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特徵調查項目在京啟動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特徵調查項目在京啟動

2017-06-21 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

【字體:

語音播報

  614日,國家重大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特徵調查」項目在京啟動。項目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特聘專家、中科院院士孫鴻烈,項目組課題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共40人參加會議。 

  啟動會上,緊密圍繞項目目標和考核指標,專家們認真聽取了項目與課題實施方案匯報,對項目的意義、實施方案的可行性給與了充分肯定,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據了解,該項目在科技部基礎司、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簡稱「西北研究院」)及各課題承擔單位的支持下,將針對中國西北部主要荒漠與半乾旱荒漠區包括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姆達格沙漠等地區主要植物群落展開調查,調查覆蓋面積約170萬平方公裡。項目旨在通過系統調查我國上述區域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地理分布、利用現狀,以期建立我國「荒漠植物群落調查技術規範」,實現我國荒漠植物群落調查技術標準化,掌握我國主要荒漠植物群落類型、種類組成、群落學特性、空間分布及利用現狀,完成「我國荒漠植物資源類型、特徵與現狀調查報告」等。為我國荒漠治理、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依據。 

  該項目也是繼上個世紀5060年代國家開展植物資源調查的又一次系統調查,是我國資源戰略的重要節點和內容之一。將為摸清我國資源家底,構建北方生態屏障和區域內脫貧致富提供關鍵性資源信息和基礎數據支撐。 

  6月14日,國家重大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特徵調查」項目在京啟動。項目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特聘專家、中科院院士孫鴻烈,項目組課題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共40人參加會議。 
  啟動會上,緊密圍繞項目目標和考核指標,專家們認真聽取了項目與課題實施方案匯報,對項目的意義、實施方案的可行性給與了充分肯定,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據了解,該項目在科技部基礎司、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簡稱「西北研究院」)及各課題承擔單位的支持下,將針對中國西北部主要荒漠與半乾旱荒漠區包括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姆達格沙漠等地區主要植物群落展開調查,調查覆蓋面積約170萬平方公裡。項目旨在通過系統調查我國上述區域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地理分布、利用現狀,以期建立我國「荒漠植物群落調查技術規範」,實現我國荒漠植物群落調查技術標準化,掌握我國主要荒漠植物群落類型、種類組成、群落學特性、空間分布及利用現狀,完成「我國荒漠植物資源類型、特徵與現狀調查報告」等。為我國荒漠治理、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依據。 
  該項目也是繼上個世紀50、60年代國家開展植物資源調查的又一次系統調查,是我國資源戰略的重要節點和內容之一。將為摸清我國資源家底,構建北方生態屏障和區域內脫貧致富提供關鍵性資源信息和基礎數據支撐。 

列印 責任編輯:陳丹

相關焦點

  • 中國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與種質保存項目獲批
    中國園林網3月29日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孫衛邦研究員牽頭申報的「中國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與種質保存」項目獲國家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立項支持,獲批資助經費達2426萬元。
  • ...小結會議將在京召開 | 共調查121個植物群落、近百種野生動物
    羅布泊科考(一期)小結會議將在京召開 | 共調查121個植物群落、近百種野生動物 2020-11-15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部關於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
    考核目標:(1)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我國西南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本底資料(包括地理分布範圍、種群大小與種群結構、資源量、生境特徵、人為幹擾程度、主要植被和土壤類型等),建立資源信息庫並提交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共享;(2)收集至少100種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種質資源和基礎數據,提交國家種質資源庫保存。    二、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調查    1.
  • 對蝦單養池塘浮遊植物群落三大結構特徵
    1高位池精養池中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特徵高位精養池浮遊植物表現出的特徵一般是優勢種單一,優勢度較高,群落演替快,多樣性指數低等特點。可能原因是蝦池中浮遊植物種類和分布受到蝦池特殊生態環境的限制,以及優勢種對水環境的適應性和種群的穩定性在不同藻種間存在著明顯差異,從而導致蝦池高位池浮遊植物種類較少,優勢種突出和單一。2潮間帶半精養池中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特徵半精養池塘浮遊植物多樣性指數較高位池高,優勢度較高位池低,浮遊植物種類較豐富。
  •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2017年度總結會議召開 2017-12-2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項目啟動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啟動會於2月19日至20日在昆明召開。  啟動會由項目首席科學家李德銖研究員主持,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雲南省科技廳基礎研究處處長畢紅、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生命科學處處長沈毅分別代表昆明分院、雲南省科技廳和中國科學院前沿局就項目的實施做了簡短發言,表示作為依託單位將給予項目充分支持。
  • 你所不了解的荒漠什麼樣
    荒漠植被是指超旱生半喬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佔優勢的稀疏植被。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的乾旱地區。從非洲北部的大西洋東岸起,向東經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的大小內夫得沙漠,魯卜哈裡沙漠、伊朗的卡維爾沙漠和盧特沙漠、阿富汗的赫爾曼德沙漠、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塔爾沙漠、中亞荒漠和中國西北及蒙古的大戈壁,形成世界上最為壯觀而廣闊的荒漠區,即亞非荒漠區。
  • 中國典型沙漠區主要優勢植被穩定修復途徑與可持續經營技術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我國典型沙漠區主要優勢植被亟待修護 位於新疆南疆的塔裡木盆地是我國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該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植被稀疏。
  • 中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 12個 省份 服務增效主要在4...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荒漠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是西北地區的代表性生態系統。該地區生態環境最為脆弱,貧困人口最為集中,而且是沙塵暴的塵源區和主要發生地。
  • 論文推薦||水分變化對荒漠植物白刺氣體交換參數及形態特徵的影響
    因此,植物是否能正常生長發育,主要取決於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光合能力是植物在逆境中生長及生理狀況的綜合體現,也是植物生產力構成的主要因素。因此,植物應對不同水分條件的生理生態響應以及生長形態特徵變化成為生態學研究熱點。
  • 《C4植物生物學—荒漠植物生理生態適應性》出版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蘇培璽編著的《C4植物生物學—荒漠植物生理生態適應性》一書出版發行。作者自2005-2014年連續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該書是作者長期從事C4植物與C3和C4荒漠植物相互作用研究,並結合國內外研究動態,系統總結凝練的成果,為國內第一本「C4植物生物學」方面學術著作。
  • 新疆:建成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
    中國園林網11月24日消息: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了解到,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的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項目正式通過專家評審。
  • 荒野拾遺錄·新疆荒漠植物(一)
    其中山地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每個海拔帶都以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著不同的植物群落。複雜的地貌和坡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光照、降雨、風蝕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植物群落的分布。北疆荒漠植物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最大固定和半固定沙漠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弛基於MODIS衛星資料對中亞荒漠開展植被遙感研究,發展了適用於溫帶荒漠稀疏植被的生物量反演模型;同化了區域內各國(中亞5國、中國西北乾旱區、蒙古西南荒漠)的荒漠植被資料,首次報導了中亞溫帶荒漠植被(11個群類)分布格局;首次獲得了500米高解析度的中亞荒漠植被蓋度和生物量分布信息,揭示了2000s年代荒漠生物量變化格局,闡明了不同荒漠植被類型對多種氣象因子的響應特徵
  • 荒漠植物「銀行」落戶吐魯番盆地
    中國園林網11月24日消息:上世紀70年代,在吐魯番盆地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始建設研究型科學植物園——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如今這裡已引種並保存700多種植物類群,成了荒漠植物「銀行」。
  • 生態篇——關於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基本性質
    群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今天著重介紹下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性質。NO1群落的基本特徵一是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種類組成)生長類型反映植物群落的外貌。二是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內蒙古植物志》p371~391。
  • 兩種入侵植物共同入侵對植物多樣性、群落穩定性和可入侵性之影響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和一年蓬共同入侵對群落物種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以及群落穩定性和可入侵性之影響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廣闊的國家之一(位列世界第三),中國經緯度跨越範圍長(東西跨越經度約62°;南北跨越緯度約50°),並涵蓋多個氣候帶類型(主要覆蓋了熱帶、亞熱帶、中溫帶、暖溫帶、寒溫帶以及高山高原氣候帶
  • 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原標題: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引種保存700種植物類群 18日,記者從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的「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
  • 【產業前沿】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
    為了解油茶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揭示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變化特徵對林齡和季節等環境因素的響應機制,為油茶林的管理提供理論依據。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張鵬等人於2020年5月8日在《PeerJ》發表題目為《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forestland of Camellia oleifera .》的文章,該文章通過研究得出,油茶根際微生物區系的養分轉化和碳源利用能力優於非根際土壤。
  • 生態篇——關於生物群落內涵、植物群落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NO1生物群落的定義及其內涵1807年近代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Alexander Humboldt首先提出植物群落的概念。1890年,丹麥植物學家E.Warming出版了其經典著作《植物生態學》,副標題為「植物群落研究引論」。1908年俄國對植物群落的研究有了較大發展,並形成一門以植物群落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地植物學(植物群落學的同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