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篇——關於生物群落內涵、植物群落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2021-01-10 環保知識特攻隊

群落生態學的中心問題是回答群落的整體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態學發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對於生物群落的兩種對立觀點——個體論學派和機體論學派的爭論至今未休。群落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動、植物種類?它們為什麼像現在這樣分布著?它們之間是怎樣發生著相互作用的?這是群落生態學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NO1生物群落的定義及其內涵

1807年近代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Alexander Humboldt首先提出植物群落的概念。

1890年,丹麥植物學家E.Warming出版了其經典著作《植物生態學》,副標題為「植物群落研究引論」。

1908年俄國對植物群落的研究有了較大發展,並形成一門以植物群落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地植物學(植物群落學的同義語)。 動物學家也注意到不同動物種群的群聚現象:

美國著名生態學家 E.P.Odum在他的《生態學基礎》一書中,對生物群落定義做了補充,他認為除種類組成與外貌一致外,生物群落還「具有一定的營養結構和代謝格局」,「它是一個結構單元」,「是生態系統中具生命的部分」。

綜上,生物群落可定義為在特定空間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種類組成,它們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結構,包括形態結構與營養結構,並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體。也可以說,一個生態系統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NO2植物群落學的概念

植物群落學:由瑞士學者H.Gams於1918年《植被研究的主要問題》中提出,是關於植物群落及其與環境相互關係的一門學科,它是植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其同義語有:

一是地植物學:1866年,A.Griesbach,德國,植物地理學;Ф.И.Рупрехт,俄羅斯學者,僅指植物地理學中關於種的分布式及植物區系發展的研究。

二是植物社會學:波蘭И.П.Кaчсний和俄羅斯學者П.Н.Крылов分別於1896、1898提出,認為是本門學科最合適的名稱,也是國際文獻中最固定的名稱。

三是群落生態學:瑞士學者С.Schroter 1902年提出,1909年被第三屆國際植物學會已採用為本學科的名稱。

四是植物生態學:E.Warming丹麥人,1909提出,後來演化為狹義的指:個體生態學,廣義上指:個體生態學+群落生態學。

五是 植物群落 : 是由一些植物在一定的生境條件下所構成的一個總體,在一個植物群落內,植物與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都具有一定的相互關係,並形成一個特有的內部環境或植物環境。如森林、草地、農田等。

六是植被:植物的覆被,指地球表面的活的植物覆蓋。一個地區的植被是該地區所有植物群落的總和,是由一個或多個植物群落組成的。

植物群落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指植物群落及由植物群落所構成的植被。通常分為:自然植被、野生植被 、人工植被、栽培植被。

植物群落學的內容範疇結構主要包括:種類組成、種群特性、外貌、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群落形態學)。

生態:群落與外界環境條件的相互關係,群落的內部環境或植被環境,群落內物質的循環、能量的流動。

動態:群落的形成、運動與變化群落的演替。

分類:群落分類的原則、單位與系統。

分布:群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規律分區。

NO3植物群落學的發展簡史

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由於各地自然條件、植物區系、植被性質及開發利用程度的差異,使植物生態學在研究方法、研究重點在各地有所不同,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幾個著名的生態學派,主要有:

北歐學派:由瑞典Uppsala大學的R.Sernauder所創建,繼承人為G.E.DuRietz。以注重群落分析為特點。

法瑞學派:重視群落的生態外貌、強調特徵種以及區別種和專有種。

英美學派:E.Warming 發展觀點,W.Cowles(1899,1901)樹立了群落動態研究範例;F.E.Clements(1916)提出單元頂極的「演替頂極」理論,A.G.Tansley(1935)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為該學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建立數學模型是該學派的獨特貢獻。

蘇聯學派:以B.H.Сукачёв為代表,他們注重建群種與優勢種,建立了一個植被等級分類系統,並重視植被生態、植被地理與植被製圖工作。他們的工作以植物群落和植被為主,統稱為「地植物學」。

相關焦點

  • 生態篇——關於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基本性質
    群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今天著重介紹下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性質。NO1群落的基本特徵一是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種類組成)生長類型反映植物群落的外貌。二是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內蒙古植物志》p371~391。
  • 城市發展進程中植物群落的演化
    這兩個概念不能混淆,具有重複性不等於可逆性的成立,如果人為地將其逆轉會破壞原生態的健康發展,甚至危害人類安全,人類為了一己之私慾從自然本體論走向人類本體論,野蠻的改變逆轉自然原本的節律方向,如過度開採森林資源致使水土流失、水位升高等一系列惡劣後果。
  • 城市規劃師: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群落
    城市規劃師: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群落  1)群落的基本概念  生物群落簡稱群落,指一定時間內居住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生物種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
  • 高中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教案
    一、教學目標1.說出群落的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2.通過觀察討論,運用歸納與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間結構。3.能夠利用群落的結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4.懂得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概念。難點:影響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因素。
  • 群落的性質
    有機體論學派的關鍵假設:1、群落的演替過程類似於一個有機體的生活史,且每一個頂級群落被破壞後都能夠重複通過基本的發展階段(發生、生長、成熟)再次達到頂級群落(Clements,1916,1928);2、類似於種是有機體分類的基本單位,植物群落是植被分類的基本單位(Braun-Blanquet,1932; Warming,1909);3、一個種群在不同的群落中生活能力有較大差異
  • 【高中生物】 第3節 群落的結構
    3.關注群落結構的2個易錯點(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結構垂直結構是群落中各物種在垂直空間方向上的分布,是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合理利用資源或空間的空間配置格局,它應存在於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2)垂直結構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種」在空間垂直方向上呈現「分層」現象,切不可將「同種生物」的高矮差異視作垂直結構。
  • 科學生物與環境 知識點歸納第2節種群第3節 生物群落
    年齡結構1) 概念:一個種群內各年齡段的個體數量的比例2) 年齡結構類型a) 增長型:種群中幼年個體非常多,老年個體少,種群正處於發展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
  • 群落的演替
    基礎必備1.演替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巖,冰川泥,水面)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火災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4.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5.自然演替的一般結果: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生態系統越來越穩定。
  • 植物所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大部分關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BEF)的研究表明物種多樣性能夠促進群落生產力,這是由於物種之間的功能差異帶來的物種多樣性效應的作用結果。而生物多樣性是多尺度的,除物種多樣性外,種內遺傳多樣性及其與物種多樣性的潛在交互作用對BEF關係的影響還知之甚少,特別是關於種內基因型之間的功能差異和對生產力的潛在作用鮮有報導。
  • 九年級生物複習資料:初三自然科學種群、群落的概念、種群的特徵...
    ③海洋生態系統: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組成,植物主要是浮遊植物,動物種類很多,大都能在水中遊動。從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到動物中個體最大的藍鯨。海洋生態系統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陽光、溫度和鹽度。   ④淡水生態系統: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與淡水生物組成。
  • 版納園發現氮汙染加劇 威脅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群落
    中國園林網5月28日消息: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氮素使用量和排放量的增加,並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這一人為活動驅動的過程可能在全球生態系統尺度上導致嚴重的後果。事實上,由於長時間的累積效應,人為活動導致的氮沉降增加已經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了不良影響。
  • 兩種入侵植物共同入侵對植物多樣性、群落穩定性和可入侵性之影響
    此外,隨著社會經濟和全球貿易化的快速發展,人類在世界各地的活動強度與頻度會進一步增加,在不斷擴大的異地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幹擾明顯改變了不同地區之間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格局,尤其是引入一些外來觀賞和綠化植物,在對其潛在的環境生態風險評估不夠全面、充分時,可能會出現快速的生長和擴散現象,進而導致其同本地植物之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並形成生物入侵現象,從而對本地生態系統的環境健康與生態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
  • 【教材精讀】群落的演替
    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必修三78頁)2. 如果群落結構受到幹擾或破壞,一些生物的種群消失了,就會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種群來佔據它們的空間,再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生物的樹林的形成進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環境,物種進一步多樣化,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於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必修三79頁)4.
  • 《動物園之星》生物群落有什麼?遊戲生物群落一覽
    動物園之星生物群落有什麼?
  • 微生物群落中的「veil-line」概念」
    veil-line源於Preston於1948年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來描述生態群落的物種豐度分布(SAD)和從該群落抽取樣本的SAD之間的關係。veil-line概念表明,在豐度的對數尺度上,樣本SAD是類似於群落SAD的一個截短(truncated)版本。veil-line概念已經成為生態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尤其是群落構建機制中的中性理論。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通常在少量的土壤中就能發現數百萬個物種和數十億個生物個體,包括一些微小的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等,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動物,例如馬路、蜈蚣等。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了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 城市濱水綠地植物生態群落的設計
    植物是恢復和完善濱水綠地生態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綠地的生態效益作為主要目標,在傳統植物造景的基礎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觀賞性方面的要求,還要結合地形的豎向設計,模擬水系形成自然過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徵(如河口、灘涂、溼地等)創造濱水植物適生的地形環境,以恢復城市濱水區域的生態品質為目標,綜合考慮綠地植物群落的結構。
  • 《生物群落》題本_教師資格面試初中科學
    《生物群落》題本_教師資格面試初中科學 ,中公講師為大家進行錄製教師資格面試備考系列視頻,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以下為初中科學 《生物群落》題本。初中科學 《生物群落》題本1.題目:生物群落2.內容:自然界中,任何一個種群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其他種群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摘要】茶樹多年宿根連作後茶園土壤退化嚴重,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下降,嚴重製約了我國茶葉的可持續生產。面對如何維持茶樹高產高質這一科學難題,連作障礙機制及其調控措施成為當前茶樹栽培中急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 【名詞解釋】伍光和自然地理: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光周期:由於日照長短的變化是地球上最嚴格和最穩定的周期變化,長期的適應便使各類生物對日照長度或者說對晝夜長短比例的反應格式是不同的,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現象。即光照的晝夜變化和季節變化給生物的生活帶來顯著影響。比如在生長季節裡許多植物的開花結實對晝夜長短的反應很不相同,據此將植物劃分為長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間性植物等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