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il-line源於Preston於1948年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來描述生態群落的物種豐度分布(SAD)和從該群落抽取樣本的SAD之間的關係。
veil-line概念表明,在豐度的對數尺度上,樣本SAD是類似於群落SAD的一個截短(truncated)版本。veil-line概念已經成為生態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尤其是群落構建機制中的中性理論。
Preston在一個對數尺度上考慮物種豐度。在對數尺度上,豐度級最低的為1-2個體的種,次之為2-4個體的種,再次之為4-8個體的種,以此類推。
使用對數尺度的原因是(i)它減少了噪聲,(ii) 「(c)ommonness is a relative matter」,其中一個物種的豐度大約是另一種的兩倍,使用對數尺度是很自然的。
Preston表明,儘管抽樣存在誤差,但是對於大多數物種,尤其是高豐度的物種,可以實現充分接近比例的代表性抽樣,因此抽樣過程可以保持SAD的形狀。而物種豐度最低的類別往往不會出現在樣本中,因此樣本曲線出現截斷。
這就引出了veil-line的概念。對於給定的樣本大小,veil-line放置在群落SAD橫軸上的豐度1/r處,因此log2(1/r)豐度類別位於veil-line的左側。這些豐度類別中的物種往往不會出現在樣本中(它們的預期樣本豐度小於1),因此veil-line代表的是分布明顯被抽樣過程截斷的點。
Preston認識到,veil-line左邊的一些物種確實偶然地出現在樣本中,就像veil-line右邊的一些物種有時沒有出現在樣本中一樣。然而這些影響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彼此,並沒有破壞veil-line的效用。
veil-line的概念解釋了為什麼當潛在群落SAD被認為是對數正態分布時,許多樣本SAD呈現出截斷的對數正態分布。
上圖:群落的SAD及veil-line;
下圖:樣本呈現群落一個截斷的分布。
當然,生態學家最擅長的事情中有一樣就是吵架。veil-line提出之後也不斷有人質疑和否定。這麼多年圍繞這個概念討論和文章還有很多,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