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夷山,
福建、5A景區、碧水丹霞、武夷巖茶......
可能是最先從你腦海冒出的詞,
然而,武夷山還有一些人們不太熟悉的標籤,值得你大大點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從空中俯瞰武夷仙境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首先,就是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三個重量級標籤:
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世界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蓋戳」,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左),世界遺產(右)
在我國能同時享有這三個標籤的只有武夷山一處。
這即使在全世界也並不多見。
↑武夷斷裂帶峽谷內的村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武夷斷裂帶峽谷內雲霧繚繞,村莊若隱若現(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位於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的桐木村附近群山雲霧繚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究竟有何殊勝,讓武夷山成為世界級保護地?
武夷山保留了200餘平方公裡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它是中亞熱帶野生動植物的種質基因庫、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標本產地和我國東南部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之一。它是大量古代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其中許多生物為中國所特有......
不過再多的「最」也比不上眼見為實。近年來科研團隊在這片山地的不斷探索揭示了武夷山不為世人熟悉的一面,讓你我有機會管中窺豹。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黃崗山頂,科考人員走過中山草甸前往碳通量塔考察並收集監測數據(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科考隊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黃崗山頂開展工作。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 攝
這是今年正在進行的以「關注森林·探秘武夷」為主題的科考活動。來自國內8家科研單位的11名生態學、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領域專家學者與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一道,深入武夷主峰黃崗山原始地帶,開展現場考察、布設紅外線照相機、回收生態監測設備數據、了解生物多樣性及垂直帶譜分布狀況。這一主題的科考今年已是第三年。
↑12月1日,科考人員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黃崗山原始地帶考察,布設紅外相機。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紅外相機已經成為野生動物調查利器,它被安置在野生動物的「交通要道」,來看看神奇動物在哪裡?非洲美洲動物你能叫上名字的太多,中國本土的動物呢?快來挑戰。
↑不是黑山羊,是鬣羚(lie,四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小鹿斑比?對了一個字,毛冠鹿,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
↑白鷳(xian,二聲),自帶走紅毯閃燈光效,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黃腹角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小麂(ji,三聲),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熊出沒!這個咱都熟
在熙攘繁華的東南部沿海,我們能有這些「好鄰居」已經足夠稀奇,再隆重推出武夷山代表物種:
↑崇安髭蟾,又稱角怪(武夷模式標本種),留意它嘴邊的「黑刺」。黃海 攝
↑掛墩鴉雀(武夷山模式標本種)蔡衛和 攝
↑武夷蒲兒根(武夷山特有種)徐自坤 攝
↑三港雨蛙(武夷山模式標本種)
正是由於武夷山保存了完整多樣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它的保護尤為重要。
這就要提到它這兩年新添的重要標籤——武夷山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是全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這些試點的建立意味著國家要確保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蹟、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已被列入中共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
數字枯燥卻說明問題: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內現共記錄高等植物2799種、藻類239種、真菌503種、地衣100種、野生脊椎動物558種、昆蟲6849種。它的生物多樣性一目了然。
↑來源:《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17-2025年)》
與武夷山一併列入國家公園試點的還有: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南山。
看了這麼多,相信武夷山在你心中已經不僅僅是旅遊打卡勝地。當你有機會漫步其中,盡情自拍的同時,別忘了偶爾轉過身,舉目側耳,去留意一下此時此刻與你共享這片天地的,漫山遍野的奇花異草和徜徉其中的神奇生靈,它們是這裡真正的主角。 (註:以上視頻、圖片除署名新華社記者外均來自福建省林業局、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
記者:姜克紅、褚萌萌
編輯:陶希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