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島,又稱黃山馬峙或黃山馬礁,位於北緯1022',東經11423',地處南沙群島北部稍偏西南,鄭和群礁的北端,屬其諸小島之一。
太平島位處南海西側航道的東邊,北距西沙永興島約410海裡,距海南島榆林港500多海裡,距臺灣高雄市860海裡,西距越南金蘭灣330海裡,東距菲律賓蘇比克灣海軍基地約440海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堪稱「南海心臟」。
太平島全部由珊瑚礁組成,呈長梭形,東西長約1383米,南北寬約460米,島嶼岸線2.9千米,陸地面積約0.432平方千米(漲潮時面積),是南沙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
太平島中部低洼平坦,四周的沙堤高5~6米,平均海拔僅3.8米。退潮時,島的周圍可露出寬約10~50米的潔白珊瑚沙帶。
太平島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很少受颱風的侵擾。太平島土地呈黑褐色,較為肥沃,適合植物生長,植被繁茂、灌木叢生,也有喬木和馬齒筧、相思子等植物,最高大的是白避霜花樹(也叫麻風桐)。還有人工種植的椰子樹、木瓜、香蕉遍布海島。
由於島上樹密林茂,為鳥類棲息繁衍提供了環境,有多種鳥類棲息於此。由於常年的積存,這裡的鳥糞厚達1米,面積約0.32平方千米。
最難能可貴的是,太平洋島有充足的淡水資源,而且水質是南沙群島諸島中最好的,據說島上有數口水井,能夠滿足島上人們及駐軍的生活需要。
包括太平島在內的南沙群島自古以來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太平島一直是過往商貨船經停歇息的地方,也是漁民(多數是海南島漁民)傳統的避風港。海南漁民曾居住在島上,並建有房屋、神廟、水井等。由於清政府軟弱無能,太平島曾7度易手他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又被日本佔領,成為日本侵略和控制東南亞的橋頭堡,直至1945年8月10日,日本戰敗投降,宣布放棄其在南海諸島的所謂「主權」。
當時的國民政府於1946年12月12日派林遵率領「太平」、「中業」兩艦抵達南沙群島接收該島和其他島嶼。為了紀念「太平」艦接收該島,1947年4月將該島命名為「太平島」,並在島的東端立下了「南沙群島太平島」的碑石。在太平島設立了南沙群島管理處,並派軍駐守。
由於歷史原因,太平洋島一直處於中國臺灣當局的實際控制之下,現在島上建有多座樓房,還有碼頭、飛機場、氣象站等。
等統一了臺灣,我們去太平島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