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鯛科分2亞科,包括天竺鯛亞科(粗估有19屬195種)及準天竺鯛亞科(粗估有3屬12種)。
天竺鯛科魚類是珊瑚礁區最大的夜貓族,和大眼鯛一樣,它們也擁有一雙適於夜間活動的大眼,「大目側仔」的俗稱可謂名副其實。
看到「天竺」兩個字,很多人肯定會聯想到印度。因此,天竺鯛別名印度魚,也叫釣餌魚。
天竺鯛在我國主要產於南海和東海。天竺鯛營養成分大致與葉鯛相同,食用時以面、蛋裹之油炸為多,也可氽湯並點綴青茭。
形態特徵 〉〉
天竺鯛體延長,長橢圓形,體稍側扁。頭大。眼大。口大,斜裂;頜齒細小,或具犬齒,鋤骨和顎骨通常具齒,舌上無齒。前鰓蓋骨邊緣光滑或具鋸齒,鰓蓋骨後緣棘不發達。體被弱櫛鱗或圓鱗,裸天竺鯛屬則裸露無鱗,頰部及鰓蓋均被鱗;側線完全或不完全。背鰭有2個,第一背鰭有6~8棘,第二背鰭具1棘及8~14枚軟條;臀鰭具2棘及8~18枚軟條;尾鰭圓形、截形或叉形。
分布範圍 〉〉
天竺鯛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大多集中在珊瑚礁淺海區,少數在深海、沙泥或河口區域,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洲也有一些純淡水或可進入河川下遊的種類。
天竺鯛在中國臺灣的分布具有南北差異,主要是因為北部海域的水溫在冬天較南部低5℃至6℃。譬如稻氏天竺鯛在北部數量甚多,但在南部則甚為罕見。
除了具有強硬犬齒之大齒天竺鯛屬魚種可能以較大型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外,大部分之天竺鯛均以小型底棲無脊椎或浮遊動物為主要食物。
繁殖方式 〉〉
大部分的天竺鯛和若干淡水的吳郭魚一樣,有「口孵」的行為。不同的是,吳郭魚的「口孵」是由雄魚或雌魚負責,天竺鯛則幾乎均由雄魚擔任。所謂「口孵」,就是雄天竺鯛將雌魚所產的卵塊銜入口中進行孵化,此時可見口孵魚的下頜部微隆起如戽鬥,且因滿口含卵,無法攝食,開始過絕食的生活。如此約經數天到一周,卵在雄魚口中孵化成為仔魚後,才被釋放出來,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卵被掠食,增加下一代存活的機會。仔魚經過一段隨波逐流的漂浮期生活,變態為稚魚,然後再回到沿岸的礁區尋找適當的棲所,沉降下來,成為真正的底棲魚類。
魚類介紹 〉〉
本期《山海繪》所畫的為斑柄天竺鯛,又稱黃身天竺鯛,為天竺鯛科天竺鯛屬的一種魚類。
斑柄天竺鯛分布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區,包括東非、南非、紅海、塞席爾群島、印度、斯裡蘭卡、緬甸、馬來西亞、中國、日本、越南、印尼、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等海域,我國只見於南海。
斑柄天竺鯛魚體延長而側扁,眼大,口大略下位。魚體呈金黃色,吻端至眼下具藍色縱紋,尾柄處有一黑色圓形斑塊。背鰭硬棘8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8枚;脊椎骨24個。體長可達12.5釐米。
趣聞逸事 〉〉
在珊瑚礁區潛水,白天最常看到的是日行性的各種雀鯛,晚上則換成夜行性的天竺鯛。每到黃昏時分及清晨破曉,可以看到它們很有次序的換班行為,即白天躲藏在礁洞內、礁簷下或礁石旁的天竺鯛,日落後開始紛紛外出覓食,空出來的棲所剛好讓日行性魚類休息;天亮後,睡了一宿的日行性魚類蓄勢待發,活動了一整夜的天竺鯛則返回原棲所休息。這種「房客」早晚換班、日夜交替的行為,是珊瑚礁魚類為了充分運用有限的空間資源,而發展出來的獨特生活方式,再加上它們對食物和棲所的喜好各有不同,於是彼此間得以避免競爭,相互和平共存,也因此造就了形形色色、高歧異度的珊瑚礁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