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落中的「veil-line」概念」

2021-02-11 Listenlii

veil-line源於Preston於1948年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來描述生態群落的物種豐度分布(SAD)和從該群落抽取樣本的SAD之間的關係。

veil-line概念表明,在豐度的對數尺度上,樣本SAD是類似於群落SAD的一個截短(truncated)版本。veil-line概念已經成為生態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尤其是群落構建機制中的中性理論。

Preston在一個對數尺度上考慮物種豐度。在對數尺度上,豐度級最低的為1-2個體的種,次之為2-4個體的種,再次之為4-8個體的種,以此類推。

使用對數尺度的原因是(i)它減少了噪聲,(ii) 「(c)ommonness is a relative matter」,其中一個物種的豐度大約是另一種的兩倍,使用對數尺度是很自然的。

Preston表明,儘管抽樣存在誤差,但是對於大多數物種,尤其是高豐度的物種,可以實現充分接近比例的代表性抽樣,因此抽樣過程可以保持SAD的形狀。而物種豐度最低的類別往往不會出現在樣本中,因此樣本曲線出現截斷。

這就引出了veil-line的概念。對於給定的樣本大小,veil-line放置在群落SAD橫軸上的豐度1/r處,因此log2(1/r)豐度類別位於veil-line的左側。這些豐度類別中的物種往往不會出現在樣本中(它們的預期樣本豐度小於1),因此veil-line代表的是分布明顯被抽樣過程截斷的點。

Preston認識到,veil-line左邊的一些物種確實偶然地出現在樣本中,就像veil-line右邊的一些物種有時沒有出現在樣本中一樣。然而這些影響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彼此,並沒有破壞veil-line的效用。

veil-line的概念解釋了為什麼當潛在群落SAD被認為是對數正態分布時,許多樣本SAD呈現出截斷的對數正態分布。

上圖:群落的SAD及veil-line;

下圖:樣本呈現群落一個截斷的分布。

當然,生態學家最擅長的事情中有一樣就是吵架。veil-line提出之後也不斷有人質疑和否定。這麼多年圍繞這個概念討論和文章還有很多,不再贅述。


相關焦點

  • 海洋微生物群落的複雜性圖譜被繪製
    海洋微生物群落的複雜性圖譜被繪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4 21:45:44 美國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Ramunas Stepanauskas研究團隊通過單細胞基因組學對海洋微生物群落的複雜性進行了繪製
  • 微生物群落基於KEGG預測功能的豐度分布圖繪製
    功能預測在基於16S rRNA擴增子的研究中,因為了解微生物群落功能的需要,我們經常會豐度分布圖繪製使用PICRUSt2等功能預測工具得到的KEGG路徑預測結果同樣是有層級的,當我們想要知道樣本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主要涉及哪些路徑時,就需要對這些具有層級的功能預測結果進行繪圖。
  • 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微生物組 | 合成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和光養微生物群落共促可持續生長
    2020年7月30日Karsten Zengler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heterotrophs and phototrophs facilitate sustainable growth」的文章,合成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和光養微生物群落促進可持續生長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目前普遍認為導致連作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土壤理化性質改變;(2)植物活體通過淋溶、殘體分解、根系分泌等方式向土壤釋放自毒物質而產生自毒作用;(3)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病原微生物數量增加,病蟲害嚴重。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
  • 【產業前沿】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
    為了解油茶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揭示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變化特徵對林齡和季節等環境因素的響應機制,為油茶林的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在開發利用油茶土壤微生物時,應優先利用根際微生物,特別是在生長季節。在未來的林地管理中,有可能通過控制土壤碳源種類和土壤理化性質來促進油茶的生長。描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對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和微生物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油茶是我國重要的食用油樹,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尚未見報導。在這裡,研究團隊對16S、ITS(轉錄間隔區) rRNA基因序列進行Illumina測序研究了華南油茶林地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2021-01003]鹽度是沙漠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關鍵決定因素
    土壤中的高鹽分會抑制植物的生長,降低植物的光合能力,並對植物群落的組成,分布和多樣性產生強烈影響。地下微生物對於碳分解和養分循環至關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壤鹽分對地下微生物群落的潛在影響知之甚少。   古爾邦通古特沙漠是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的一部分,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由於沙漠中不利的環境條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長,因此該生態系統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受植物的影響較小。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許多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生活。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數據,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其中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根際富集的主要菌群,而酸酐菌門(Acidobacteria)是根際排斥的主要菌群。
  • SEL: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導 讀 本研究採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不同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的微生物分布。結果表明,百裡香群落的總PLFA量是撂荒草地的10倍。在自然恢復35年的百裡香群落土層中,總PLFA隨土壤團聚體粒徑的增大而增大。
  • 科學家成功對環境微生物群落進行CRISPR基因編輯
    最後,分離培養的微生物會對實驗室環境產生適應,不能完全反映其在自然界中的真實情況【3】。微生物群落對人類健康、環境保護和工業發展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在微生物群落中進行精準基因編輯的方法將會大大促進我們對微生物的認識。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大量的微生物互作,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the relative abundance,通過高通量測序16S/18S rRNA基因獲得環境樣本中各微生物群落的相對組成)數據,研究人員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 或者multi-step selection model),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bulk soil)、根際土 (rhizosphere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研究結果表明南北極海洋微生物群落差異顯著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8日報導,一個六國國際聯合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南極和北極的海洋微生物群落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約高達75%的不同,這將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兩極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領導該研究的美國內華達州裡諾沙漠研究所教授艾莉森·默裡說:「我們認為各極地的環境條件有著顯著差異,北極地區和南部海洋的選擇機制在控制表面和深海群落結構中發揮著作用。」  該報告第一作者、法國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的教授讓-弗朗索瓦·吉廖內說,科學家在沿海區域取樣,發現兩個極地微生物群落之間最為明顯的差異,有可能是由流入兩極海洋的淡水所致。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