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核醫學分子影像水平達國際先進

2020-12-04 華夏經緯網

    10月9日,安徽省首臺PET/MR(正電子發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統)獲批落戶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這也標誌著安徽省核醫學分子影像領域的整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名單,安醫大一附院成為省內唯一一家獲得PET/MR配置許可的大型綜合性醫院。據悉,PET/MR是由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儀(PET)和磁共振成像(MR)融合而成的最新高端分子影像設備。

    與傳統檢查手段相比,PET-MR的顯著優勢在於大幅度降低了對人體的電離輻射。由於磁共振成像(MR)對人體無X線輻射傷害,PET / MR產生的電離輻射比PET/CT減少了70%。因此,這一技術對輻射敏感的科室,如兒科等,更為適用。此外,用PET-MR一次檢查可將人體組織的精細形態結構、細胞代謝和功能、疾病的分子表型等信息融為一體,為受檢者提供全面、精準的診斷報告。

    記者了解到,PET/MR在腫瘤、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診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別是能夠使腦腫瘤、上腹部腫瘤、盆腔腫瘤、兒科腫瘤、心臟功能評估、骨和軟組織等疾病的早期診斷、療效評價和預後判斷更加精準,並實現對早老性痴呆、癲癇、帕金森氏病和功能性腦病等本身沒有明顯結構改變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提前診斷。

    據悉,近年來安醫大一附院積極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引進了安徽省首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首架空中120直升機、骨科手術機器人等先進設備,確保安徽人民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醫療服務。(汪會 孫林 合肥晚報ZAKER合肥記者 唐萌) 

 


來源:合肥晚報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全景連續3年入選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盛會
    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盛會——SNMMI 美國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年會(SNMMI)是世界核醫學和分子影像領域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教育
  • 「分子影像,推動精準診療」——第四屆東方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術...
    「分子影像,推動精準診療」——第四屆東方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術大會在我院隆重召開 2020-11-05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分子影像與核醫學中的人工智慧應用價值幾何?
    選譯自 JNM 熱點文章分子影像與核醫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放射性核素顯像
  • 超高靈敏度PET現身國際論壇 分子影像將進入亞秒級時代
    魯網10月16日訊 10月12日-13日,由郯城國際分子影像中心主辦、山東麥德盈華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2019年超高靈敏度PET和神經影像國際論壇」在山東臨沂舉行,來自美國、日本、芬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00餘位業內專家及客戶參加了會議,其中有20餘位專家在會上做了主題報告。
  • 第三屆珠海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舉行
    央廣網珠海10月29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姜鑫)日前,第三屆珠海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召開,改研討會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省生物醫學影像重點實驗室、《自然-生物醫學工程》共同舉辦。會議主題為「轉化影像學」(Translational Imaging),展現國際診療影像技術領域的最前沿科研成果。
  •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首屆國際分子影像臨床應用學術論壇圓滿舉辦
    12月6日-7日, 以「見微知著 核聚共贏」為主題的第一屆國際分子影像臨床應用學術論壇在湖北武漢圓滿舉辦
  • 科學網—分子影像:精準醫療「加速器」
    陳琳攝 ■本報記者 李晨 通訊員 王菁 「分子影像學已發展成為精準醫療的重要手段。」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五屆杭州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上,大會主席、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田梅教授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他們堅持十五年舉辦這一研討會的主要原因,即希望建立一個推動分子影像手段實現精準醫療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
  • 核醫學影像檢測PD-1/PD-L1表達的研究進展
    前期研究表明,核醫學分子影像學技術可以從整體上直觀且無創性地監測相關免疫檢查點的表達,即檢測和量化患者的PD-1/PD-L1表達水平以提供更精確、實時、全面的信息,進而來篩選適合PD-1/PD-L1免疫治療的患者及對療效進行預估。本文將對PD-1/PD-L1免疫阻斷療法做簡單介紹,並重點對已報導的具有轉化和指導價值的相關核醫學分子影像學基礎研究進行總結歸納。
  • 2019國際醫學影像物理和工程大會暨第九屆中國醫學影像物理學術...
    2019國際醫學影像物理和工程大會暨第九屆中國醫學影像物理學術年會舉辦 2019-11-28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ICMIPE 2019 & 9th NAMMIP)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行。
  • 田梅當選世界分子影像學會主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12月28日,浙江省科協發布消息說,據正式公布的世界分子影像學會(The World Molecular Imaging Society, WMIS)主席名單,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田梅當選世界分子影像學會主席。
  • 浙大研製出可個性化定製的PET分子影像探針
    該成果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基金委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項支持,由浙大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所張宏教授團隊歷時12年研發完成,形成9項專利。據介紹,PET是國際上先進的分子影像學檢查技術,能夠反映活體狀態下細胞或分子水平的變化,通過特定標記的藥物,可動態顯示機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及細胞代謝的生化改變、基因表達、受體功能等生命關鍵信息,揭示疾病生物學過程,實現腫瘤、心血管及神經精神等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治。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
    相比於傳統PD-L1免疫組化的檢測方法,分子影像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能夠無創、實時、動態地對腫瘤部位的PD-L1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帶來新機遇。這項研究工作提出了免疫治療時間窗的概念,即在多種腫瘤模型的研究中發現,通過幹預手段使腫瘤PD-L1表達上調,再通過核醫學分子影像手段確定PD-L1表達上調的時間窗口,在時間窗內進行PD-L1靶向阻斷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抗PD-L1治療的有效性。研究工作證實,無論是在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動物模型還是在不敏感的動物模型,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都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相比於傳統PD-L1免疫組化的檢測方法,分子影像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能夠無創、實時、動態地對腫瘤部位的PD-L1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帶來新機遇。研究人員揭示了動態上調的PD-L1表達與改善的PD-L1阻斷治療效果之間的相關性,並且驗證了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抗PD-L1治療引起腫瘤微環境中效應T細胞浸潤明顯增加。
  •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分子探針與分子影像技術培訓班》成功舉辦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分子探針與分子影像技術培訓班》成功舉辦上海健康醫學院主辦的國家繼續教育I類學分項目《分子探針與分子影像技術培訓班》於10月24日成功開班。作為第四屆東方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術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培訓班是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與上海市分子影像學重點實驗室攜手打造的精品項目,旨在為國內臨床一線的核醫學工作者、分子探針研究者以及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領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相互學習、交流和探討的平臺,以助推新型分子探針及其技術的轉化應用,促進我國臨床核醫學的發展。
  • 我國建成大型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 達國際先進水平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建成大型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該系統是亞太地區第一臺磁體強度為9.4T、磁體口徑為400mm的大型哺乳動物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各項技術指標都達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系統的一系列相關設備,包括譜儀、梯度水冷機組、射頻功放、梯度功放、作業系統軟體等全部到位。
  • 核醫學:精準醫學時代的最大籌碼
    魯東醫院核醫學科山東省立醫院(集團)魯東醫院核醫學科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按照高標準、人性化、科學化的理念設計。配備國際先進醫療設備,如:美國GE公司Discovery 710 PET/CT、Discovery NM/CT 670 Pro SPECT/CT及Qilin Cyclotron System回旋加速器。
  • 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落戶上海 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落戶上海 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2020-01-14 13:49: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湃 責任編輯:劉湃
  • 【精準醫學】分子影像分會開始籌建,引領分子影像學發展
    至此,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已完成了精準醫學領域最核心的分子診斷、分子病理、分子影像這三大平臺的構建,凝聚起更多的跨領域、多學科資源,將為促進精準醫學研究、應用起到更為強大的、全方位的支撐作用。分子影像分會要做什麼?
  • 完善精準醫學核心平臺,開啟分子影像嶄新篇章
    2020年11月28日,由放射影像學、核醫學、超聲醫學、信息化等專業的臨床專家及研究人員多學科醫療團隊組成並融合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大數據、健康產業多個領域的合作交流平臺——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分子影像分會在廣州正式成立,繼學分分子診斷相關的精準檢測分會成立以來,又一精準醫學領域的核心——
  • 山東省立醫院BCR-ABL1融合基因檢測達國際先進水平
    基因擴增實驗室是2002年全國首批通過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驗收的實驗室之一,是我省內乃至全國少有的標準化分子診斷實驗室之一。BCR-ABL1融合基因是Ph(+)白血病的分子標誌,能夠準確反映腫瘤負荷。國內外CML指南中均將治療早期(3個月及6個月)患者的BCR-ABL1的檢測結果作為CML重要的療效評估指標。但是由於內參基因的選擇、試劑及儀器等影響因素的存在,不同實驗室檢測同一樣本BCR-ABL1融合基因的檢測結果也不盡相同,因此不能直接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