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鼓勵以循環碳經濟方式管理排放減輕氣候變化影響

2020-11-23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G20鼓勵以循環碳經濟方式管理排放減輕氣候變化影響

  G20國領導人強調,發展循環碳經濟對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各國領導人舉行「守護地球」主題會議,強調鼓勵採用循環碳經濟方式,全面、綜合地管理排放,減輕氣候變化影響,使能源系統更清潔、更可持續,增強能源市場安全與穩定。

  會後發表的聲明又指出,G20國將繼續致力於保護珊瑚礁和海洋生態系統,採取具體行動應對土地退化和棲息地喪失等問題,承諾致力建設更包容、更可持續的未來。

  。

(文章來源:財華社)

(責任編輯:DF522)

相關焦點

  • 「守護地球」主題邊會 強調發展循環碳經濟
    據新華社利雅得11月22日電(記者 塗一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22日強調,發展循環碳經濟對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在當天舉行的「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強調,二十國集團鼓勵採用循環碳經濟方式,全面、綜合地管理排放,以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使能源系統更清潔、更可持續,增強能源市場的安全與穩定。  會後發表的聲明說,二十國集團將繼續致力於保護珊瑚礁和海洋生態系統,並採取具體行動應對土地退化和棲息地喪失等問題。
  • 科學家解讀當前林業管理與氣候變化關係
    管理森林碳封存及減緩氣候變化的最好方法仍在熱議中。樹木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木材能取代化石燃料及混凝土和鋼鐵等碳密集材料。在過去數十年裡,世界森林吸附了約30%的年度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而森林蓄積和森林採伐同時增加,將為人們更多了解樹木是如何吸收碳的爭取時間。 《自然》雜誌撰文指出,人們對森林中的碳循環已較為了解,但是仍然存在許多知識缺口。
  •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如何增強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中國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生產到消費都要考慮碳排放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擘畫宏偉藍圖「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李怒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一方面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匯,而森林就是一個巨大的碳匯。」聯合國對於碳匯的定義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將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履行《氣候公約》相應的國際義務,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 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促綠色經濟發展
    而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成為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發展綠色金融則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方式。  建設氣候適應能力具有經濟效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可持續的綠色復甦和經濟進步之間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取捨。
  •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專家: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
    義大利比薩聖安娜高等學校循環經濟學教授,環保組織「京都俱樂部」科學主任西爾維斯特裡尼。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宋承傑):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我國各省...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鼓勵一些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加快建立全國碳市場,同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示範。」在生態環境部12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我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中國將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履行《氣候公約》相應的國際義務,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 深層碳與氣候變化的聯繫
    表面和深層內部之間的碳循環對於長期維持地球的氣候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數億年的歷史,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現在,科研人員對碳的表面儲層有了很好的了解,但對深層內部碳儲量的了解卻少得多,這對於碳的循環也至關重要。
  • 陳志:技術創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途徑(圖)
    在這位政策研究者看來,儘管關於各國該不該積極行動起來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始終存在不同聲音,但全球氣候變暖是日益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並且,這個事實使人們的爭辯越來越接近所謂"積極幹預"的觀點,即人類需要通過系統的經濟、技術的手段去改變目前的處境」,陳志說。
  • 前沿熱點丨利用負排放技術減緩氣候變化
    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從空氣中去除和隔離CO2的負排放技術(NET)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利用負排放技術減緩氣候變化》,詳細介紹了負排放技術的特點、成本、碳去除能力以及應用潛力。
  • 科學家能預測氣候變化對地表水溫度和生態的影響
    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將使科學家能夠更好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湖泊變暖,以及對諸如鮭魚和鱒魚等冷水物種的潛在威脅。由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UKCEH)領導的開拓性研究已經設計出了第一個全球湖泊分類系統,將每個湖泊都放在九個「熱區」之一。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氣候變化帶來巨大影響、風險和損害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以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長期的重大威脅,既會給全球生態系統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又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打擊,甚至引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系統性金融風險和地區衝突。我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受到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損害更為顯著。
  • 氣候變化2001
    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如何?氣候變化已有哪些影響?將有哪些影響?面對氣候變化,人類可以採取哪些技術對策?經濟對策?請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三次科學評估——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簡介  候環境是全球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物、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正在並將繼續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及其可能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政治政策影響,已得到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中國氣象局長警告:氣候變化影響中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
    應對氣候變化既是我國現代化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又是當前發展中現實而緊迫的任務。既需要有中長期戰略目標和規劃,又需要有現實可操作的措施,開展實實在在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要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對氣候變化要與轉變發展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推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應對氣候變化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輔相成。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為我國低碳...
    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鼓勵一些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加快建立全國碳市場,同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示範。」在生態環境部12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能忽視草原的重大作用
    草原是最經濟而有效的儲碳庫。據測算,以圍欄、補播、改良等綜合措施,保護建設1公頃天然草原,投入約1000元,能固碳5噸,平均每噸碳的成本約為200元,而人工造林每固定1噸碳的成本約為450元,是草原的2.25倍,若採用工業減排措施,每噸碳成本則高達萬元。若考慮項目對草原資源的有效保護,以及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對土壤層的良性影響,其實際固碳量就更大,效率也就更高。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
    中國將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履行《氣候公約》相應的國際義務,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 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節能與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摘 要畜禽糞便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不同糞便管理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差異顯著,科學分析我國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對提高畜禽糞便管理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低碳養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