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性質

2021-01-15 Uitwaaien的生態筆記

有關群落性質的問題在生態學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流派:有機體論學派和個體論學派。

 

有機體論學派的關鍵假設:1、群落的演替過程類似於一個有機體的生活史,且每一個頂級群落被破壞後都能夠重複通過基本的發展階段(發生、生長、成熟)再次達到頂級群落(Clements,1916,1928);2、類似於種是有機體分類的基本單位,植物群落是植被分類的基本單位(Braun-Blanquet,1932; Warming,1909);3、一個種群在不同的群落中生活能力有較大差異,因此植物群落在許多方面是表現為整體性的(Tansley,1920)。動物生態學家Elton和Mobius也支持群落有機體論。

 

個體論學派的關鍵依據:1、群落的存在依賴於特定的生境與不同物種的組合,由於環境變化而引起的群落差異性是連續的(Gleason,1927,1939);2、組成群落的種群不會因植物群落的衰亡而消失;3、植物群落的發育過程不是在同一體內,表現為物種的更替和種群數量的消失;4、植物群落不會在不同生境下延續並保持一致性;5、同一類型植物群落間無遺傳上的任何聯繫。Ramensky和Whittaker均持類似觀點。

 

知道Whittaker支持個體論觀點,對理解Whittaker提出的beta多樣性概念(「在複雜的環境梯度或環境格局內群落組成變化或分化的程度」)有幫助。


相關焦點

  • 生態篇——關於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基本性質
    群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今天著重介紹下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性質。NO1群落的基本特徵一是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種類組成)生長類型反映植物群落的外貌。二是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內蒙古植物志》p371~391。
  • 生態篇——關於生物群落內涵、植物群落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群落生態學的中心問題是回答群落的整體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在生態學發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對於生物群落的兩種對立觀點——個體論學派和機體論學派的爭論至今未休。群落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動、植物種類?它們為什麼像現在這樣分布著?它們之間是怎樣發生著相互作用的?這是群落生態學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 【產業前沿】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
    為了解油茶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揭示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變化特徵對林齡和季節等環境因素的響應機制,為油茶林的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在未來的林地管理中,有可能通過控制土壤碳源種類和土壤理化性質來促進油茶的生長。描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對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和微生物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油茶是我國重要的食用油樹,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尚未見報導。在這裡,研究團隊對16S、ITS(轉錄間隔區) rRNA基因序列進行Illumina測序研究了華南油茶林地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
  • 林地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在土壤養分匯源轉化和植被養分吸收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群落結構與組成不僅能夠反映出土壤性狀的變化趨勢,而且能直接影響土壤生態功能的發揮。一般而言,在穩定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中,土壤細菌數量較高,群落結構和多樣性豐富,對外界的脅迫具有更強的恢復能力。同時,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及多樣性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如耕作措施(施肥、連作障礙及農藥等)。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文章從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自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根際微生態等方面概述了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從化學改良、增施有機肥、生物質材料、生物菌肥、茶園多樣性栽培等方面介紹緩解茶樹連作障礙的主要措施,並對今後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及防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為解決茶樹連作障礙問題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 【名詞解釋】伍光和自然地理: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群落由於組成成分中生物類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型和名稱,如植物群落,動物群落。物種多樣性:把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豐富度)和各物種個體數目的多少(均勻度)兩個參數的結合稱為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即組成群落的物種愈豐富多樣性愈大,各個物種的個體在物種間分配越均勻多樣性越大。從熱帶到兩極,物種多樣性減小。低緯高山區,隨海拔高度增加,物種多樣性減小。
  • 淺談:水稻對土壤性質及生物的影響
    土壤的理化性質一般分為土壤物理性質和土壤化學性質,土壤物理性質包括土壤pH值,含水率,電導率等;土壤化學性質則包括土壤中各元素的含量(其中最主要是N,P,K這三大養分)和土壤酶性質[65]。根際是植物與土壤最直接的相作區域,土壤中很多難溶的養分元素,可通過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轉化為有效養分。
  • 群落的演替
    基礎必備1.演替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巖,冰川泥,水面)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火災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4.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5.自然演替的一般結果: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生態系統越來越穩定。
  • 《動物園之星》生物群落有什麼?遊戲生物群落一覽
    動物園之星生物群落有什麼?
  • 「技術交流」生物炭對土壤酶活和細菌群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對於生物炭影響土壤細菌的原因,Lehmann 等的研究認為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夠促進細菌與其他菌根形成共生體,改善土壤生態系統中的細菌多樣性;同時Ameloot 等的研究發現生物炭能夠為土壤細菌提供一個舒適的棲息環境,因此而刺激土壤細菌功能和群落多樣性發生變化;也有研究指出生物炭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群落結構是由於生物炭可以改變微生物定殖棲息地的理化性質。
  • 群落演替的頂極學說
    群落的演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演替也不是無休無止、永恆延續的。一般來說,當一個群落演替到平衡狀態的時候,演替就不再進行了。
  • 【教材精讀】群落的演替
    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必修三78頁)2. >種群興起,最後,群落會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像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苔蘚的生長會進一步使巖石分解,土層加厚,有機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來越豐富。
  • 作物根系轉錄組與根中的真菌群落結構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對擬南芥、水稻和玉米的研究表明,根際區域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受土壤類型的影響,而且與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有關。改變土壤營養狀況、pH、溫度、水分和通氣等會影響土壤理化性質的措施也會對植物根際區域微生物群落結構產生影響。劉俊傑等(2008)研究表明,施磷會顯著影響大豆根際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
  • PLANT:叢枝菌根真菌群落隨環境梯度的變化
    土壤性質已被發現是這些微生物分布的決定因素,對不同植被類型的進一步研究有助於了解AMF物種的生態偏好。Introduction 叢枝菌根真菌(AMF)以孢子和莖外菌絲的形式存在於土壤中,也存在於植物的根中,它們之間形成了互惠共生的關係。AMF通過植物接收生存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質,作為交換,它們增加了宿主的水分和養分,其效率更高從而提高植物生產力。
  • 微生物組 | 合成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和光養微生物群落共促可持續生長
    2020年7月30日Karsten Zengler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heterotrophs and phototrophs facilitate sustainable growth」的文章,合成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和光養微生物群落促進可持續生長
  • 高中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教案
    一、教學目標1.說出群落的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2.通過觀察討論,運用歸納與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間結構。3.能夠利用群落的結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4.懂得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概念。難點:影響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因素。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微生物群落中的「veil-line」概念」
    veil-line源於Preston於1948年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來描述生態群落的物種豐度分布(SAD)和從該群落抽取樣本的SAD之間的關係。veil-line概念表明,在豐度的對數尺度上,樣本SAD是類似於群落SAD的一個截短(truncated)版本。veil-line概念已經成為生態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尤其是群落構建機制中的中性理論。
  • 城市發展進程中植物群落的演化
    重點論述了水源涵養林、自然邊界林、環境保護林、物種保持林四種植物群落的演化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植物群落;演化;物種保持   一、植物群落演化的涵義及基本類型  自然的植被系統是以群落的形態表現來的。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