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增加,對糧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可是適宜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據統計截止2019年底,我國耕地總面積為1.19億公頃,在世界上排行第四(前三名分別是印度,美國和俄羅斯),所以為了應對增加的人口,我們就需要開墾土地。在開墾土地時,水是最為重要的,越是乾旱的地區,開墾土地用來種植農作物所需要的水就越多。特別是在我國的西北地區,該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可是這些土地基本上都是戈壁荒漠,土地乾旱,水資源匱乏,開墾和難度很大。
所以人們只能在有水的地方開墾土地,或者從雪山腳下把水給引過來,使原本乾旱的土地「恢復生機」。可是單單憑藉著區域內的這一點點水資源,根本開發不了多少土地。所以人民想出了許多引水入西北的想法(特別是新疆):有紅旗渠工程,有「引渤入疆」工程,甚至有人提出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溼氣流直接進入乾旱的西北地區。
下面筆者就提出一個引水入西北的新設想,那就是挖開伊犁河谷,把大西洋的暖溼氣流進入南疆,形成的降水可以在吐魯番盆地內匯聚成一個內陸湖泊。
我們翻閱資料可以發現,伊犁河谷地區水資源十分的豐富,體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河谷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00毫米以上,在海拔較高的迎風坡地區,降水量甚至超過1000毫米,水資源十分的豐富,甚至在低洼處形成了「大西洋的最後一滴眼淚」的賽裡木湖。
第二,河谷內最為主要的河流伊犁河年徑流量達到了200多億立方米,但是這部分水資源在境內利用率不高,最終都就出了國門,匯入了巴爾喀什湖。
第三,伊犁河谷周圍的天山山脈的山體上覆蓋著大量的積雪和冰川,粗略統計這裡面儲存著2300多億立方米的淡水。
引水工程難度
通過伊犁河谷的地勢圖我們可以看到,伊犁河谷是一個V字形的山谷,天山山脈在V字形的底部交匯,阻擋了大西洋的暖溼氣流繼續東進。但是天山的厚度不是很厚最薄處大約只有130公裡左右,在理想化的條件下,我們可以在這個位置打開一個口子(相對於打開喜馬拉雅山引印度洋水汽入疆來說,打開天山山脈要容易得多,因為喜馬拉雅山加上青藏高原的寬度就有上千公裡,打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也要幾百公裡)。讓暖溼氣流東進,使得新疆東部和南部地區有充沛的降水,這些降水可以用來開墾土地,使得新疆變成一個魚米之鄉。多餘的降水還會往低洼處匯集,吐魯番盆地是周圍地勢最低的,可能還會在這裡形成一個新的內陸湖泊,改善周圍的氣候。
從實際施工上來說,在天山山脈中挖出一個通道是基本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轉變思路,我們可以在天山山脈中修建引水隧道,通過隧道把伊犁河谷的寶貴水資源引入南疆盆地。
以上設想只是理想化的想法,僅供大家參考。希望有朝一日,茫茫戈壁的西北能得到充足的水資源,為我國耕地的增加,糧食的增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