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軍團按】
10月17日,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內蒙古杭錦旗人武部被國務院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1994年,該人武部23名官兵率先走進庫布其沙漠,歷25載初心不改,探索出「生態+」治沙扶貧新模式,讓昔日望而生畏的「沙窩窩」變成脫貧致富的「金窩窩」。如今,庫布其治沙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的生動實踐,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綠色名片。今天,軍團為您講述他們的故事。
▲ 靠著這個小瓶子,樹苗在沙漠扎了根。
「死亡之海」播綠人
——內蒙古杭錦旗人武部開展生態扶貧紀實
■ 楊建榮 賀志國 解放軍報記者安普忠
紅嘴羅漢二十三,
庫布其裡鬥沙山,
播綠成金換人間,
草原牧民賽神仙……
一碧千裡的藍天下,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神懌氣愉的達楞太手舉馬鞭,趕著成群的牛羊,唱著豪放的牧歌,勾勒出一幅悠閒快樂的草原美景。
「是咱杭錦旗人武部帶頭開展生態扶貧,讓我過上了神仙般的好日子!」今年64歲的達楞太,親歷了草原沙化的殘酷,也見證了人武部降服「沙魔」、播綠成金的奇蹟。
如今,他嘴裡天天唱著自己編寫的牧歌,逢人還都不忘炫耀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現在有400多隻羊、20多頭牛,還有2000多畝林地,每年收入都不下20萬!」
▲ 綠染沙漠。
風無常,
日無光,
沙暴捲風狂。
駝鈴聲聲訴幽怨,
綠洲遙遙在何方……
廣闊的草原造就了達楞太豪爽奔放的性格,也賦予了他高亢動聽的歌喉。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豁達奔放的達楞太唱出的卻是哀婉的長調。
沙啞的喉嚨和著蒼涼悲壯的馬頭琴,讓生在這片草原的牧民們滿目濁淚,讓奔馳在這片草原的駿馬仰天哀嘶,讓展翅在這片黃沙上空的蒼鷹迷失了方向……
達楞太的家鄉杭錦旗,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黃河幾字灣內,總面積1.89萬平方公裡,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橫貫東西。
▲ 「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
庫布其,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奔騰不息的黃河似弓,橫亙東西、綿延360多公裡的沙漠如弦。庫布其沙漠寸草不生,飛鳥難越,被稱為「死亡之海」,也被稱為「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
風起明沙到處流,
沙壓房子人搬走,
沙蓬窩窩沙蔥菜,
養活一代又一代……
缺少綠色的草原,連歌聲都有股貧窮的味道。哀婉的牧歌、漫漫的黃沙,成為當地百姓心底最苦的記憶。
「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認爹和媽。」回憶起「沙魔」肆虐時的威力,達楞太至今心有餘悸,「睡一個晚上,第二天起來門卻推不開了,只好從窗戶爬出去。」
「那時候,大的沙塵暴每年都要刮上四五十次,且沙漠每年以近30平方公裡的速度向外擴張,許多牧民不得不含淚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故鄉。」從小生活在這裡的人武部原政委王中強,也有著苦澀的童年記憶:「最嚴重的時候,沙丘已逼到旗委、旗政府門口,我們人武部的大樓就是剷平了幾座沙丘才建起來的。」
沙逼人走、沙進人退。無孔不入的風沙,無法擺脫的貧困,讓這片草原逐漸變成不毛之地,陷入絕望的牧民舉家遷徙。
「讓家鄉綠起來,讓百姓富起來,是人武部責無旁貸的責任和使命。」故土難離,看著鄉親們一步一回頭,王中強心裡十分辛酸,下決心要與「沙魔」搏鬥到底。
▲ 背樹苗。
1994年春天,王中強帶著人武部22名幹部職工,走進「死亡之海」,為百姓尋找希望之門。
「別白費勁了!沙漠裡哪能種活樹?以前也有人來種樹,但都沒逃過『一年青,二年黃,三年進灶堂』的厄運。最後都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看到人武部官兵走進沙漠,許多人感到不解。
「開弓沒有回頭箭。不讓『沙魔』低頭,我們決不回頭!」王中強就是不信這個邪,他像大漠裡的駱駝一樣堅韌皮實,帶領官兵頂著風沙不回頭,盯著綠色猛加油。
沙漠裡不通車,他背著七八十斤的樹苗,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最前面,一趟下來3公裡,每天要背個六七趟。一天下來,人都散了架,幾天下來,人都脫了形。
▲ 背水澆樹。
有一次半夜裡下雪,雪花從帳篷頂窗飄落下來,讓睡在下方的政工科長陳永勝變成了「雪人」,可熟睡的他卻渾然不覺。
庫布其啊庫布其,進去丟不了命也得剝層皮。在沙漠裡種樹,風吹、日曬、沙打,是家常便飯。官兵們的臉膛被曬得黝黑,嘴唇乾裂就抹上女人的口紅,滿頭沙子無法梳洗,乾脆剃光了頭。於是,「和尚頭」「紅嘴唇」「包公臉」,便成為大漠裡一道獨特的風景。他們,就是達楞太嘴裡唱的「紅嘴羅漢二十三」。
大漠若起塵,起塵活埋人。一向任性的「沙魔」怎會輕易低頭!有一天,他們正在沙漠中種樹,遠遠地看到黑色的沙塵暴颳了過來,大家趕緊鑽到卡車底下躲避。
大風過後,大半個卡車被風沙埋了起來,擋風玻璃被風沙打成了磨砂玻璃,車牌被磨成了「光板」,剛剛種下的3000多棵楊樹苗和1萬多株沙柳,有的被沙丘掩埋,有的被連根拔起,有的樹皮被剝得精光……
看著眼前慘不忍睹的情景,許多官兵被震驚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欲哭無淚,只能發出無奈的嘆息。
一身迷彩綠,
兩手死肉繭,
為民趟沙海,
播綠斬窮源……
祖祖輩輩為沙所困、因沙致貧的達楞太,用獨特的蒙古長調道出了心底對綠色的渴望,也道出了對這一抹迷彩綠的感激。
在去「萬畝林」的路上,遠遠地就能看到有5棵楊樹像地標一般挺立其中。人武部老職工高立軍介紹說,這5棵樹是在人沙大戰最為膠著的時候種下的。
「那場沙塵暴對大家的打擊實在太大了,讓很多人失去了信心。」高立軍回憶說,為了鼓舞大家的士氣,也為了尋找沙漠中種樹的辦法,人武部領導受瓶中插花的啟發,將5顆楊樹苗插進裝滿水的瓶子裡,種在當時最高的沙丘上。官兵們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照料著這5棵楊樹,因為在官兵心中,它們象徵著生命和希望。
▲ 希望的象徵。
執著總能創造奇蹟,付出總能換來收穫。在官兵精心護理下,5棵楊樹終於在「死亡之海」紮下了根,也讓官兵在庫布其紮下了「根」。
成功與挫折同族,希望與失望同根。在與「沙魔」經過幾個回合的搏鬥後,大家的心逐漸沉靜下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沙漠裡種樹,光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遠遠不夠,也必須講究科學。」
為了摸清沙漠的脾性,他們戴上泳鏡鑽到沙丘下,仔細觀察沙丘流動的走向與樹木成活的關係,發現沙丘迎風處的樹苗大都被連根拔起,背風處的樹苗大都被掩埋,只有半坡的樹苗能倖存下來。
這一發現,令官兵格外驚喜。他們探索著在沙丘迎風面三分之一處種植沙蒿或沙柳,在背風面的前30米處種植沙柳或高幹楊樹,形成片林。
▲ 植樹。
這一招兒果然靈驗:栽種的沙柳成活率達到80%以上,而一個個流動的沙丘被牢牢地拴住,高度也被削減近半。大家自豪地起名為「前擋後拉植樹法」「固身削頂治沙法」。
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官兵們共研究總結出「固身削頂」「攆沙騰地」「容器植樹」「前擋後拉」「穿靴戴帽」等20多種種樹、護樹、治沙方法,使苗木成活率達到85%以上,逐步建成東西長12.5公裡、南北寬3.8公裡,總面積7.4萬餘畝的「萬畝林」。
綠色象徵著生命,綠色寓意著希望。人武部把沙漠變綠洲的消息傳出後,大家紛紛湧入「萬畝林」見證人間奇蹟。站在5棵楊樹下,人們真切地看到,已被降服的沙漠黃龍安然臥於腳下。
▲ 沙漠綠洲。
在1.86萬平方公裡的庫布其沙漠中,「萬畝林」只是一片小小的綠洲,但它宛若沙海中的綠色燈塔,令杭錦旗的幹部、群眾感到振奮,看到了希望:「人武部為我們提供了神奇的『藥方』,我們也一定能把樹種活,治好『地球之癌』!」
在人武部成功實踐的鼓舞下,杭錦旗掀起了全民治沙的熱潮。不到幾年功夫,「百畝林」「千畝林」「政府林」「老兵林」「青年林」「學生林」等,如雨後春筍,染綠了庫布其。
億利集團、東達集團、伊泰集團、鄂爾多斯集團、通九集團、神華集團等80多家企業,紛紛加入進來,為防沙治沙增添了活力。
人武部治沙的成功經驗,還為杭錦旗旗委、旗政府下決心修建第一條穿沙公路提供了決策依據。
「杭錦」,突厥語意為「造車的地方」。然而,多年來讓杭錦旗尷尬的是,這個造車的地方卻沒有路。橫臥這裡的庫布其沙漠把整個旗一分為二,居住在沙漠北側的人們要繞著沙漠開一天車,途經另外兩個市、區才能到達旗裡。
修建穿沙公路,打通南北通道,是全旗人民多年的夢想。但由於對能否治住流沙沒有把握,旗委、旗政府遲遲不敢定下決心。「萬畝林」的成功實踐,打破了庫布其沙漠不可戰勝的魔咒,讓旗委、旗政府終於下定了決心。
在軍民齊心協力下,歷經3個春秋,一條全長115公裡的穿沙公路,猶如一把利劍,直插庫布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地將沙漠攔腰劈斷,成為老百姓的希望之路,更是杭錦旗的發展之路。
▲ 穿沙公路。
鄂爾多斯市軍地各級也都行動起來,徵戰「沙魔」,保衛家鄉。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分別由2002年的0.8%、16.2%,增加到2016年的15.7%、53%。
有數據顯示,庫布其過去每年向黃河輸入泥沙1.6億噸,如今減少了八成。沙塵暴天氣也從每年四五十次減少到一兩次。
在庫布其形成的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治沙模式,也為世界抗擊「地球之癌」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2017年9月6日,以「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為主題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召開,庫布其防治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190多個國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爾多斯宣言》。
聞聽庫布其沙漠治理是從杭錦旗人武部開始的,不少專家稱,這樣的軍人應獲諾貝爾獎。
為人民作出貢獻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杭錦旗人武部先後被全國綠化委、國家人事部、國家林業部聯合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被原四總部授予「全軍綠化模範單位」,多次被原北京軍區、內蒙古自治區和內蒙古軍區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生態建設先進單位」,榮立集體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王中強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榮譽稱號,還榮獲了全國首屆「母親河獎」。
▲ 植樹。
聚起一團燎原火喲,
燒紅了百姓綠色的夢,
點亮滿天啟明星喲,
指引草原兒女奔小康,
人民軍隊為人民喲,
染綠了大漠寬慰了心……
源自蒙古族宮廷歌曲的「古如歌」,舒緩自由、優美細膩,具有莊嚴肅穆、高貴典雅的獨特旋律,是蒙古長調的一個獨特分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牧民們編唱的這曲「古如歌」,充分表達了他們對脫貧致富領路人的感激之情。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預言:農、林、沙、草、海五大產業,將在21世紀掀起第六次產業革命。錢老的預言,如今正在神奇的「萬畝林」中變成現實:曾經吞沒了無數文明記憶的沙漠,生長出一條條金色的產業鏈,承載起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亙古夢想。
治沙不治窮,到頭一場空。人武部黨委認為,只有找到「生態、經濟、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才能激發治沙動力、積累治沙財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於是,他們在治沙之初,就注重探尋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路子。官兵們一邊種樹,一邊研究各類植物的固沙作用和經濟效益,還專門建立沙生植物園和特種種植園,研究沙漠中最適宜種植的固沙植物和經濟作物。
▲ 沙生植物園。
百姓相傳,杭錦旗人武部建設的「萬畝林」中有無數的寶藏,更有致富的秘籍,從「萬畝林」中走過的人,都脫貧致富奔小康了。「特困戶」敖特根巴特進去走了一遭,沒兩年就告別了貧困;青年牧民烏日更達賴進去轉了一圈,硬是讓自己的「沙場」變成了「金礦」;還有不少小企業,也在林中沾了「仙氣」,脫胎換骨不斷壯大……
帶著一絲懸疑,記者走進這片神秘的沙海綠洲,探求其中的奧秘。
「沙柳生命力極其頑強,具有『乾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澇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它的成活率高,適應性強,是固沙綠化的上選植物。」指著一簇形如火炬的植物,人武部政委王東海向記者介紹說:「沙柳條既可當種苗賣,也可作為製作刨花板、中密度板的原材料出售,還可與苜蓿、楊柴等混合做成牲畜的『營養罐裝食品』。沙柳燃燒熱值較高,2噸沙柳至少相當於1噸以上標準煤的燃燒熱值,是生物質發電最為理想的原料。」
「甘草是治沙先鋒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夠增加土壤肥力,固沙效果特別好。一顆甘草能綠化十幾平米沙漠,幾十顆甘草就能將1畝沙漠改造成良田。」走進甘草種植基地,人武部職工杜飛向記者講到,「甘草同時也具有『中藥之王』的美譽,葉子也是牛羊最喜愛吃的草料,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這裡還有沙冬青、蒙古扁桃、四合木、麻刺、半日花等20餘種沙生植物,這些植物有的在庫布其沙漠一度絕種,是官兵們想方設法從外地弄來的,讓它在庫布其重新安家,造福群眾……」看到記者十分好奇,王東海政委自豪地說,這裡有喬、灌、草、花等各種植物190餘種。
在「特種養殖園」,人武部職工高立軍介紹說,人武部官兵不斷探索適合沙漠養殖的動物、家禽,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的路子。過去這裡曾經養殖德國西門特爾肉牛、小尾寒羊、珍珠雞、鴕鳥等經濟動物30餘種1500多隻。
▲ 養殖業。
「近些年,我們在沙漠中探索種樹、種藥、種草,養牛、養雞、養魚,開發生態旅遊業,引進生物製藥企業,為老百姓趟出一條綠色發展的路子。」王東海介紹說,我們總結摸索出一條「沙漠變林地、林地變良田、良田產飼草、飼草搞養殖、養殖變資金、資金再投入」的適合沙漠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鏈路,讓昔日避之不及的沙漠,成為百姓發家致富的聚寶盆。
人武部「治沙+致富」的思路猶如紅色的火種,不斷向四周傳播,引領著農牧民紛紛投身綠色產業,帶動企業不斷創新林沙經濟模式,一批更為先進的治沙技術、沙產業模式被創造出來。鄂爾多斯市也走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路子。
近年來,已成為防沙治沙龍頭企業的億利集團,建立起全球第一所企業創辦沙漠研究院,建成了中國西北最大的種子資源庫,採用「微創植樹法」等技術,研發了127項生態種植與產業技術,培育了1000多個耐寒、耐旱、耐鹽鹼的生態種子,創造了極高的經濟效益。
▲ 大棚種植。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以沙生灌木廢棄物為原料進行生物質發電,已做到零排放。發電產生的灰渣部分用於從中提取養殖螺旋藻鉀、鈉等有效元素外,其餘的全部被當地農牧民作為肥料回到林地。
東達集團投資實施林紙一體化沙柳造紙產業化項目,建成全國首家沙柳刨花板廠,並形成獺兔、貂、貉子、狐狸、狼養殖產業鏈……
「生態搭臺、經濟唱戲。」杭錦旗人民政府王羽強旗長感慨地說,「要想讓老百姓積極投身於治沙造林的大潮,就得少講道理、多作示範,讓他們看到『好處』,嘗到『甜頭』,得到『實惠』。杭錦旗人武部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到了這一點,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車有路,弓搭箭,
經濟社會大發展;
大漠綠,百姓富,
美好日子在後頭……
悠揚的長調代表著百姓的心聲,更體現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正如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所說:「在庫布其,沙漠不是一個問題,而是被當作一個機遇,當地將人民脫貧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我們需要這樣的案例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經驗。」
人武部在「萬畝林」中趟出的「生態+」治沙致富新路子,為周圍農牧民和企業提供了一個發展沙漠經濟的新模式。
▲ 為沙漠披上綠裝。
被迫舉家遷徙的布日瓦帶著妻子、孩子,趕著牛羊回來了。他找到人武部,請求學習治沙養殖技術,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他的牧場又綠了起來。在吸取過度放牧教訓的基礎上,布日瓦加大了圈養的數量,並在林間散養家禽,發展綠色產業,日子越過越紅火。幸福的布日瓦逢人便欣喜地說:「是人武部讓我的千畝沙窩窩變成了『金窩窩』!」
像布日瓦這樣,在人武部幫扶下開展生態治理、過上小康生活的農牧民還有很多。家住杭錦旗塔然高勒的於二明,主動聯繫人武部,與人武部一起治沙種樹,擔任護林員,還在「萬畝林」中散養家禽,有了多重收益。近兩年,他不僅蓋起了磚瓦房,還開上了小汽車。樸實的老於逢人便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人武部的真心幫助,讓我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
從小餓著肚子長大的達愣太,也在人武部的幫助下,把自己沙化了的草原變成了綠洲,過上了幸福生活。在深刻體驗貧窮與富裕的反轉中,這個生在草原長在草原的蒙古漢子深深地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人武部的治沙致富之路,受益的不僅僅是「萬畝林」周邊的農牧民。
「種下甜根根,拔掉窮根根。」在獨貴鎮敖愣烏素嘎查,有一位甘草種植能人,他就是老民兵額爾德木圖。刨了一輩子野生甘草的額爾德木圖,在參與「萬畝林」生態基地建設中,看到人工種植的甘草,思路一下子打開,帶頭種起了甘草,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隨後,他又帶領村民集體種植甘草,帶動8戶貧困戶13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脫了貧。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隨著沙漠生態的修復,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勃勃生機。億利生態光伏發電綜合治理示範項目區,目前已建成併網發電310兆瓦,治沙面積2萬畝,實現年銷售收入近4.5億元。電站站長田俊廷告訴記者,光伏發電不僅能充分利用沙漠豐富的日照資源,而且能遮光擋風,減少蒸發,種植的甘草也能不斷增加沙地肥力,光伏板間還養殖著牛、羊、鵝等,可以取得多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 補種補栽。
目前,全鄂爾多斯市逐步打造了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的產業體系,培育了包括高原杏仁露、水域山在內的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年生產人造板2.6萬立方米,生物質發電3.1億度,杏仁露、海紅酒、沙棘汁等飲品3.5萬噸,累計提供就業機會100多萬人次,直接帶動10萬多人脫貧致富。
2012年以來,杭錦旗有3萬多人口脫貧,全旗農牧民人均收入從1998年不到3000元,增長到2017年的1.6萬元。2011年,杭錦旗摘掉了「國貧旗」帽子。2018年,杭錦旗退出了「自治區級貧困旗」名單,經濟增速位於鄂爾多斯市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619元,全旗貧困人口銳減至43人。
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201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巴黎氣候大會上認定,「庫布其沙漠生態財富創造模式」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治理道路;2017年,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授予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2018年4月,中國首次擔任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主席國。
「庫布其治沙的成功在於,不僅讓沙漠綠起來,還讓當地居民富起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莫妮卡·巴布說,「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是一種新型生態商業模式,通過政府與企業合作,運用市場化機制,實現土地退化修復的可持續發展。這可供非洲、中東、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借鑑,我們已經組織了許多國家的代表去中國學習。」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在對庫布其沙漠治理考察後說:「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實踐,將為世界上其他面臨荒漠化問題的國家和地區提供經驗。」
作者 | 楊建榮 賀志國 解放軍報記者安普忠
圖片 | 王繼東
來源 | 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歐 燦 鄒 菲
責 編:杜海豐 趙曉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