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群落性質的問題在生態學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流派:有機體論學派和個體論學派。
有機體論學派的關鍵假設:1、群落的演替過程類似於一個有機體的生活史,且每一個頂級群落被破壞後都能夠重複通過基本的發展階段(發生、生長、成熟)再次達到頂級群落(Clements,1916,1928);2、類似於種是有機體分類的基本單位,植物群落是植被分類的基本單位(Braun-Blanquet,1932; Warming,1909);3、一個種群在不同的群落中生活能力有較大差異,因此植物群落在許多方面是表現為整體性的(Tansley,1920)。動物生態學家Elton和Mobius也支持群落有機體論。
個體論學派的關鍵依據:1、群落的存在依賴於特定的生境與不同物種的組合,由於環境變化而引起的群落差異性是連續的(Gleason,1927,1939);2、組成群落的種群不會因植物群落的衰亡而消失;3、植物群落的發育過程不是在同一體內,表現為物種的更替和種群數量的消失;4、植物群落不會在不同生境下延續並保持一致性;5、同一類型植物群落間無遺傳上的任何聯繫。Ramensky和Whittaker均持類似觀點。
知道Whittaker支持個體論觀點,對理解Whittaker提出的beta多樣性概念(「在複雜的環境梯度或環境格局內群落組成變化或分化的程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