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芬院士
1948年1月出生於上海市,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11月20日下午16:00,由朱院士帶來的,以《和中學生朋友談談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長之道》為主題的講座在深中新校區學術報告廳準時開始。
講座伊始,朱院士稱讚深中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學校,有一批非常優秀的老師,培養出了非常優秀的學生,「清華基科7字班的簡超明就是代表之一。」他表示很高興能和深中學子談談如何從一流中學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領軍人才。
01
一流的人才不是教出來的
而是在營造的良好環境中「冒」出來的
講座以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開始,在「如何破解一流科技人才培養困境」這一問題上,朱院士著重從教育方面給出了他的答案。
他指出,葉企孫先生的育人思想中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葉企孫先生認為「要學生個個有自動研究的能力」、「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決不能在現代立得住腳」、「要理論與實驗並重」。
朱院士提到自己在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期間盡力繼承老清華的文化傳統,充分借鑑葉先生思想,營造良好環境,讓傑出人才「冒」出來。
02
給學生「留白」
少點「規定動作」,多點「自選動作」
「中國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在教育中注重知識的記憶、傳授和積累,而對知識的思考和創造這方面是做不夠的。那麼,應該如何學習才能培養出創造性呢?」
他認為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培養批判性思維,最後要因材施教,對非常優秀的學生少點「規定動作」,多點「自選動作」。
朱院士特別提到講座前與朱校長關於學生自主學習的交流。他們都認為,需要給學生「留白」,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空間。
講座上,朱院士還分享了很多與楊振寧先生、黃昆先生等著名物理大師的交往經歷,以及他對各位先生為人為學的一些觀察和感悟。這些細節的分享拉近了深中學子與物理大師之間的距離,亦對同學們的為人處世有所啟發。
*朱邦芬院士講座現場
03
優秀學生的目標不僅是金牌
還要有勇攀科學高峰的使命感
對一些優秀學生來說,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是不足以支撐他們長足發展的,所以優質的課外科學實踐活動是非常好的補充劑。
朱院士認為奧賽有三境界:
第一重:取得奧賽金牌,保送好大學;第二重:將來成為一流科學家,爭取獲得諾貝爾獎;第三重:探索自然奧秘,追求真理,不以個人名利得失而轉移,為全人類做出彪炳科學史冊的成就。「優秀學生的目標不僅要得金牌,還要有勇攀科學高峰的使命感。」朱院士說。
04
清華大學對優秀中學生的期待
作為清華學堂葉企孫物理班首席教授、清華大學數理大類的首席教授,在談到清華大學對優秀中學生的期待時,朱邦芬院士指出以下幾點:
# 中學階段至少要自學一門課程;
# 有興趣鑽研一門學科,參加「競賽」而不是學「競賽」;
# 放大自己的格局,競爭對手不是自己的同學而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一批同齡人;
# 除了學習自己喜歡的科學課程,多讀書,學點人文社科知識也是必要的;
# 不要過度「刷題」。
05
成才需先成人
最後,朱院士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段話:「大多數人說,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他們錯了,是人格。」以此寄望同學們成才需先成人。
最後的互動環節上,場下的老師和同學們不斷拋出問題,而朱院士率真的回答又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2個多小時的講座結束後,依然有同學跟在朱院士身材後好奇地請教各種問題,朱院士也依然給予耐心細緻的回答。
相信這場精彩的講座會像火種一般,點燃同學們的科學研究熱情,激發同學們勇攀科學高峰的雄心壯志。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中學—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工作站也將繼續開展更多高質量的學術活動。
深中大講堂
深中大講堂是面向深中學生開設的講座性質的校本課程,內容涵蓋數學與科學、人文與社會、技術與設計等領域。邀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大師、各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行業精英與深中學子面對面,展示學術前沿,傳播人文思想,陶冶藝術情操,啟迪人生智慧,為深中學子搭建「立足深中,放眼世界」的學術平臺。
來源:深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