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11月24日消息:上世紀70年代,在吐魯番盆地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始建設研究型科學植物園——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如今這裡已引種並保存700多種植物類群,成了荒漠植物「銀行」。
11月2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了解到,「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項目日前通過專家評審,再次對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成為荒漠植物「銀行」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潘伯榮,是「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項目的主要成員。他介紹說,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烏魯木齊市林業(園林)管理局共同完成,依託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和烏魯木齊市植物園,研究項目以遷地保育中國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為主,兼顧引種、收集相似國家和地區的戰略植物種質資源。
專家這樣評價說,該項目對推動學科和行業科技進步的作用重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巨大,項目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乾旱沙漠地區植物圈地保育和利用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潘伯榮說,新疆的乾旱荒漠區擁有高山、冰川、荒漠、沙漠和鹽湖等多樣性生態系統。長期乾旱、高寒、高鹽鹼等特殊環境,使乾旱荒漠區成為超旱生植物、鹽生植物、短命植物、耐高溫植物、抗風蝕沙埋植物等特殊戰略遺傳基因植物的寶貴資源庫。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培育出來的植物,除了防沙治沙,還拓展到了乾旱區生態恢復與建設中。潘伯榮說,為配合塔河中下遊受損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建設,他們在33團建立了實驗室,為項目提供了64種植物種子,提供沙拐棗、梭梭、檉柳等苗木15萬株,應用推廣面積達2241公頃。
潘伯榮說,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篩選出的優良植物種類先後在全疆、乃至全國許多地區的生態建設或園林綠化工程中廣泛應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非常顯著。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就是一個荒漠植物"銀行",我們在這裡將荒漠植物分類、引種、繁育,儲蓄豐厚了,有需要時我們就可拿出"存款"。」潘伯榮說。
繼續閱讀
世界級的吐魯番沙漠植物園
始建於1972年的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屬於國內較早開展植物引種研究的機構,目前在荒漠植物保護生物學研究、特殊植物遺傳資源遷地保護、乾旱區受損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荒漠特殊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和公眾環境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
目前,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這也是國內乾旱區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育基地,如今這裡已引種並保存700多種植物類群,還從非洲、中亞等地一些國家引進了400多種植物種子,有待研究和繁育,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篩選出的優良植物種類先後在全疆、乃至全國許多地區的生態建設或園林綠化工程中廣泛應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非常顯著。還完成了全國首個乾旱荒漠區遷地保護植物資料庫和活植物定植管理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