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網站發表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國家海洋局網站10日發表國家海洋局研究員豐愛平、國家海洋局高級工程師王勇智撰寫的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全文如下:

我周邊海域珊瑚礁佔全球珊瑚礁總面積的2.57%,位居世界第八位。由於全球海水升溫,海水酸化、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以及海岸帶開發等原因,現代的珊瑚礁正處於急速退化中。同全球性珊瑚退化趨勢一致,我國珊瑚礁也呈現出退化的趨勢。多年來,我國非常注重珊瑚礁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獲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並通過立法和建立保護區,對管轄海域範圍內珊瑚礁的開發利用予以監管。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固有領土,在南沙島礁開展建設,在項目選址、施工和後期監管方面,均嚴格按照國內法律法規的要求,並進行了科學評估與論證,注重了對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保護。

1.在珊瑚礁區域開展建設活動在國際上有大量實踐

珊瑚礁不僅對於海洋生態健康非常重要,而且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同樣重要,人類對於珊瑚礁的開發利用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一直在進行。當前,全球對珊瑚礁的開發利用方式主要有四類。一是用於國防軍事設施建設。部分珊瑚島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往往用於建設機場、港口、中轉站等軍事設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美日兩國紛紛在珊瑚礁上實施填礁造陸、疏浚環礁和平整礁坪,用於建設機場、碼頭和防禦陣地等。例如,依託珊瑚環礁建設的美軍關島基地一直沿用至現今。二是用於濱海旅遊設施建設。珊瑚礁因其多姿多彩的造型,豐富多樣的水生動植物以及美麗的沙灘,成為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世界著名的馬爾地夫群島、澳大利亞大堡礁、帛琉群島和泰國普吉島等都以美麗的珊瑚礁著稱,每年吸引全球大量的遊客前往。為了滿足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和防災減災需要,許多區域開展了旅遊設施建設。例如,馬爾地夫啟動了人工島建設、南美加勒比開曼群島通過疏浚近岸珊瑚礁完成了遊艇碼頭工程等。三是用於港口碼頭建設。巴哈馬、蘇丹和巴布亞紐幾內亞近年來在珊瑚礁海域開展疏浚來建設港池與航道;牙買加和美國邁阿密港近期擬啟動改造和浚深珊瑚礁工程,以適應巴拿馬運河新的船型;2013年澳大利亞為擴大昆士蘭煤碼頭的靠泊能力,在大堡礁附近水域實施疏浚。四是用於海洋油氣開採工程。珊瑚礁的分布往往與石油和天然氣有密切關係。例如,澳大利亞曾在珊瑚礁上打樁建設海上石油開採平臺,越南在中國南沙群島萬安灘海域進行非法油氣勘探等。當然,在珊瑚礁區域開展建設,必須執行嚴格的保護標準。

2.南沙群島珊瑚礁生態系統概況

南沙群島呈現典型的熱帶珊瑚礁群島的景觀。為了做好該區域的生態保護和利用工作,我國有關部門自1955年以來就組織開展了大量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對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特徵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據研究,南沙群島海域擁有腔腸動物、多毛類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棘皮動物、苔蘚動物、大型藻類等門類的底棲生物計309個科837屬1444種。據估計,南沙群島淺水造礁石珊瑚種類數目介於127種和200餘種之間。珊瑚分布空間差異性明顯,一般礁前向海坡、潟湖內的珊瑚種類多、覆蓋率大;礁坪隨潮汐周期而出露,水淺、外力作用較強,珊瑚種類最少,其覆蓋度比潟湖內低。研究表明,南沙島礁附近水域不是一個封閉的水域,其營養鹽和餌料生物可不斷從周圍海域得到補充。

近百年來,由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環境因子包括水溫、環流模式、海洋化學、海平面、熱帶氣旋和異常的氣候等發生了變化,嚴重影響了珊瑚礁生物群落的分布、結構和功能。加之過度捕撈、非法破壞、過度旅遊開發活動等人類活動影響,全球珊瑚礁已發生嚴重退化。即使被認為保持原始狀態最好的澳大利亞大堡礁也顯示了系統的退化,加勒比海地區珊瑚礁發生災難性退化。

我國南海的珊瑚礁數量和種群也呈現出急速下降的趨勢。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環礁和群島海域,在過去10-15年中上述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已經從60%下降到20%左右。退化的原因以自然因素為主,人為因素主要為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

3.島礁建設的生態保護措施

我國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和海南島、臺灣島、香港和廣東廣西沿岸。多年來,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珊瑚礁的保護。一是通過立法加強對珊瑚礁的保護。頒布了《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島保護法》和《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汙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珊瑚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做出明確規定,如《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保護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溼地……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態系統……對具有重要經濟、社會價值的已遭到破壞的海洋生態,應當進行整治和恢復」。二是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公約的責任和義務,不斷加大對珊瑚生態系統科學考察和保護的力度。三是建立了多個海洋保護區,對珊瑚礁予以保護,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建立了廣東徐聞、廣西的潿洲島、海南三亞和萬寧等4個國家級珊瑚礁保護區。四是積極開展珊瑚恢復研究和實踐,在廣東、西沙等地開展珊瑚修復,達到了預期效果。我國在部分南沙部分島礁的擴建工程,依照國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了科學評估與論證,並採取了科學選址、嚴格環保標準施工、加強監測與評估等措施。

我國南沙島礁的擴建工程經過了科學評估與論證,而這種評估和論證是建立在科學決策和廣泛參與的基礎上。科學評估與論證的數據資料,來源於自1955年開始至今近60年對於區域生態系統特徵、物理海洋、地質、地貌的綜合考察和研究的積累。根據我國法律法規的要求,在評估和論證過程中,著重研究分析了島礁建設規模的適宜性、選址合理性、生態環境影響、漁業資源影響、工程地質、通航可行性等內容。對方案的優劣尤其是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以及漁業資源的影響進行了科學預測與評估,排除了對島礁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大的方案,選擇了最優的方案。不僅如此,建設方邀請了多名國內知名專家,多次召開諮詢會議,對建設方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進行了深入論證。

科學確定建設位置。根據多年的研究,南沙島礁珊瑚生態系統空間分布差異性顯著,即:潟湖內生物多樣性高於礁坪區,礁坪區物種種類小於潟湖區;礁坪造礁珊瑚覆蓋率遠低於潟湖內,而死亡率遠高於潟湖內。根據這一特點,建設位置多選擇在礁坪造礁珊瑚覆蓋率最低或者已經死亡的區域。

考慮到國外在珊瑚礁填礁造陸等方面已經有較長的時期和經驗,中國在島礁擴建施工過程中,借鑑了國外類似建設工程的施工工藝和環境保護標準。建設方分析了世界上多個國家珊瑚礁填海造陸、清淤疏浚和開挖填埋等工程,借鑑了如巴哈馬北阿巴科港(North Abaco Port)、牙買加金斯頓KCT碼頭、蘇丹薩瓦金港、巴布亞紐幾內亞港等類似工程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和施工工藝等內容,並與國內相似島礁開展了類比分析工作。同時,中國的工程建設公司積極參加國外珊瑚礁填海造陸和清淤疏浚工程,在實際施工中不僅掌握了大量先進環保的施工方法,還從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開展我國南沙島礁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設方嚴格環保標準進行建設:(1)儘可能減少圍填和疏浚的面積;(2)在疏浚施工和圍填過程中設置攔汙屏;(3)合理安排施工進度,施工期儘量避開紅笛鯛(4月中旬)、金槍魚(高峰為6-8月)和鰹魚(3-8月)的產卵期;(4)定期監測取砂區沉積物粒級變化,以保證取砂區始終是粗砂,避免細砂進入吹填區,維持珊瑚礁水域的水質;(5)儘量在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珊瑚生長的高峰季節減小施工強度;根據珊瑚的生長規律和生物特點,動態監測水體的濁度變化,合理調整疏浚時間間隔;(6)定期監測施工區珊瑚礁的生長和健康水平;定期監測珊瑚礁水域的遊泳動物、浮遊動植物種群、數量、多樣性等指標;(7)施工人員和施工船舶產生的生活和生產汙水、固體廢棄物均是集中收集後,統一到大陸海港處理;(8)施工船舶均使用年代較新的船型,確保無溢油事故發生;定期收聽天氣預報和海洋預報,提前做好應對颱風和強浪等對工程水工建築物襲擊的防禦準備工作,避免引起沙石流失。總之,在施工中採取一切應對措施,確保工程疏浚對珊瑚礁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施工結束後,將開展生態補償和珊瑚礁群落重建措施。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實踐,國內外科學家嘗試了多種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方法,設計了多種人工珊瑚礁的礁體結構,證明了只要採取有效措施,可以實現珊瑚礁群落的恢復。

4.南沙島礁擴建工程對珊瑚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評估

中國海洋行業標準《近岸海洋生態健康評價指南》(HY/T087-2005)將珊瑚礁生態系統劃分為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3個等級。南沙島礁的珊瑚礁已被列入亞健康等級。

對南沙島礁擴建工程對於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予以綜合評價表明,建設後仍為亞健康狀態。因此,島礁建設未改變南沙區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未對珊瑚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事實上,南沙群島的島礁水域海流和波浪的作用力強,水體更新快,施工產生的懸浮泥沙很少,基本不影響珊瑚體內黃藻光合作用;加之由於建設選址多在造礁珊瑚覆蓋率低或死亡的區域,因此擴建工程不會改變區域珊瑚群落結構。施工結束後,由於島礁建設導致的海洋水文、底質狀況改變僅限於建設區及其周圍很小的範圍,珊瑚發育生長的理化環境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仍能健康生長。浮遊動物也會很快被補充。

從擴建工程對漁業資源的影響來看,一方面施工時間合理避開了區域內主要經濟魚類的產卵期,可最大限度的降低對漁業資源的影響,更何況一些經濟魚類如金槍魚的產卵地主要為赤道海域,島礁建設對金槍魚的繁殖不會有影響;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南沙島礁水域不是一個封閉的水域,其營養鹽和餌料生物可不斷從周圍海域得到補充,島礁擴建工程不會改變漁業資源的生長環境。

研究結果還表明,珊瑚礁的生態恢復能力較強。一般來說,受到自然或人為破壞嚴重的礁區,只要採取有效措施,大約5-10年便可實現初步恢復,50-100年即可完全恢復優越的、具有複雜關係的、完整的生態系統。

上述分析表明,由於針對南沙島礁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環境特徵,有針對性的採取了多項環保措施,島礁建設未對區域珊瑚生態系統造成破壞,評價結果是客觀的。儘管如此,島礁建設結束後,還應加強區域生態環境的監測,並採取放流、珊瑚修復與移植等措施,以更好的保護區域珊瑚礁生態系統。

相關焦點

  • 南沙島礁擴建工程不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人民網6月19日電 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發布題為《南沙島礁擴建工程不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評論文章。文章稱,由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地質水文等專業的院士和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中方將於近期完成陸域吹填工程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顯示,南沙島礁擴建工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按照「生態島礁」的環保理念,在規劃、設計、施工中同步採取多項保護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章說,中國在南沙群島部分駐守島礁上的建設將於近期完成陸域吹填工程。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由這些石珊瑚最終「建造」的珊瑚礁成為海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海區。科學家將珊瑚礁稱為藍色海洋的「熱帶雨林」。在珊瑚礁裡,為數眾多的生物在這一環境中共同組成獨特的生態系統,珊瑚礁為海參、龍蝦、石頭魚、貝類等礁棲生物提供了棲息、繁衍或庇護的場所,南海島礁更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種基因庫和海洋天然藥物資源庫。
  •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三沙地理·珊瑚礁——三沙珊瑚礁:海底熱帶雨林
    三沙的珊瑚礁六成以上是環礁,圖為西沙鴨公島。 宋國強 攝  三沙地理·珊瑚礁 三沙市的島礁,幾乎都是珊瑚島礁,換句話說,三沙市就是珊瑚礁市。   潭門漁民在南沙打漁,習慣於潛水作業。見慣了海底世界的漁民盧裕景非常喜歡水下攝影,他說,西沙水下的景色非常美,有五顏六色的珊瑚、巧妙偽裝的貝類,還有成群結隊的小魚,他想儘可能多拍水下的奇幻世界。  畢華說,珊瑚礁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其生態環境不僅對熱帶海洋生物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富有觀賞價值,是寶貴的旅遊資源。
  • 「島礁上房子越來越多,珊瑚礁狀況越來越差」:首次全國珊瑚「大體檢」,結果堪憂
    這是2020年8月4日,李元超在海南西北部監測珊瑚礁生態系統時看到的場景。大片的白色讓這位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不寒而慄。2019年夏天在附近海域,至少還能看到有顏色的活珊瑚。珊瑚蟲是一種微小的腔腸動物,經過成千上萬年,鈣化成珊瑚礁,形成有珊瑚、珊瑚礁、貝類、硨磲等共同組成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幾年前還在的鹹舍嶼,現在已經看不見了。」我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共有200多個島、礁、嶼、灘,這些島嶼除了其本身的價值之外,還代表著我國的領海基點及其所外延的200海裡專屬經濟區。
  • 掌握第一手珊瑚礁資料--黃暉
    近十多年來,黃暉研究員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壓力對我國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響應模式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在此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做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作。提出在我國珊瑚礁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壓力要遠大於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論點;針對氣候與環境的壓力,開展了珊瑚礁的退化機制研究;發現了我國珊瑚礁生態系統對不同環境壓力的響應機理不同,呈現2種不同響應模式。
  • 我國南沙群島哪個島礁開放潛力最大?為什麼
    我國目前已經公布的區一級最南的政府駐地在南海的永暑島,它是海南省三沙市南沙區政府所在地,南沙區政府負責管轄我國的南沙群島。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南沙群島目前被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三國非法侵佔很多,我國大陸地區現在實際控制只有7個島礁,我國臺灣地區也控制2個島嶼。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全球變暖背景下,全球和中國生態系統未來變化    專家預測2100年,自然界將遭受嚴重的損害。未開發的森林大都會消失,隨同它們一塊消失的還有大多數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珊瑚礁、河流及其它的水生生境將會嚴重受損。
  • 為什麼南海的島礁絕大多數都是環狀的?
    南海是我國重要的海島、珊瑚礁和紅樹林等熱帶生態系統的分布區域。細心的朋友一定會發現,無論是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這些由眾多島礁形成的群島,從外形上看幾乎都是環狀的,這是如何形成的呢?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環礁的現代定義把它描述為一個環形礁,它包圍了一個瀉湖,在這個瀉湖中沒有凸起的陸地伸入水體。
  • 我國南沙七島,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是華陽島,植物茂盛有三大作用
    中國的南沙群島分為南北兩部分,以南華水道為界,北部有許多島嶼,如美濟島、渚碧島、永暑島、太平島、中業島、北子島、南子島、馬歡島、西月島、赤瓜島、東門島、南薰島等,南部以礁沙為主,島嶼較少,只有南威島、立威島柏礁、瓊臺礁、華陽島、彈丸礁、安婆沙洲等水上島礁面積較小
  • 我們不一樣——西沙群島珊瑚礁的典型性和獨特性
    西沙群島為我國南海諸島中最大的群島,自然資源豐富,該群島珊瑚礁是典型的大洋型珊瑚礁,代表著我國現存最古老最珍貴的珊瑚礁,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經濟價值。該群島珊瑚礁生態系統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具備保護的物質基礎,也有足夠的面積能有效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生長和發展。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近日,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科技團隊工作站授牌儀式在遼寧大連舉行。
  • 新聞意外曝光南沙真實態勢,我國已控制42個島礁,網友:意外驚喜
    據國內媒體本月26號發布的報導稱,中科院下屬的海洋研究所龍麗娟團隊,在近日獲得了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而龍麗娟團隊獲獎的項目,就是南部海域島礁多維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示範。據報導稱,龍麗娟團隊針對南沙群島的42個島礁進行了連續定點的科學考察,在這42個島礁中還包括了35個無人島礁。
  • 南海局勢及南沙群島爭議: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
    此後相當長時期內,美國官方對此未持異議,考慮到二戰後美國在亞洲的重要影響和民國政府及後來的臺灣當局與美國長期保持盟友關係,美國對這一切顯然是知曉和認可的。  海峽兩岸的分裂、冷戰的爆發、全球兩大陣營的對立,使得美國政府在南海島礁歸屬問題上有了更多權宜的考慮。
  • 問吧精選|如果珊瑚礁滅絕,我們的海底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2006年開始從事珊瑚礁保護與基礎研究,至今已從事珊瑚礁保育事業十幾年。 致力於珊瑚礁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珊瑚人工繁殖以及海洋生物的保護與救助等。珊瑚礁對地球非常重要,全球有5億人直接依賴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關於珊瑚礁生態保護、海洋生物保護救護,歡迎大家向我提問!
  • 給大家推薦一本很不錯的珊瑚礁魚類圖譜
    書名:《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作者:傅亮簡介:《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是中國第一部完全以潛水拍攝記述南海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的圖譜。《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3、開採造成珊瑚礁的嚴重破壞。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很脆弱的,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十分敏感。由於珊瑚礁可生產性能更好的優質產品,所以居住在珊瑚礁周邊的人傳統上習慣於開採珊瑚礁來生產石灰作為建築材料,而不是用石灰石或灰巖生產石。 4、旅遊觀光對珊瑚礁的影響。
  • 柏礁,我國最重要的南沙島礁,未來可吹填成比美濟島還大數倍島嶼
    2021-01-05 04:28:47 來源: 前沿育兒 舉報   柏礁,我國最重要的南沙島礁
  • 外媒稱美報告炒作中國南海島礁「軍事化」:可部署3個戰鬥機團
    另據共同社6月6日報導,美國國防部6月6日說,中國在南海的3座主要島礁上,去年底同時進行能容納24架戰機的機庫、預設陣地以及其他軍事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五角大樓在向國會提交的中國軍力報告中說:「在2016年初完成四個小型前沿基地的建設後,中國的南沙群島前沿基地擴張計劃目前正著力於該群島面積最大的3個前沿基地的陸基能力建設。這3個前沿基地為:永暑礁、渚碧礁以及美濟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