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2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中國共產黨重慶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四五」時期是全市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深入貫徹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緊密結合我市實際,中共重慶市委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建議。
其中以下部分提及西部(重慶)科學城及高新區部分↓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8.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發揮好創新引領功能,緊扣「五個科學」「五個科技」,聚焦科學主題「鑄魂」,面向未來發展「築城」,聯動全域創新「賦能」,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遊的現代化新城。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等落地,吸引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入駐,推動中國科學院等在重慶布局科研平臺。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植入更多科技、人文、綠色元素。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強化各類科技園區支撐作用,推動全域協同創新發展。
9.加快培育創新力量。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產業創新高地。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好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科技企業成長工程,推動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集聚發展。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揮各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引領作用,引導推動產學研協同攻關,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深入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
10.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環境。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辦好重慶英才大會和「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體系,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強科教結合,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壯大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實施產業人才攻堅專項行動,提高人才隊伍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度、匹配度。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健全完善激勵各類人才在渝創新創業支持舉措。支持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重慶經開區等集聚國內外優秀創新人才。促進「一區兩群」人才協同發展。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立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長期穩定支持機制。
六、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22.協同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穩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製造基地、世界級裝備製造產業集群、特色消費品產業集群、西部大健康產業基地。整合優化重大產業平臺,發揮兩江新區旗艦作用,加快重慶經開區及其他國家級、市級開發區建設,高水平打造川渝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大力承接產業轉移。發展數字經濟,合力打造數字產業新高地。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商貿物流發展水平,共建國際貨運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合力打造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七、持續釋放「一區兩群」空間布局優化效應,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26.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堅持做大做強「一區」、做優做特「兩群」,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平。著力提升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梯次推動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功能互補和同城化發展,加快打造產業升級引領區、科技創新策源地、改革開放試驗田、高品質生活宜居區,更好地發揮在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極核作用。推動中心城區瘦身健體,強化科技創新、現代服務、先進位造、國際交往等高端功能,做靚長嘉匯、廣陽島、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等城市功能新名片,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引領帶動中部歷史母城、東部生態之城、西部科學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發展。提升主城新區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好「三峽牌」,建好「城鎮群」,推動適宜發展區域土地集約使用、產業集聚發展、人口集中承載,加快「萬開雲」板塊同城化,強化在三峽庫區生態保護、「江城」特色城鎮化發展、生態產業體系建設上的示範作用。推進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文旅融合發展,立足生態資源和民族特色,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標杆,豐富拓展生態康養新業態,建設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發揮「一區」對「兩群」輻射帶動功能,用好「一區兩群」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
九、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36.提升開放平臺能級。發揮開放平臺體系在全市開放高地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推動各類開放平臺提檔升級、協同發力。推動兩江新區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先布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試點示範項目,增強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創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努力成為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高標準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推動建設中新金融科技、航空產業、跨境交易、多式聯運等領域合作示範區。深化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加快制度型開放步伐,推動建設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支持重慶高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重慶經開區及各類開發區拓展開放功能,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擴大開放。持續推進口岸高地建設,優化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布局。高水平辦好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新金融峰會、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等重要展會。
原標題:《科學城獲重點關注!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