何實現?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昌勝。
  • 袁亞湘院士為吉林省農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
    袁亞湘院士為吉林省農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 2020-09-28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和北大的客座教授葛惟昆關於中外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所以自學的能力、自我更新的本領,對於創新型人才是最根本的能力。我國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大量人才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科學進步做出了基礎貢獻。但是我們的人才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呈現扁平狀分布,缺少出類拔萃的特別傑出的人才,即所謂大師、或一流科學家。根據我在境外高校二十多年學習和教學科研的經驗,我覺得西方教育體制和成才模式有幾點值得借鑑之處。
  •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寄語2020清華學堂畢業生:風物長宜放眼量!
    朱邦芬清華學堂物理班首席教授去年我們在主樓後廳舉行了清華學堂班畢業典禮。我發了言,主要說了清華學生應有歷史使命感,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偉大貢獻。比較4個庚子年,我們祖國雖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畢竟是大大前進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是:風物長宜放眼量。對我們清華學堂的同學來說,在同學們馬上要結束一段學習歷程,即將開始學習、研究和工作的新的階段的時刻,我們更要摒棄急功近利,更要有比較長遠的目標,要堅定,要有定力,朝著人生理想一步一步紮實向前,不要輕易受外界的擾動而揣揣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