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熱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熱帶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庫,但對其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
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原標題: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珊瑚礁,眾多海洋生物繁衍棲息之地,歷史上無數生命的進化源泉,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寶庫,被稱為「海底森林」。但全球變暖引起的海水溫度上升,已導致珊瑚礁發生了嚴重的白化,這種破壞對其生態系統產生了致命性影響。 然而,威脅還不僅於此。
-
澳研究發現熱帶珊瑚礁魚類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德國《珊瑚礁》雜誌上。在西澳大利亞州西北部一處名為羅利沙洲的珊瑚礁海域,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條年齡高達81歲的斑點笛鯛和一條79歲的白斑笛鯛。魚的耳骨有生長帶,類似於樹木年輪,科學家通過魚類的耳骨可以鑑定其年齡。研究人員說,此前研究認為熱帶淺水區魚類最長壽命約為60歲,而最新研究表明,至少兩個熱帶魚物種有個體已經或正在進入「耄耋之年」,甚至可能活得更久。
-
給大家推薦一本很不錯的珊瑚礁魚類圖譜
書名:《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作者:傅亮簡介:《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是中國第一部完全以潛水拍攝記述南海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的圖譜。《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在帛琉能看到的那些珊瑚礁魚類(Coral reef fish)
珊瑚礁魚(Coral reef fish)是指那些生活在珊瑚礁中或與珊瑚礁有緊密關係的魚類。珊瑚礁構建了複雜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大的生物多樣性。
-
3D列印的珊瑚礁「宿舍」或能為魚類的生存提供庇護
據外媒CNET報導,由於全球範圍內的珊瑚礁系統遭受毀滅性的白化破壞,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保存重要的海洋特徵以及拯救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德拉瓦大學周二發布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帶來一些希望:一些魚類很樂意在3D列印的珊瑚礁中穿梭,就像在真實環境的珊瑚礁中一樣。
-
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3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在廣闊的海洋裡,魚的種類繁多,形態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層也是千差萬別。海洋魚類根據它們自身的需求和身體的適應性會選擇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層生活。
-
寒旱所開展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與環境因素的關係 中國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荒漠、半乾旱草原以及半乾旱與半溼潤過渡區的農牧交錯帶,橫跨中國的東北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在此區域內,存在明顯的水熱梯度,使該區域內生態系統特徵存在很大的空間變異性,揭示這些變異性對於探討乾旱半乾旱陸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變化規律、未來變化趨勢,以及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有關陸地生態系統地上生物量研究大多數側重於森林和典型草地方面,針對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的植被生物量研究相對薄弱。
-
海底綠洲——珊瑚礁--中國數字科技館
我國熱帶海域遼闊,珊瑚礁分布較廣,其中造礁珊瑚的種類也不少。珊瑚在我國南海諸島、海南島、臺灣島及澎湖列島沿岸,廣東和廣西沿岸均能見到。其中,環礁主要分布在南海諸島,岸礁主要分布在海南島、臺灣島及澎湖列島沿岸和廣東、廣西沿岸。 臺灣地區造礁珊瑚種類遠多於其他地區,這與該地區長期受太平洋黑潮暖流的影響有關。
-
研究稱人造物體質量將超過全球活生物量
據外媒CNET報導,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人造物體質量(人為質量)進行了統計,並將其與地球的活生物量(包括植物和動物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質量)進行了比較,發現天平已經向人類的創造物傾斜。「我們發現,地球正好處於交叉點;在2020年(±6),最近大約每20年翻一番的人為質量將超過全球所有的活生物量,」該研究說。全球人口數量一直在增加,同時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消耗生物質(砍伐森林就是一個例子),且沒有放慢腳步。該研究表明,到2040年,人造物體質量可能達到地球活生物量的兩倍以上。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說,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交匯區域的珊瑚礁大三角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這裡擁有605種珊瑚,佔全球珊瑚種類總數的76%。全球另一海洋生物多樣性集中的區域是加勒比海,那裡的珊瑚種類僅佔全球的8%。珊瑚礁大三角還擁有2228種珊瑚礁魚類,佔全球珊瑚礁魚類總數的37%,其中8%為特有。
-
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影響或可忽略不計
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一份為期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導致的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關鍵行為的影響或可忽略不計。該結果來自一項評估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影響的多年多物種研究,對過去多年的結論提出了顛覆性挑戰。
-
珊瑚礁會發出「聲音」,吸引魚類來安家,有時還會驅趕海魚
我們知道珊瑚礁是很多海洋生物的家園,當珊瑚礁發出聲音時,那麼那些棲息在珊瑚礁的小魚們便能識別自己的棲息地。科學表明,魚幼體對合適的珊瑚礁棲息地的識別是基於視覺,化學和聲學提示的。珊瑚礁的聲音能吸引魚類來安家。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大堡礁放置水下揚聲器,發出珊瑚礁聲音,竟然發現,魚類被這些聲音吸引了。
-
只佔地球總生物量0.01%的人類消滅了83%的哺乳動物
其他所有生物,從昆蟲到真菌,從魚類到哺乳動物,合起來只佔世界總生物量的5%。有人認為,這一年代變化的標誌是家養雞的骨頭,如今這在全球範圍內幾乎無處不在。這項新研究還顯示,養殖家禽的生物量已經佔到地球上所有鳥類的70%,而野生鳥類只有30%。對哺乳動物而言對比更加鮮明,地球上60%的哺乳動物生物量由牲畜組成,主要為牛和豬,36%是人類,只有4%是野生哺乳動物。
-
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和最小的魚類
截至目前為止,生物學家實際記錄到的最大尺寸為12.65米長,21.5公噸重,其他體型更大的個體報告並未確認。鯨鯊為鯨鯊科(Rhincodontidae,1984年前稱為Rhinodontes)及鯨鯊屬中唯一的成員。
-
全世界範圍內常見海鮮物種生物量急劇減少
在這項全球首次針對沿海地區被捕撈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數量長期趨勢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1300多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種群的生物量,即水域內指定生物的總質量。研究發現世界範圍內許多常見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數量出現了下降,有些甚至很嚴重。
-
探秘「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
從全球水溫的分布來看,造礁珊瑚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度之間的海域,並且以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域生長最為繁盛。造礁珊瑚分布在水質清淨、流速中等的淺海,珊瑚幼蟲須附著在堅硬的底質上,如巖石、礁塊、珊瑚骨骼等。 珊瑚礁的重要價值 對於評估熱帶海域的環境汙染方面,珊瑚是很好的指標生物。
-
山海繪丨發光大眼仔 珊瑚礁住客
天竺鯛科魚類是珊瑚礁區最大的夜貓族,和大眼鯛一樣,它們也擁有一雙適於夜間活動的大眼,「大目側仔」的俗稱可謂名副其實。看到「天竺」兩個字,很多人肯定會聯想到印度。因此,天竺鯛別名印度魚,也叫釣餌魚。天竺鯛在我國主要產於南海和東海。
-
珊瑚礁魚類小丑魚「安家落戶」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
日前,監測中心科研人員經過近2年的人工馴養,已在實驗室條件下成功將這種珊瑚礁魚類配對並開始陸續產卵繁殖。小丑魚屬於鱸形目雀鯛科海葵亞科,是一種生活在珊瑚礁區喜歡與海葵共生的海洋魚類,因臉和身體上有一條或多條白色條紋,酷似小丑,所以俗稱「小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