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何中虎: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2021-01-11 科學網
十九大代表風採錄 中國農業科學院何中虎: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入黨3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今年有了新的身份——黨的十九大代表。

對於當選,他感到「很意外」,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他表示,「這既是一份至高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自1993年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何中虎的工作圍繞就中國三大口糧之一的小麥展開。作為農科院「小麥親本創製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的首席科學家和國家小麥改良中心的主任,他每年有幾個月工作在田間地頭,最敏感小麥的品質,最高興新品種在農民中推廣,最關心「如何把新技術儘快用在農業上」。

與小麥品質研究結緣

在何中虎的辦公室裡,「幫助世界與飢餓作戰」的世界綠色革命之父諾曼·布勞格(Norman Borlaug)的一張照片擺在書柜上,頗引人注目。

布勞格是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的創始人,1990年至1992年間,何中虎在CIMMYT從事博士後研究,他的導師桑賈亞·拉賈拉姆(Sanjaya Rajaram)就是布勞格的學術接班人,2014年拉賈拉姆因對保障世界糧食供應的貢獻獲得世界糧食獎。

和他的導師一樣,消除飢餓,也是何中虎選擇學農的原因。孩童時期的他常常吃不飽,印象最深刻的是十歲那年,家鄉大旱,加上肆虐的蟲害,導致糧食大減產,一人一年只分得60斤小麥和180斤玉米。

也是CIMMYT的經歷,為他以後二十多年的研究開啟了新大門。

「小麥品質研究在CIMMYT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何中虎清楚地記得,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能把本國小麥品質特點說得一清二楚,當被問及「中國的小麥品質如何」時,自己卻回答不上來。

「歐美國家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開始了相關研究,相比之下,中國小麥品質研究直到1985年前後才開始起步。」加之當時國外面包、餅乾甚至麵條的口感的確更好,這讓他強烈地意識到,中國人應該對中國小麥品質有更深入的了解。

1993年,何中虎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開始潛心於小麥品種品質研究。

培育推廣優質小麥品種

在何中虎的實驗室裡,不僅有精密的實驗儀器和設備,還有磨麵機、壓面機、烤箱、爐、鍋等「接地氣」的工具。這些都是研究不可缺少的——來到農科院之後,在莊巧生院士等的支持下,何中虎迅速組建團隊,以中國傳統主食麵條的品質為切入點展開研究。為此,何中虎已經不記得在實驗室裡吃了多少份麵條。

經過多年努力,何中虎帶領團隊首先建立了以麵條為代表的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以小麥品質研究為基礎,24年來,他還帶領團隊引進國外小麥品種資源1.2萬份,建立了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種新技術,主持或參加育成了18個新品種。

近五年,何中虎帶領團隊更進一步,在分子標記育種實用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大大加速了新品種培育的速度;同時,優質麵條小麥品種在生產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以前新技術研究是我們的優勢,但實事求是地說,對產業的貢獻沒有那麼大,」他說,「現在,中麥175和中麥895這兩個節水節肥的麵條品種的推廣面積不斷擴大,對生產的貢獻在逐步增加」。2017年,這兩個品種的合計推廣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

除優質麵條小麥品種之外,何中虎團隊還用分子標記技術培育了麵包小麥品種中麥29和中麥578,預計將於今年和明年審定,從區域試驗和示範來看,這兩個品種的表現十分突出,有望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

何中虎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中國小麥品質研究有過兩輪熱潮,一次是2000年前後,一次即是當下。不過,之前研究重點在「如何讓小麥更好吃」,主要關注加工品質,現在則面臨新需求:不僅要好吃,更要營養健康,這也對下一步研究提出了新挑戰。

絕知此事要躬行

一年中有三個月,何中虎不是在田裡「看」麥子,就是在做推廣。「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到田間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多環節,」他說,「此外,好技術還要儘快產業化,若不推廣,對農民來說,相當於沒有。」

一些科研「靈感」也從此得來。中麥175的推廣就是一個例子,該品種最初作為水澆地品種選育和推廣,然而,在山西晉城的一次示範現場,何中虎發現,該品種在山上表現不錯,但在山下旱地表現更為突出。「我當時得到了啟示,想能不能送到旱肥地示範推廣。」結果,中麥175在這些地區的試驗和推廣效果的確非常好。

「品種的有些特性在育成時還不一定了解,要在推廣過程中慢慢才能摸透。」他說,「從生產中得來的知識,永遠都是你的。」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的賀信中提出了「三個面向」和「兩個一流」的要求和目標,在何中虎看來,「三個面向」落實在他的具體工作,就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前沿技術用到新品種選育和推廣中,並在主產區發揮作用。」

在得知自己成為一名黨代表之後,何中虎在繁忙工作之餘,主動加強了對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學習。「作為基層一線的農業科研人員,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積極做出表率,另一方面,還應該付諸實際,更加努力地將科研工作做好。」 他說。

相關焦點

  • 寫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之際—新聞—科學網
    由當初的17個科研機構,發展到現在的34個研究所,構成中國當代農業科技戰線上最強陣容。 60年初心不改。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三農」建設主戰場、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用心血和汗水換來五穀豐登。 以29位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科學家,成為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培育的1萬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施鬱(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科學界的主要代表之一,對於中國科學界以及與社會各界的溝通交流有著巨大的作用。科學網可以說是《中國科學報》的延伸,而且在網絡時代閱讀量很大。科學網對於科普文章起到了類似於預印本文庫對於科研論文的作用。非常感謝科學網提供這樣的交流平臺,也非常感謝科學網編輯部的支持!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
    所謂的「兩段式」培養,就是研究生一年級集中教學進行課程學習,二年級後跟隨導師在各研究所的科研實踐中進行課題研究和完成學位論文。而科教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了各研究所在學術前沿的科研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中國農業科學院現有的教育和科研資源。不是為了論文而論文,而是真正使論文成為科研成果的體現。
  • ...全國勞動模範、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張國宏
    【勞動者風採】論文寫在大地上 成果送進百姓家——記全國勞動模範、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張國宏張國宏,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
  • 四項農業行業標準將於4月1日起實施—新聞—科學網
    近日,根據農業農村部第251號公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中國農學會、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
  • 激勵農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仍有2.3億戶,佔經營耕地農戶總數的比例達到85.2%。如何使用各種有效方式讓大量分散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是新時代賦予鄉村振興工作的實踐要求。有機銜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要求突出、指向明確。從技術要素視角審視,農業技術推廣主體為小農戶提供生產經營活動的技術支撐是有機銜接的重要方面。
  • 富硒豬肉或將問世—新聞—科學網
    富硒食品日漸走紅,現在,消費者將有可能買到富硒豬肉了這有賴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優質功能畜產品創新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 該團隊首次開發了豬肉中硒形態分析新方法,建立了豬肉富硒技術,發現優質硒源「硒代蛋氨酸」在豬肉中富集效率較高,對於改善我國居民膳食硒營養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食品化學》。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機體免疫低下、死亡風險增加、肌肉功能障礙等問題。
  • 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在新疆昌吉成立—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在新疆昌吉成立 瞄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這其中,農業科技的貢獻居功至偉。 這一年,雖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農業科學家並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們用卓越的研究和執著的精神為農業、農村、農民帶去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此,本報梳理和盤點這一年中國農業科學家發表的部分重要論文成果,以饗讀者。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模式植物擬南芥、xiaomi和穀子遺傳轉化流程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 中國農大教授,在國外做研究多年,回國後80多次深入新疆,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
    而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便是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李孟華教授。李孟華,湖北黃岡人,博士。從2010年3月開始,任芬蘭農業食品科學研究院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 (PI),2010年6月被授予赫爾辛基大學兼職教授(Docent ),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34;(A類),並於2011年8月- 2019年10月期間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入選芬蘭科學院研究員。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腫瘤免疫治療後為何會復發?研究發現,腫瘤部位細胞因子IL-2是誘導殺腫瘤的CD8+ T細胞進入耗竭的驅動因子,從而喪失殺腫瘤細胞的能力。相關研究於1月12日0時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 T細胞出現耗竭 所謂的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主動或被動方式使機體產生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發揮其抑制和殺傷腫瘤功能的治療方法,具有特異高效,並使機體免於傷害性治療等優點。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2021年招收推免生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2021年招收推免生公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是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產業技術轉化、國際合作與交流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 河北大學3學者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新聞—科學網
    榜單」,共收錄來自242家高校、科研單位或企業2163名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學者。記者5月9日從河北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河北大學校長康樂教授入選「農業和生物科學」類榜單,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萬師強教授入選「環境科學」類榜單,該校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劉彥奎教授入選「計算機科學」類榜單。 據悉,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的研究數據來自愛思唯爾旗下的 Scopus資料庫。
  •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TheCropJournal》《作物學報...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TheCropJournal》《作物學報》招聘1人公告 2020-02-03 17:48:39|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一、 The Crop Journal 簡介、招聘條件和崗位職責The Crop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衛星熱紅外傳感器接收的來自地表和大氣的輻射項    中國農科院供圖 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示意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資劃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
  • 國家授時中心參與繪製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新聞—科學網
    Mark Reid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鄭興武選寫的題為《銀河繫結構新觀點》的封面導讀文章。他們用甚長基線幹涉儀(VLBI),對位於銀河系旋臂上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開展了精確的距離和自行測量,描繪出全新的迄今為止旋臂位置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並精確確定了銀河系的參數。該圖清晰地展示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其中太陽系則位於獨立於四條主旋臂的本地臂,徹底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一天文學中長期爭論而未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