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明確支持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西部科學城如何布局?有哪些平臺?如何推動成渝合作?半年來,西部科學城備受關注。6月3日下午,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徵求意見稿)》向大會徵求意見,西部科學城的成都板塊亮相。
目標
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學城
《徵求意見稿》提出,成都將構建「一核四區」功能布局,通過5項重點任務、14項推進策略,分三步推進西部科學城建設——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學城;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城;
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學城。
以2025年為節點,成都將在5年裡力爭成功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天府實驗室,新增2個以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2個以上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以上國家級創新中心,100個以上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和國家級企業創新平臺。
布局
「一核四區」 總規劃面積361.6平方公裡
《徵求意見稿》中明確,科學城總規劃面積361.6平方公裡,由「一核四區」構成,形成「核心驅動、協同承載、全域聯動」的發展格局。
「一核」即成都科學城,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
「四區」即新經濟活力區、天府國際生物城、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協同構建創新功能突出、創新服務完善、主導產業領先的「二次創新」承載地。
成都科學城
規劃面積99.4平方公裡,定位為西部地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院所和大學創新平臺匯集區,圍繞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等領域,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天府實驗室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新經濟活力區
規劃面積88.9平方公裡,定位為新經濟企業和創新型團隊匯集區,重點圍繞5G通信與人工智慧、網絡視聽與數字文創、大數據與網絡安全、區塊鏈等新經濟新產業,建成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經濟策源地。
天府國際生物城
規劃面積69.8平方公裡,定位為全球醫藥健康創新創業要素匯集區,重點圍繞生物技術藥物、高性能醫療器械、精準醫療、智慧健康等領域,建設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範基地等平臺,打造世界級生物產業創新與智造之都。
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
規劃面積60.4平方公裡,定位為國際創新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匯集區,重點圍繞智能製造、航空航天、6G、網絡信息等領域,建設國際合作教育園區,打造國際一流應用性科學中心、中國西部智造示範區和成渝國際科教城。
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
規劃面積43.1平方公裡,定位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要素匯集區,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網絡通信等領域,集聚華為成都研究院、京東方創新中心、IC設計產業總部基地、「芯火」雙創基地等重大創新平臺,打造國際知名的中國新矽谷。
未來
14條措施助力打造創新策源地、科研主陣地
成都謀劃資源匯聚、生態營造、動力承載、區域協同和改革創新5項重點任務,共包含14項推進策略。
聚焦科技資源和創新人才
實施兩項策略
↓↓↓
策略一:聚集國際一流科技資源
積極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成都科學城規劃大科學裝置集聚區,對標國家實驗室標準加快籌建天府實驗室。目前,成都初步梳理了成都超算中心、中國科學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四川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西部光源等近百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項目,預計總投資超過1600億元;成都超算中心將於今年8月底完成一期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第一個超算中心。
策略二:聚集培育國際一流創新人才(團隊)
成都歡迎全球頂尖科研人才、戰略科學家使用大裝置、共建大平臺、參與大工程,將設立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優秀青年科學家開展基礎研究。成都正在建設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正在規劃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國際大學園區,誠邀天下學子前來求學、深造、創業發展。
堅持以「人城產」理念重構城市發展方式
聚焦創新生態、產業生態和人居生態
實施三項策略
↓↓↓
策略三:構建先進要素富集的創新生態圈
成都將在天府海創園、IC設計產業總部基地、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等核心區域,先期建設高品質科創空間示範點,以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引鳳入巢」;打造面向全球的科研數據開放與共享平臺,共建「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籌建天府「科創板」,促進數據、技術、金融等關鍵要素有序流動、開放共享、可得可及;持續開放城市級、產業級、企業級科技應用場景,搭建面向全球的新經濟新技術展示體驗大平臺。
策略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面向未來,成都布局「人工智慧+」、區塊鏈、6G等新經濟新產業;瞄準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高端通用晶片、功率半導體、新型抗體、通用飛機等高端領域;聚焦科學城創新發展需求,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策略五:構建公園城市國際化生活社區
成都正在加快建設高品質國際化社區,完善外籍人才停居留服務和頂尖人才服務專員制度,千方百計提高國際人才生活舒適度和工作便利度。
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
將以工業網際網路、城市物聯網
「雙網融合」為動力承載
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全景賦能
實施兩項策略
↓↓↓
策略六:建設支撐數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
構建工業網際網路、城市物聯網、數據處理運算基礎設施,部署科學城主體框架和若干仿真系統。成都正在加快推動中國電信西部大數據中心、雲錦天府IDC數據中心等重大項目落地,建成後機架總規模合計超過10萬個,形成全國一流的存算一體服務能力。
策略七:以數字共生城市賦能城市全景創新發展
成都將大力支持企業「上雲」,打造成都5G智慧城等5G、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全面提升「城市大腦」統籌能力,打造智慧企業、智慧園區、智慧城市。
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是大勢所趨
成都將以更加開放的視野
引領創新發展格局
聚焦成渝合作、國內協同、全球開放
實施三項策略
↓↓↓
策略八:深化成渝科技創新合作
成都將攜手重慶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爭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布局更多分支機構,爭取量子通信國家樞紐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成都將聯合組建創新聯盟開展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人才、科研資金等創新要素流動機制促進兩地要素雙向流動。
策略九:加強與國內先進地區協同創新
成都將深化創新合作平臺建設,推動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知名高校院所、創新團隊開展多層次對接合作,高質量舉辦西博會、創交會等活動;將建立跨區域長效合作機制,推動與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學城加強創新協同、成果對接、平臺共建、資源共享。
策略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成都鼓勵在蓉高校院所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快搭建國際科技創新平臺;鼓勵在蓉高校院所、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提高整合、集聚、使用國際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
成都將在科學城率先開展
重大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
聚焦科技改革創新
實施四項策略
↓↓↓
策略十一:推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先行先試、健全創新要素優化配置機制、賦予科研事業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
成都將在賦權形式、健全決策機制、規範操作流程、完善成果評價機制、健全收益分配和激勵機制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試點以智慧財產權等技術類無形資產作價投資的國有資產差別化管理制度;發展專業技術經紀人隊伍,在科學城率先開展技術經紀人職稱評定改革。
策略十二:健全創新要素優化配置機制
成都將在科學城試行差別化政策指導,在空間規劃、基礎研究投入、技術改造、財稅、電價、環保、金融服務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策略十三:賦予科研事業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
為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動力,成都將進一步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擴大選人用人、編制使用、職稱評審、科研立項等方面的自主權;建立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科研項目經費「包幹制+負面清單制」;提升科研人員(包括「雙肩挑」科研人員)出入境便利;深化和推進高層次或緊缺人才年薪制、協議工資和項目工資制。
策略十四:深化科研評價機制改革
成都將在科學城內率先探索建立創新項目非常規評審機制和支持機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為標準的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建立與評價結果掛鈎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
蓉城政事記者 鍾茜妮
原標題:《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亮相!「一核四區」,361.6平方公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