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學上,地勢較低、且擁有一定水資源儲量的地貌,稱之為湖泊。我國共有大小湖泊2000多個,從湖泊的成因來看,可以分為內力湖泊和外力湖泊兩種,其中內力湖泊主要是地球構造作用、火山以及堰塞湖泊,外力湖泊主要是有河流衝積、風蝕窪地、冰川刨蝕以及自然窪地積水等類型。
但無論是以上哪種湖泊,都要滿足至少兩個條件,一是地勢要比周圍的偏低,二是要有水源輸入或者降雨積累,缺了哪一樣,都不能聚水成湖。
新疆地形的總體特點是「三山夾兩盆」,即東北部的阿爾泰山、西北部的天山、南部的崑崙山圍住了新疆的四分之三邊界,中間夾著位於西北部區域的準葛爾盆地、西南區域的塔裡木盆地兩大盆地。
吐魯番盆地在區位上雖然不屬於以上兩大盆地的範疇,但它也是屬於天山山脈南坡的一個谷間盆地,在地理學上是地塹盆地,也就是構造型盆地,夾在博格達山與庫魯克塔格山之間,面積5萬平方公裡。據研究分析,大約在3000萬年前,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抬升速度很快,而盆地南端的庫魯克塔格山雖然也在上升,但上升速度較慢,兩山之間就出現了斷裂和陷落,最終形成了北高南低的吐魯番盆地。
吐魯番盆地肯定滿足湖泊形成的第一個條件,它是我國陸地部分地勢最低的區域,都在海拔500米以下,最低點低於海平面154米。但是,吐魯番盆地處於典型的大陸荒漠性氣候,炎熱乾旱是其主要氣候特徵,降水及其稀少,年均降水量不到20毫米,而蒸發量十分旺盛,達到年均3000毫米,地表很難儲存大量水資源。同時,受外圍「三座大山」的阻擋,來自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水汽根本無法穿越到達這裡,沒有水汽的輸入,盆地變成湖泊更是難上加難了。
不過,雖然吐魯番盆地不能全部成為湖泊,但以盆地之內的最低點海拔-161米為中心,還是形成了一個面積約為150平方公裡的一個內陸湖,以盆地內的火焰山泉水、坎兒井地下水、冬季灌區餘水等,這些水源的補給與蒸發量保持了一個動態的平衡,確保這個較小湖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