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芬清華學堂物理班首席教授
去年我們在主樓後廳舉行了清華學堂班畢業典禮。我發了言,主要說了清華學生應有歷史使命感,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偉大貢獻。今年我們在雲端進行畢業典禮,世事變化之無常和不可預料,一年前誰也想像不到!
雖然歷史發展不是筆直的,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的,進步的。今年是庚子年,自1840年以來,經歷了4個庚子年。每逢庚子,中外關係有大變。2020年還沒有結束,但它肯定是不尋常的一年,大變局的一年。
比較4個庚子年,我們祖國雖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畢竟是大大前進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是:風物長宜放眼量。對我們清華學堂的同學來說,在同學們馬上要結束一段學習歷程,即將開始學習、研究和工作的新的階段的時刻,我們更要摒棄急功近利,更要有比較長遠的目標,要堅定,要有定力,朝著人生理想一步一步紮實向前,不要輕易受外界的擾動而揣揣不安。這些年我們的進步很快,只要樹立一個數位化目標,我們很快就能達到。但是,科學上大的突破,不等於文章數,不是數雜誌的影響因子,而是需要扎紮實實的突破,需要甘於寂寞,耐得住寂寞,在坐冷板凳的歲歲月月中解決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對我們教師而言,一屆學堂班同學在校4年只是歷史一個瞬間,很短一個時間,我們要有更長期的育人計劃,長遠的評價指標。今天回過頭來,我們更體會到,2009年清華牽頭啟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計劃」的遠見, 2010年清華學堂物理班開班典禮上,楊振寧先生說過,期待10年後在座的各位再聚首,還說他「今天說的是認真的」。楊先生看歷史常常從十年,幾十年的尺度來看。他從提出楊-米爾斯理論到初步解決,花了10年;而楊-米爾斯理論成為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又經過了二三十年。基礎科學的重大突破,很少是一蹴而就的,風物長宜放眼量這是我給大家第一句臨別贈言。
第二句臨別贈言是,拒絕狹隘民族主義,更加堅定地面向世界。今年將面臨中外關係大變化,中國與美國,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再也回不到過去,將有根本的改變。1840年至今的18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清華大學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來我們的飛速發展告訴我們,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對中國人民有利,對世界人民有利。我們要堅決反對一切挑撥中外關係的言行,要與一切反「全球化」倒行逆施的言行,反其道而行之。我們一部分同學將出國留學,我們也有一部分留在國內繼續學習工作。可以肯定,許多人將面臨新的局面,遇到許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我想中國對世界開放這個基本決策不會改變,我們依舊要具有國際視野,孤立主義是沒有前途的。
在分別之際,讓我們牢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清華學堂班的初心是,一定要在世界科學技術高峰留下清華學子的足跡;清華學堂的使命是,清華學堂的畢業生要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來源:清華大學 朱邦芬清華大學本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