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孔鋒:關於國家「十四五」發展期間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

2020-12-06 澎湃新聞

引子

氣候變化已經對我國城市的基礎設施造成了十分顯著的影響,其引發的災害風險不斷增加。當前我國尚未全面啟動氣候變化對基礎設施的潛在影響評估。如何評價氣候變化對基礎設施的影響,以提升其氣候變化應對和防災減災能力,既是科學研究的熱點難點,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本文從工作組織、科學研究和政策上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期服務國家「十四五」期間應對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影響。

一、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影響及國際經驗

城市化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頻次增加、強度增強,已經對交通基礎設施造成了嚴重危害。極端天氣導致的洪水、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影響著交通基礎設施結構及安全運營。例如,極端暴雨洪水衝毀路基橋梁,地下水位下降導致鐵路和公路設施結構沉降,凍土融化造成「凍土帶」的鐵路和公路設施結構破壞等。在致險成害機理上,以地面沉降對鐵路的影響為例,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水資源不均勻時空分布加劇,極端乾旱事件頻繁發生,乾旱程度加劇。乾旱導致地下水的補給減少,同時引發地下水需求量增加,導致人為過量開採地下水。當前地下水位下降的地區日益增多。隨著地下水位下降,土層孔隙水壓力不斷減小,土體有效應力增加,加之列車長期動力荷載的作用,導致土體壓縮,基礎承載力下降,鐵路線路基礎設施結構將會產生較大的不均勻沉降變形,影響軌道線路的平順,對線路的運營維護造成極大影響。

在國際上,氣候變化對基礎設施的影響評價問題已經引起了國際各界的高度重視。例如,英國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中心自2012年以來,針對氣候變化下的國家基礎設施網絡動態風險評估與適應性措施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基於複雜系統的基礎設施網絡風險評估方法,其研究成果為英國政府制定基礎設施長期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歐盟自2014年起,啟動了極端天氣事件下基礎設施風險評估項目,評估了歐洲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對基礎設施造成的影響,並從監測預警、風險分析、情景模擬、降低風險策略等諸多方面對基礎設施面臨的風險進行了研究。

二、我國氣候變化事實及其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影響

(一)我國氣候變化事實

1951-2018年,我國地表氣溫顯著上升,平均增溫速率達0.24℃/10年。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1961-2018年我國年累計暴雨站日數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3.8%。1961-2018年,我國發生了178次區域性氣象乾旱事件,呈上升趨勢,其中極端乾旱事件16次,嚴重乾旱事件37次,中度乾旱事件73次。整體來看,我國氣候極端化發展明顯,嚴重威脅著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及運營的安全。

(二)氣候變化對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及安全運輸影響巨大

2018年,我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13.1萬公裡,運送旅客發送量33.7億人次,運量接近全球人口的一半。2018年末,我國公路總裡程達到484.7萬公裡,高速公路達到14.26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全年營業性客運量達136.7億人,貨運量達395.7億噸。隨著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速發展,我國已形成了複雜的交通網絡系統。一旦局部的交通基礎設施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將使整個交通網絡的協調成本增多,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社會穩定問題。在公路方面,2008年初,我國南方發生的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極端災害天氣造成部分地區交通運輸全面癱瘓,最多時21條國道近4萬公裡路段通行不暢,上萬車輛和人員被困。2009年8月18日,陝西省寧陝縣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造成西漢高速公路寧陝段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導致交通雙向中斷,1300餘輛車滯留。2011年7月28日,秦巴山區出現強降雨,導致210省道潘家灣至太白縣城段因暴雨多處發生塌方,交通中斷,108國道周至縣境內因暴雨發生塌方,交通中斷。在鐵路方面,我國《時速300~350km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中對基礎工後沉降做出了嚴格要求:有砟路基工後沉降不大於5 mm,無砟路基工後沉降不應超過扣件允許的沉降調高量15 mm。然而鐵路往往跨越多種地貌地質單元,沿線經過的區域氣候、水文、植被等環境條件差異大,大部分地區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地面沉降問題,不均勻沉降將直接造成幅值較大的軌道長波高低不平順,對高速鐵路的安全運營構成了威脅。以華北地下水位下降顯著的漏鬥沉降區為例,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9月期間某高鐵連續梁和相鄰簡支梁橋墩差異沉降最大值達到54.6 mm,總沉降量最大值達到223.5 mm,沉降速率達21.1 mm/年~117 mm/年。西南地區某高速鐵路一座橋梁墩臺自2010年9月起連續3年的觀測數據表明,橋梁墩臺呈雨季上升、旱季下沉的規律性變化,橋墩的下沉量和上浮量分別達19.0 mm和38.6 mm。滬寧城際望虞河大橋由於周邊地區過量抽水,導致橋墩沉降過大,嚴重影響了高鐵軌道線路的平順性,採取了限速措施以確保安全運營。

三、我國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方面的進展與不足

我國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相對較晚,主要是交通部門和氣象部門的一些合作,重點關注不同高速公路或高等級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防禦問題。例如,北京市公路局開展了「高速公路霧警自動限速標誌系統」的研究;江蘇省氣象局與江蘇寧滬高速公路公司聯合完成了「寧滬高速公路(江蘇段)秋冬季大霧災害研究」;交通部公路科研所等開展了對京珠北高速公路紅雲霧區安全保障技術方面的研究。為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統籌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2013年1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海洋局、中國氣象局共9部(局)共同制定並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指出當前我國「採礦、建築、交通、旅遊等行業部門防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能力不足」。但當前我國科學研究更多從宏觀尺度研究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潛在影響,缺乏長期數據觀測的定量研究,且更多關注交通基礎設施產生破壞後對城市基礎網絡系統以及經濟、社會的影響。在政策和管理上,由於具體政策落實緩慢,交通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存在潛在的數據和行動壁壘,且科研界和實務界的深層次溝通和協作不足,導致在認識上存在欠缺和不重視,甚至出現科學研究成果無法落地和指導實踐,而一線實務具體需求無人問津的困局。因此,未來亟待加強上述問題在科研界和實務界的深入溝通與合作。

四、政策建議

(1)在工作組織上,建議由交通運輸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牽頭,協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應急管理部、財政部、水利部、中國氣象局等相關部委,成立由科研界和實務界廣泛參與的「氣候變化交通安全影響委員會」,設立「新時代中國綜合減災十年計劃」,發起重點排查我國鐵路和公路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的風險隱患的行動計劃,並將其納入「國家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之中。

(2)在科學研究上,通過科研界和實務界的深入溝通與合作,以需求為導向,精準開展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影響研究。其一,重點開展我國東部地區高鐵沿線和沿海地區重點公路段的地下水位動態變化和地面沉降監測。其二,以氣候變化影響下的交通基礎設施沉降問題為出發點,發展交通線路沉降風險的定量評估模型和方法。重點發展和構建地下水位動態變化與車輛長期往復荷載協同作用對高鐵軌道和公路基礎設施沉降變形和動力穩定性影響的模型。其三,對於已有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設防標準要開展科學評估,釐定其在不同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效力。尤其是在極端天氣事件對重點地區和重點時段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影響上,各大城市要精準制定應對措施和預案。

(3)在政策上,鼓勵科研界和實務界的精準合作。其一,通過合理評估和科學規劃,制定鐵路和公路沿線區域地下水開採的政策,並納入法律法規體系,同時將其作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考核指標。其二,制定一體化的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嚴格規範氣候變化背景下交通基礎設施的工程設計措施,有效提升地面沉降的科學防治對策。其三,在科研項目上,規劃開展「未來不同情景下氣候變化對我國重點地段、重點時段鐵路和公路的綜合影響研究」。在導向上鼓勵科研界和實務界的深層次合作,並將其納入國家「十四五」期間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其四,建議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等地方科技部門和交通部門協同設立地方氣候變化對當地交通基礎設施影響的科研項目。

(本文受北京市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項目(19JDGLA008)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9T120114;2019M650756)資助)

作者簡介:

孔鋒,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

本期責任編輯:張馨

原標題:《【專稿】孔鋒:關於國家「十四五」發展期間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的戰略思考》

相關焦點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2016年2月13日,在杜拜「世界政府首腦會議」期間舉行的氣候變化問題圓桌會議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達席爾瓦警告稱,如果不能立即採取行動,加強糧食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許多地區未來的糧食生產將受到「嚴重損害」,並可能導致全球為到2030年消除飢餓和極端貧困目標所作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 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形成「十四五」發展方案
    2020年12月29日,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方案專家評審會在京召開。此次會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部署要求,科學謀劃「十四五」期間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任務,切實提升國家氣候觀象臺地球氣候系統觀測、研究性業務和生態與氣候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國家氣候觀象臺在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十四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與關鍵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面肯定了「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明確了我國「十四五」期間和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景目標,為我國制定教育領域中長期規劃提供了基本遵循。
  • 國家質量基礎設施、認證認可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有關國家質量基礎設施、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的內容如下:11.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碳排放達峰,再經不到30年走到碳中和,這不僅僅是中國氣候治理的「兩步走」,更指明了未來4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實現「碳中和」願景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要深度脫鉤,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的巨大結構性變革。
  • ...規劃系列研究之三——「十四五」期間城市群發展要突出五大效應
    原標題:【專家觀點】「十四五」規劃系列研究之三——「十四五」期間城市群發展要突出五大效應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 「十四五」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百度Apollo全面落實智能交通戰略部署
    為了進一步學習和解讀交通強國戰略,11月6日,新華社瞭望智庫與百度公司聯合舉辦主題為「『十四五』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機遇與推進建議」的專家研討會。(「『十四五』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機遇與推進建議」專家研討會)在當今社會,伴隨著人工智慧行業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全新階段,同時也為交通強國的建設帶來了新的戰略機遇
  • 甘肅各部門就「十四五」時期全省發展熱點問題答記者問
    原題——各部門回答「十四五」時期全省發展熱點問題強基提質 努力打造西部創新驅動發展新高地12月26日,在中共甘肅省委舉行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甘肅省發改委、省人社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衛健委、省扶貧辦負責同志就「十四五」期間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 ...水利部 農業部 林業局 氣象局 海洋局關於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交通運輸部水利部 農業部 林業局 氣象局 海洋局關於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的通知發改氣候〔2013〕225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
  • 高端對話一:「十四五」期間光伏如何「出圈」?如何匯入能源融合...
    「智領未來——「十四五」光伏「出圈」暢想」這一主題,探討了他們對於「十四五」的期待和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企業在更遠的時間線上將如何應對挑戰和實現突破。所以我們「十四五」期間將著力在基於戶用系統的模塊化製造和商業模式的開發、研究發力,來努力踐行讓人民來共享我們改革發展創新的成果。另一個方向是儲能,在黃河上遊,在已有的存量資產上,黃河水電創造性地提出來梯級電站的儲能工程。
  • 「十四五」新詞典:「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這一重要論述,把對安全與發展關係的認識提升至新高度,對在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更好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十三五」以來,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洋工程學科『十四五』發展戰略研討會」在...
    2020年12月25-2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洋工程學科『十四五』發展戰略研討會」在上海召開。研討會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由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承辦。
  • 開局丨洪灝:新能源、半導體與生物科學在「十四五」期間發展優勢將...
    封面新聞將五問經濟學者、創投專家、新經濟企業領軍人物等各領域大咖,共同探討、破局「十四五」第一年。1月11日,封面新聞對話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交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聽他解讀雙循環背景下的「十四五」,將會給新經濟領域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結構性改革您眼中「十四五」的關鍵詞是什麼?洪灝:「十四五」的關鍵詞,我認為有好幾組。
  •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 保險業「十四五」發展藍圖躍出
    「保險業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全力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昨日舉行的「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上,銀保監會首席會計師馬學平談及「十四五」時期保險業發展重點時如是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對接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帶來的養老服務需求?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發展普惠性農業農村保險?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我國各省...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鼓勵一些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加快建立全國碳市場,同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示範。」在生態環境部12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建設工作時強調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紮實推進生態環境...
    11月24日,自治區代主席藍天立到部分區直部門調研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強調要認真對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任務和部署要求,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補齊我區基礎設施短板,精心謀劃包裝一批高質量項目,爭取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盤子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的根本利益。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積極措施,主動迎接挑戰。
  • 交通運輸部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交通運輸工作的...
    交通運輸部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交通運輸工作的實施意見交規劃發〔2020〕3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交通運輸廳(局、委),長江航務管理局、珠江航務管理局,部屬各單位,部內各司局: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交通運輸各項工作,切實當好
  • 「財經縱橫」林毅夫:經濟結構轉型與「十四五」期間各地的高質量...
    各個地方也在加班加點,為明年全國人大即將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在各個地方的落實做好準備。我倡導的作為第三代發展經濟學的新結構經濟學,強調「知成一體」。因此,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各位談談怎麼用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為各個地方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 合肥啟動「十四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編制 合蕪間或建磁懸浮軌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十四五」期間,謀劃G60 走廊合肥至蕪湖高速磁懸浮軌道建設、爭取合肥既有繞城高速具備本地車輛免費通行條件、建成廬江等通用機場……在昨天舉行的「決勝小康看合肥——2020 年民生工程建設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合肥市交通運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合肥已啟動「十四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