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2021-01-08 i自然全媒體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這兩本《圖鑑》記錄的關於南沙群島珊瑚礁及魚類的第一手信息甚是寶貴,既展示了南沙群島珊瑚礁及魚類的真實情境和現狀,豐富了我國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珊瑚礁魚類種類名錄,為我國珊瑚礁物種多樣性、珊瑚礁生態保護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也可為科研調查人員、志願者、潛水愛好者、魚類愛好者及大眾認識、鑑別珊瑚和魚類提供參考。

近年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持續在南沙群島海域開展珊瑚礁生態專項調查與監測工作。2015年至今,航跡遍布了南沙7個島礁,累計下潛4200餘人次,獲取珊瑚礁生態調查照片8萬餘張,各類動態影像超過10TB,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工作成果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推動珊瑚礁資源保護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悉,南海環境監測中心現有持潛水證專業技術人員60餘名,珊瑚、珊瑚礁魚類、礁棲生物、珊瑚礁底質等各類學科建設齊全,可獨立承擔近遠海珊瑚礁生態專項調查。

來源:中國海洋報

作者:唐宏

編輯:吳瓊

相關焦點

  • 南沙群島有這麼多萌萌的魚類?
    跟著海洋專家們一起潛入南沙群島的海底世界來逛逛吧!這裡有長相奇特的鱗魨,有滑稽可愛的飛魚,還有其它色彩豔麗,你都叫不出名字的珍稀魚種。誰說一定要遠行才能開眼界!知力君敢說,今天介紹的這些魚你就叫不出名字!如果你不信,就來檢驗一下吧!1.
  • 專家: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當然,在珊瑚礁區域開展建設,必須執行嚴格的保護標準。 2.南沙群島珊瑚礁生態系統概況 南沙群島呈現典型的熱帶珊瑚礁群島的景觀。為了做好該區域的生態保護和利用工作,我國有關部門自1955年以來就組織開展了大量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對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特徵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 給大家推薦一本很不錯的珊瑚礁魚類圖譜
    書名:《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作者:傅亮簡介:《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是中國第一部完全以潛水拍攝記述南海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的圖譜。《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我們不一樣——西沙群島珊瑚礁的典型性和獨特性
    西沙群島為我國南海諸島中最大的群島,自然資源豐富,該群島珊瑚礁是典型的大洋型珊瑚礁,代表著我國現存最古老最珍貴的珊瑚礁,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經濟價值。該群島珊瑚礁生態系統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具備保護的物質基礎,也有足夠的面積能有效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生長和發展。
  • 南沙群島面積最大島嶼——太平島
    太平島,又稱黃山馬峙或黃山馬礁,位於北緯1022',東經11423',地處南沙群島北部稍偏西南,鄭和群礁的北端,屬其諸小島之一。太平島全部由珊瑚礁組成,呈長梭形,東西長約1383米,南北寬約460米,島嶼岸線2.9千米,陸地面積約0.432平方千米(漲潮時面積),是南沙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太平島中部低洼平坦,四周的沙堤高5~6米,平均海拔僅3.8米。退潮時,島的周圍可露出寬約10~50米的潔白珊瑚沙帶。
  • 鳳凰群島保護區是地球上「最健康」的珊瑚群島之一
    鳳凰群島保護區是地球上「最健康」的珊瑚群島之一,其島嶼數量眾多,物種豐富多樣。當地海域的豐富魚群也讓這塊珊瑚礁島群成為部分海鳥在太平洋最重要的棲息地。這個名為「鳳凰群島保護區」(PhoenixIslands Protected Area)的吉里巴斯海域面積達18.47萬平方公裡。「鳳凰群島保護區」位於吉里巴斯共和國,是太平洋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深水海中央的海洋保護區。區內禁止商業捕魚活動,以保護120多種珊瑚和520多種魚類。
  • 中國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無可爭辯
    例如:一九六三年美國出版的《威爾德麥克各國百科全書》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島嶼「還包括伸展到北緯四度的南中國海的島嶼和珊瑚礁,這些島嶼和珊瑚礁包括東沙(普拉塔斯)、西沙(帕拉塞爾)、中沙和南沙群島。」一九七三年出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和一九七九年日本共同社出版的《世界年鑑》也都明確指出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
  • 「島礁上房子越來越多,珊瑚礁狀況越來越差」:首次全國珊瑚「大體檢」,結果堪憂
    2019年夏天在附近海域,至少還能看到有顏色的活珊瑚。珊瑚蟲是一種微小的腔腸動物,經過成千上萬年,鈣化成珊瑚礁,形成有珊瑚、珊瑚礁、貝類、硨磲等共同組成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珊瑚五彩斑斕的顏色大多來自與其共生的蟲黃藻,它們通過光合作用給珊瑚蟲供給能量,珊瑚給它們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營養。珊瑚白化,意味著共生藻離開或死亡。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在南中國海四大群島中,有些珊瑚礁島的面積正在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漁民的破壞性捕撈為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威脅。院士的擔憂「很多島礁面積非常小,一隻狗上去,3天就會發瘋。」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1993年以來,餘克服多次對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海南島和雷州半島等海區的珊瑚礁進行考察,揭示了歷史時期珊瑚礁白化和大面積死亡的證據。在南沙群島,他發現珊瑚礁礁坪上分布著一系列大型原生的、死亡的塊狀濱珊瑚。  通過大量現場考察和資料分析,餘克服得出結論:濱珊瑚對高溫等極端環境有較強適應性,能夠持續生長數百年不死,其歷史上發生的大面積死亡事件是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
  • 三沙地理·珊瑚礁——三沙珊瑚礁:海底熱帶雨林
    位於南沙群島南部的南康暗沙,如夢如幻的珊瑚雨林,令人久久沉迷。  馬宏傑 吳立新 攝顧名思義,火山島是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南海諸島中,只有西沙群島的高尖石是火山島,其餘都是珊瑚島。  據畢華介紹,珊瑚島礁的形成,有兩個必備條件:一要有能夠在海中生活的珊瑚蟲;二要有距離海水面一定深度的石質海底或海底高地,是珊瑚蟲適宜的居住地,讓它們大量繁殖。  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珊瑚蟲的生存條件是十分苛刻的。」
  • 海南的無價瑰寶(組圖)|珊瑚|西沙群島_網易新聞
    而如三亞亞龍灣、蜈支洲島的那些白色舒緩的沙灘,其實也都是珊瑚和貝殼在海浪的作用下磨碎形成的。而近年開放旅遊的西沙群島,更是純潔晶瑩的珊瑚質沙灘海岸。對於如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這樣珊瑚豐富的海域,在世界地理和海洋學領域,也有「珊瑚海」之稱。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海域非澳大利亞的大堡礁莫屬。這個臨近昆士蘭州的海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 【生物資訊】帛琉洛克群島的天然珊瑚礁
    如今越來越多人愛好養殖珊瑚缸,珊瑚的人工飼養也越來越成功,以至於我們有時忽略了天然珊瑚和珊瑚礁。
  • 這座島,是南沙第三大人工島,也是南沙群島最大的物資集散中心
    在南沙群島居住著一大批主力部隊,他們長期駐紮在我國南沙群島的許多島嶼上,維護我國的和平與穩定,維護我國南沙群島的安定。他們遠離祖國大陸,日夜與海水和島為伴,但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無怨無悔,夜以繼日地堅守在我國南海南沙群島,他們愛崗敬業,盡職盡責,令人敬佩!
  • 積極推動珊瑚保育 重現珊瑚王國美名
    臺灣本島的恆春半島、東北角、東部海岸的三仙臺,以及離島的澎湖群島、綠島、蘭嶼、小琉球,和東沙、南沙等地,都有珊瑚的蹤跡。過去珊瑚生態不受重視,造成珊瑚礁覆蓋面積快速萎縮,學術界曾於1997年對臺灣珊瑚礁進行 「體檢」,發現臺灣各地珊瑚礁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應該在珊瑚礁棲息的魚類也所剩無幾。
  • 你們可能覺得在海底種珊瑚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冷靜
    、南沙一些深一點的海域,比如可能到海底20米、30米,有斜坡的地方,這種珊瑚是比較多見的。當時我帶了大概20多個科考隊員,作為首席科學家參加了這個航次,去了南沙群島,進行了一次珊瑚礁生態系統方面的綜合生態考察。 我們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南沙珊瑚礁生態系統處在什麼樣的現狀,它的生物多樣性如何,局部區域是否存在退化,退化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想找出來原因,為後期的珊瑚礁生態修復和保護做一些前期性的工作。
  • 美麗珊瑚礁20年後將消亡?
    臺灣「農委會」5月22日發布開放珊瑚開採的管理辦法,該管理法相當於對珊瑚保護的全面撤防。由於珊瑚礁對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此舉引起海洋生態專家的強烈擔憂。國際珊瑚礁學會為號召各國和地方政府推動珊瑚礁研究與保育工作,將1997年定為國際珊瑚礁年(IYOR),並對全球的珊瑚礁進行了一番「總體檢」。
  • 超50%珊瑚礁嚴重退化,美麗的西沙群島正在變成白色墳場!
    除了溫度和深度,海水的鹽度、水體內營養物含量、沉積物等因素都會影響造礁石珊瑚的分布,所以想要形成一個珊瑚礁是需要滿足許多環境條件,這也是為什麼如此廣闊的海洋中,珊瑚礁只佔據了不到0.2%的面積。不過莫要小瞧這0.2%的面積,它養育了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種類,近三分之一的海洋魚類生活在其中,也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 掌握第一手珊瑚礁資料--黃暉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中國網訊(記者:奚婷)黃暉研究員自1996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珊瑚生物學及珊瑚礁生態學研究工作。在其帶領下,建立了一支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優秀研究隊伍,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大力促進了國內該學科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研究,使我國的珊瑚礁生物生態學研究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連珊瑚都要「搬家」了
    珊瑚的起源可追溯到25億年前,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們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不論是地質變遷還是氣候變化,都沒能讓珊瑚滅絕。同時,作為珊瑚的存在結構之一,珊瑚礁之於海洋,如同森林之於山川,它不僅影響著海底的生態環境,也為許多海底動植物提供了生存家園。據悉,僅佔海洋面積千分之二的珊瑚礁,卻生活著海底近1/4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