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N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劃研討會召開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CERN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劃研討會召開

2016-01-22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1月20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劃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召開。CERN相關10個森林站站長/副站長等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由森林生態系統科研樣地建設試點站——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清原站)承辦,會議主旨是為做好中科院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網絡科研樣地建設項目規劃工作,保證試點站科研樣地建設順利實施;同時,論證清原站「次生林生態系統科研樣地建設方案」,討論並確定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劃、樣地建設內容與標準等。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趙千鈞要求,各野外臺站在建設科研樣地過程中堅持樣地的長期性、穩定性和平臺性;在面對嚴峻的外部壓力時要注重創新、發揮中科院的多學科優勢;認清野外臺站肩負的智庫和為當地國民經濟做貢獻的兩大重任;以明確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目標為指導,建立標準性、通用性、共性的科研樣地規範。

  本次會議初步討論了「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範」內容。作為試點站,清原站將會綜合考慮與會專家和各站負責人的意見,重新梳理思路,從科學研究、CERN全部森林站發展的角度出發,初步形成「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範」框架,再徵求各森林站的意見,最終形成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範體系,為建設滿足森林生態學長期科學研究需要的穩定平臺提供範式。

會議現場

  1月20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劃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召開。CERN相關10個森林站站長/副站長等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由森林生態系統科研樣地建設試點站——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清原站)承辦,會議主旨是為做好中科院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網絡科研樣地建設項目規劃工作,保證試點站科研樣地建設順利實施;同時,論證清原站「次生林生態系統科研樣地建設方案」,討論並確定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劃、樣地建設內容與標準等。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趙千鈞要求,各野外臺站在建設科研樣地過程中堅持樣地的長期性、穩定性和平臺性;在面對嚴峻的外部壓力時要注重創新、發揮中科院的多學科優勢;認清野外臺站肩負的智庫和為當地國民經濟做貢獻的兩大重任;以明確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目標為指導,建立標準性、通用性、共性的科研樣地規範。
  本次會議初步討論了「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範」內容。作為試點站,清原站將會綜合考慮與會專家和各站負責人的意見,重新梳理思路,從科學研究、CERN全部森林站發展的角度出發,初步形成「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範」框架,再徵求各森林站的意見,最終形成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站科研樣地建設規範體系,為建設滿足森林生態學長期科學研究需要的穩定平臺提供範式。

會議現場

列印 責任編輯:陳丹

相關焦點

  •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科技部擇優建設名單
    根據「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科技部研究決定將69個野外站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建設的「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南嶺站」)位列其中,正式進入國家級野外平臺行列。
  • 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建設運行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劉曉靜)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和寶天曼管理局共同建設的「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目前,全國正式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序列進行管理的野外站有97個,其中我省另外一個是依託「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建設的「福建廈門海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福建省是我國首個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
  •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考察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6月7日,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對依託於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建設的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北京森林站」)進行了考察。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植物所研究員韓興國、北京森林站副站長劉玲莉等陪同考察。  孫鴻烈實地考察了長期監測樣地等實驗平臺。
  • 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年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依託河南大學建設的「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大別山國家站」)獲批立項建設。
  • 信陽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兩個人的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二人工作的地方現在叫做信陽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2014年11月由河南大學與信陽市人民政府、信陽師範學院合作成立。 據悉,該研究站以亞熱帶-暖溫帶氣候過渡區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應用基礎研究與實驗示範推廣為主要方向,通過長期生態學定位觀測與野外實驗,闡明氣候過渡區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服務功能的維持機理,制定特色生物資源和天然林保護措施與策略,開展人工林高效和可持續經營管理模式的示範推廣等。日前,記者來到該研究站,記錄下這兩個年輕人的科研足跡。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成立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黃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開建
    本報訊 記者龍琳報導 安徽黃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建設項目日前啟動實施。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主要組成部分,建成後不僅能為本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森林生態系統自我恢復等研究提供科學翔實的數據資料,還可以為國家生態建設有關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背景材料。
  • 觀天地 | 天津大學召開「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啟動暨建設方案諮詢研討會
    2021年1月12日,天津大學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站」)啟動暨建設方案諮詢研討會在衛津路校區科學圖書館一層報告廳舉行。早在北洋大學時期,學校就設有與地學高度關聯的礦物學和地輿學學科。近年來,學校先後成立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和地球系統科學學院,持續加強地學學科建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此次獲批建設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站不僅彌補了海岸帶關鍵帶觀測站在國際觀測網絡中的空白,更將為我國環渤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以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 昆明植物所等六方共建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12月28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牽頭,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雲南天文臺,雲南省農科院以及麗江市人民政府《六方共建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協議籤字儀式在麗江市舉行。麗江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市政協、相關職能部門,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以及參與共建單位有關領導出席了籤字儀式。昆明植物所所長李德銖代表共建六方發言。
  • 王學路一行赴中國科學院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10月21日下午,在副校長王學路的帶領下,科學技術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行9人赴中國科學院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考察
  • 亞熱帶生態所召開「地球關鍵帶」中英重大研究計劃學術研討會
    6月5日至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英重大研究計劃「喀斯特關鍵帶水文-生物地球化學耦合機理及生態系統服務提升機制」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來自格拉斯哥大學、阿伯丁大學、斯特林大學、蘇格蘭大學,河海大學、天津大學、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的30名學者參與交流。亞熱帶生態所副所長譚支良代表主辦單位致詞。
  • 熱烈祝賀我司參加「森林生態系統供給服務與調節服務協同機制...
    由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分會和中國生態學學會恢復生態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會同森林生態實驗站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會同杉木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共同承辦的「森林生態系統供給服務與調節服務協同機制」學術研討會即將在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召開,並在中國科學院會同森林生態實驗站成立60周年之際,系統總結、分享生態站的科研成就和經驗,傳承老一輩科學家嚴謹學風和艱苦奮鬥的精神
  • 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成立
    9月27日,記者從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獲得國標認證,正式掛牌成立。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CFERN)所屬重要野外觀測臺站,為我國西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 中國科學院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2006 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貴州省科技廳基於長期定位開展喀斯特觀測科學研究、應對我國氣候變化、西南石漠化治理問題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需求,在普定原有工作基礎上共建普定站。2014 年 7 月,經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評定,普定站正式成為 CERN 臺站,2017 年獲批水利部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
  • 關於組織申報新建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通知
    1999年,科技部將野外臺站工作納入國家「十五」科技發展計劃,並從各部門的野外臺站中擇優遴選出35個作為國家野外站試點站給予支持。為落實《2004-2005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我部將重點在生態環境、材料自然環境腐蝕、地球物理等方面有計劃地建設和完善國家野外站體系。
  •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的通知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調節中樞,在調節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地圈動態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生物世界與非生物世界之間的能量和物質交換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對保持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起著中樞和槓桿作用。開展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摸底,收集、保護、引進珍貴種質資源,建設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保護區和保護地,落實省級優質林木種苗補貼制度。完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探索建設國家公園,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構建以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為主體、其他保護地和自然保護小區為補充的自然保護體系,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通過森林公園、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更好地保護寶貴的森林資源。
  • 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0日訊 11月10日,上海市林業局組織專家對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進行驗收。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園等5個單位的專家組成驗收專家組。
  •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2003年加入國家林業局沙塵暴預警監測網絡臺站;2012年加入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TERN),同年晉升為國家林業局野外觀測研究站。 建站以來,磴口站面向我國防沙治沙、綠洲防護林建設及生態恢復等重大需求,開展了系統、長期的定位監測、試驗研究及集成示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武夷山國家公園關注森林·探秘武夷生態監測主題科考活動啟動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全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規劃總面積1001.41平方公裡,是我國唯一的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保護地,其地處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亞熱帶中山森林保存完好的交匯地帶,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囊括了中國中亞熱帶地區所有植被類型,是中亞熱帶野生動植物的種質基因庫、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標本產地和我國東南部唯一的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