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又出新成果,西部(重慶)科學城科技創新項目迎來重大進展。1月15日,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在重慶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正式揭牌開建。
著力打造規模化創製設施和生物育種科學中心
據了解,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已選址金鳳大健康產業園,未來核心設施佔地面積預計100畝,異地種質、個體和群體保存、評價、篩選用地面積預計1800畝。
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核多園」建設規劃模式,整體建設方案和分物種創製實施方案已經通過專家論證。首期擬入駐建設示範及先行物種為家蠶、羅非魚、黃連、楊樹、茶樹等;後期將重點聚焦長江上遊重要特色珍稀瀕危物種開展種質創製與利用研究。
該項目成為校地合作共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又一創新成果。
據介紹,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著力依託西南大學農業科技和資源優勢,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相關機構和高校研究團隊在現代農業、組學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的學科優勢,瞄準生物種質創新與利用的國際前沿與競爭焦點,面向長江上遊地區的特色生物資源,針對長江上遊地區生物資源遺傳多樣性高,但生態環境脆弱、保護力度不夠、開發利用程度低等現狀,突破傳統生物種質資源庫「重保存、輕利用、不創製」的局限,建設可持續利用的長江上遊種質資源庫,建設多組學與人工智慧生物大數據中心。
著力實現生態保護、頂尖人才培育和產業轉化功能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為什麼要建這樣一個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
據介紹,傳統的種質利用與育種,是「源於自然」。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今天已經到了創製的時代。種質創製是「高於自然」,主要通過先進的遺傳學手段,大規模創製生物新型素材,利用先進生物育種技術,培育革命性新品種,支撐產業迭代升級。
眾所周知,長江上遊是我國重要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起源和集聚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性區域。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旨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聚焦長江上遊重要特色珍稀瀕危物種開展種質創製與利用研究,研發種質創製關鍵核心技術,搶佔規模化種質資源創製制高點,實現種質創製智能化、規模化,開展生物育種並實現產業化,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生物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未來,該大科學中心將主要著力實現三個功能:一是針對長江上遊地區肩負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重大任務,收集、整理、保護長江上遊重要物種資源,構築國家西部資源安全屏障。二是建立長江上遊物種資源庫、資源規模化創製設施和生物育種科學中心,在國內國際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性成果,培育一批國家級人才和大團隊。三是高標準建設動物、植物、微生物工廠,實現性狀規模化鑑定,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批量培育顛覆性品種,支撐長江上遊地區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最終形成基於種質創製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新聞多一點
重點任務有這些
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重點建設任務將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收集整理保護特色、珍稀和瀕危物種資源,建成活體異地保存信息庫。二是開展規模化種質創製核心技術的研發與集成創新,建設涵蓋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代謝組、表觀遺傳組、表型組等的高標準多組學研究平臺和大數據中心,系統建設自動化快速螢光鑑定與分選平臺、高通量表型組學數據採集與分析處理平臺、動植物規模化創製工廠等關鍵設施。三是圍繞重點物種資源及長江上遊特色資源開展種質資源規模化創製與應用,促進傳統種質資源產業轉型和升級。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郭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