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傳播國家公園理念,充分展示武夷山森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增進社會公眾保護自然生態的意識,12月1日,由福建省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福建省林業局、福建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聯合主辦,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承辦,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平分行協辦的2020年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監測主題科考活動「關注森林·探秘武夷」正式啟動。活動邀請全國關注森林活動執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副主任繆宏到場指導,福建省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主任、省政協副主席張兆民出席啟動儀式並講話。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三明市園林中心等8家科研單位的11名生態學、野生動植物保護、環境管理等領域專家、學者與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工作人員一道,深入武夷山國家公園黃崗山、黃溪洲等區域,通過現場考察、紅外線照相機布設和生態監測設備數據回收等方式,深入調查研究國家公園生態監測、生物多樣性及垂直帶譜分布狀況。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全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規劃總面積1001.41平方公裡,是我國唯一的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保護地,其地處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亞熱帶中山森林保存完好的交匯地帶,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囊括了中國中亞熱帶地區所有植被類型,是中亞熱帶野生動植物的種質基因庫、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標本產地和我國東南部唯一的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之一,擁有210.7平方公裡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試點區內共記錄高等植物2799種、藻類239種、真菌503種、地衣100種、野生脊椎動物558種、昆蟲6849種。其中昆蟲模式標本種1163種、植物模式種91種、中國特有野生脊椎動物74種,被中外生物學家譽為「蛇的王國」「昆蟲世界」「鳥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武夷山國家公園通過搭建生態定位站平臺、生態監測設施項目建設、布設動植物樣地監測樣地(點)和紅外相機監控等措施,主要開展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水、氣、土、微、林業有害生物和世遺等多項監測。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場所,吸引著國內外專家紛至沓來,許多重要成果也陸續在國內外頂級刊物或國內外重要研討會上發表。同時,武夷山生態站2019年被評為優秀站,並被納入國家長期科研基地。
據悉,「關注森林·探秘武夷」主題科考活動從2018年以來已連續開展3年,今年為閩贛兩省首次聯合舉辦。近年來,兩省武夷山保護管理機構積極探索武夷山跨行政區保護管理的有效途徑,成立了由閩贛兩省林業局局長共同擔任主任的聯合保護委員會,按照「一個目標、三個共同」的協作管理模式,共同推動武夷山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此次活動的成功開展,是兩省深化共建共享、合力推進武夷山自然資源科學管理的具體體現,對促進武夷山生態系統完整性研究和實現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和共同開展生態監測、科學研究具有意義重大。
武夷山國家公園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開展主題科考活動,組織各專業領域的科研專家對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地帶的植被分布情況、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和生態監測等生態要素進行多方位調查研究,全面、系統摸清國家公園資源保護和生態監測現狀,有效促進了國家公園的科學保護和管理。從歷次的科考結果來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達96.72%;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增加,特別是中外科學家在此先後發現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兩個新物種。新近又發現兩棲動物蛙科蛙屬疑似新種1個,目前已完成形態和分子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