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位於我國西北內陸,這個地方也是我國最乾旱的地區,位於南疆的塔裡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盆地,位於北疆的準噶爾盆地是我國第二大盆地,這兩個盆地中的氣候都十分乾旱,特別是塔裡木盆地,這裡也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為荒蕪和乾旱的地方,在當地的維吾爾語中,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名稱就是「死亡之海」、「進去出不來」的意思,可見這個地方有多麼的荒涼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達165萬平方公裡,但是人口只有2500萬人,正是由於這個地方大部分地形地貌都比較荒涼,不適合人類居住造成的,由於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其典型的氣候特徵就是乾旱,然而近一段時間以來,這裡卻下了很多大雨,部分地方甚至出現暴雨級別,5月份以來喀什的降水量,居然高達50多毫米,相當於同期的福建廈門降水量的三倍,而福建廈門是我國降水最多的城市之一,所以這種現象讓人感覺今年新疆的氣候的確有些反常。
進入2020年4月下旬之後,新疆多地就普降大雨,4月21日喀什地區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澤普縣庫臺村站出現1小時就達32.2毫米的降水,不得不預防水災、泥石流等現象,5月10日又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6個小時中降水超過20毫米,而伊犁地區昭蘇縣一個氣象站一個小時內降水量達40多毫米。
不只是喀什、伊犁這兩個地方,阿克蘇、和田、巴音郭楞、塔城等許多地方也都普降大雨,還有朋友拍抖音稱「你相信嗎?塔克拉瑪幹沙漠中下暴雨了!」
新疆塔裡木盆地那麼乾旱的地方,如果下了大暴雨,那麼沙漠能變綠洲嗎?這可能是很多朋友都想問的問題,畢竟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比整個華北平原還大,而塔裡木盆地更是達40多萬平方公裡,如果這些地方變成了綠洲,那真是再好不過的事情,畢竟在華北平原上生活著4億人,我我國創造出一片面積相當於華北平原的能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那發展潛力簡直太大了。
不過很可惜的是,沙漠地貌可不是下一兩場暴雨就能改變的,沙漠中下暴雨,水會滲入到沙漠的地表之下,表面的沙漠在天晴之後很快就會變幹,而且沙漠中的蒸發量比較大,塔克拉瑪幹沙漠每年的蒸發量在1000~3000毫米之間,可不是一兩場暴雨就能滋潤的,也許這一場暴雨之後,沙漠的地表,會有一些植物種子發芽生長,但是只要一段時間中沒有降水和地表水,沙漠中的植被就會缺水枯萎掉,並不會形成長時間存在的綠洲。因此要想將沙漠變綠洲,必須要有持續不斷的降雨或者地表淡水供養才行。
然而,新疆地區卻不具備這樣的氣候條件,這裡深居亞歐大陸中心地帶,距海洋很遠,來自海洋等地區的水汽到達這裡的時候都已經所剩無幾,很難形成長期的大量降水,已降下一兩場暴雨並不代表什麼,也不能改變新疆地區大面積乾旱荒蕪的生態環境。
那麼真的沒有辦法把新疆的沙漠變成綠洲了嗎?前面說了,要想改變沙漠的地貌,必須有持續不斷的降雨和地表淡水供養才行,然而要想滿足這兩個條件,對新疆地區來說,簡直就是個無解的難題,因為從氣候方面來說,新疆不可能有滿足沙漠變綠洲的長期降雨,而從地表淡水供給上來說更是難以滿足。
可能有的朋友會想,這兩年熱炒的紅旗,河工程能夠滿足這裡沙漠變綠洲的淡水供應需要,實際上該工程還只是一個概念,而且施工難度極大,即便能夠操作完成,其調水量大概為每年600億立方米,然而這6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分配是多區域的,包括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等,這些地方也很乾旱但是人口較多,距離上也比塔裡木盆地近很多,將水資源調到這裡更具有實際操作性,這樣一來,能調到塔裡木盆地中的水是比較少的,所以告他把沙漠變綠洲,想的還是太簡單了!該工程並不具備從根本上改變塔裡木盆地沙漠地貌的能力,因此從目前的氣候條件和我們的能力來看,將塔克拉瑪幹沙漠改造成綠洲還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參考資料:
《中國氣象局》1月16日文章《科學看待西北地區氣候暖溼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