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都去哪兒了?新輔助治療後直腸癌竟然完全緩解

2020-12-05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41歲的張先生是超低位直腸癌患者,在做了幾次放化療,保肛術後病理提示,腫瘤竟然不見了!日前,39健康網從位於員村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獲悉此消息。

  41歲的張先生是超低位直腸癌患者,在做了幾次放化療,保肛術後病理提示,腫瘤竟然不見了!日前,39健康網從位於員村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獲悉此消息。

  新輔助放化療後,直腸癌病理學完全緩解

  41歲的張先生因為「解粘液血便長達半年」,在當地醫院行腸鏡檢查發現了直腸腫物,距離肛門只有2cm,病理檢查也提示有腫瘤細胞,慕名找到中山六院結直腸肛門外科蘭平教授就診,後被確診為「直腸中分化腺癌」。經過詳細完善的病情評估,臨床分期確定為T3N0M0。經中山六院「直腸癌多學科聯合門診」討論,根據國內外權威指南以及治療規範,建議張先生先行新輔助治療,再做手術。在進行詳細而全面的溝通後,張先生接受了此建議。在進行了規範的新輔助放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隨後蘭平教授團隊成功對張先生施行了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經過對手術切除標本的詳細檢查,發現患者竟然達到病理學完全緩解!

  大家對直腸癌應該有所了解,但什麼是病理學完全緩解,可能會一頭霧水。通俗點說,就是腫瘤完全消失了!張先生的主管醫生練磊副教授介紹到,一般情況下,完全緩解的患者中,仍然有可能在顯微鏡下找到癌細胞。但是,大約13%-20%的患者在做手術切除後,無論是肉眼還是病理學家的顯微鏡和「火眼金睛」,竟然都找不到腫瘤細胞了!這種情況,就叫做「病理學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簡稱pCR)。

  目前大部分的觀點認為, pCR(病理學完全緩解)是個好現象。pCR後如何處理,目前臨床還存在爭議。理論上講,如果腫瘤完全消失,顯微鏡都找不到,那是否就不需要手術了呢!是否就可以「等待觀察」(wait and watch)?還是一定要做手術?蘭平指出,「很遺憾,現在還沒有辦法不做手術就能判定是pCR」。他表示,中山六院也將跟國內外同道一起,努力尋找預測pCR的辦法。一般而言,腫瘤小、組織分化良好的患者可能更容易達到pCR。目前中山六院在這方面正在進行深入研究,並已初現成果。

  新輔助治療VS傳統輔助治療

  在這次治療中「大顯神威」的新輔助治療,原來已經不是很新鮮的產物了。據悉,中山六院是國內對直腸癌實施新輔助治療最早的腫瘤治療醫院之一。新輔助治療,是與傳統輔助治療相對而言。對於結直腸腫瘤,主要有兩大治療手段:手術、輔助治療(放療、化療)。練磊介紹到,傳統的治療模式是「見瘤就切,切了再定」(決定是否放化療)。如果是有淋巴結轉移,就考慮做放化療(輔助治療),我們姑且稱為「舊輔助治療」。這種模式目前來說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恰當的。但對於中低位直腸癌這一特殊的臨床情況,臨床醫生們進行了深入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後發現,如果先不切腫瘤,而是進行放化療,而後再做手術切除腫瘤,這種策略可以提高直腸癌患者的保肛率,顯著降低局部復發率。這對中低位直腸癌患者來說是莫大的福音!因此,對於這部分患者,如前文所說,目前臨床治療指南均推薦先做輔助治療,再做手術。這种放在手術前的輔助治療,就被成為「新」輔助治療。新輔助治療實施後,臨床醫生驚奇地發現,做CT或者磁共振(MR)都找不到腫瘤,肛門指檢摸不到,腸鏡也看不到,腫瘤居然不見了

  目前直腸癌發病率愈來愈高,在廣州腫瘤疾病譜上更是攀升速度第一,一般由息肉演變而成,遺傳性大腸癌也越來越常見。低位直腸癌可能讓患者喪失肛門,終身佩戴造口袋,給患者生活帶來不便,心理蒙上陰影。蘭平指出,「對於中低位直腸癌,目前臨床研究及臨床經驗表明,新輔助放化療可以提高直腸癌患者的保肛率,降低局部復發率」。如果術前臨床分期為局部進展期直腸癌(T3或者局部淋巴結轉移陽性),建議新輔助治療,這個治療觀點已經被寫進權威的美國NCCN指南以及我國國家衛計委發布的《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15》。(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相關焦點

  • 病例分享 | 局部進展期直腸癌TNT模式治療:病理完全緩解1例
    近年來與NAC-CRT和CRT-NAC都不同的TNT模式,即「誘導化療-同步放化療-鞏固化療」,對於高度風險,尤其是MRF+的LARC患者治療強度大,可增加臨床完全緩解(cCR)機會,有一小部分患者可能達到病理學完全緩解(pCR)。出現pCR的高危LARC患者長期生存顯著獲益。
  • 康方生物-B(09926):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公布MSI-H晚期實體瘤的新輔助研究的初步臨床數據
    智通財經APP訊,康方生物-B(09926)發布公告,該公司核心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 (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研發代號:AK104)布局新輔助研究,公布在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晚期實體瘤的初步臨床數據。
  • 新冠肺炎期間結直腸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就醫流程
    隨著疫情逐步緩解,我們也欣喜發現全國情況也逐步在退燒,但目前還處於疫情防控還沒有完全解除的時候。結直腸癌的患者的就醫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以下我們分享一下新冠肺炎期間結直腸癌患者接受個體化治療的就醫流程。
  • 2020 CSCO│張濤教授:直腸癌免疫治療進展與探索
    CSCO胰腺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CSCO胃癌專家委員會常委 湖北省抗癌協會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專委會主任委員 醫脈通:請您介紹下目前直腸癌治療領域的最新進展?
  • 免疫治療面面觀之結直腸癌
    2015年中國腫瘤統計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排第3位,死亡率第5位,城市高於農村。每年新發病例 38.8萬,死亡病例18.7萬。RAS/BRAF V600E/HER2這三種類型,距離mCRC完全實現精準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康方生物-B(09926):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公布MSI-H...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康方生物-B(09926)發布公告,該公司核心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 (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研發代號:AK104)布局新輔助研究,公布在微衛星不穩定性高
  • 2019年結直腸癌治療進展盤點
    有意思的是,在挪威TaTME研究中術前新輔助治療的比例顯著低於常規TME隊列(21%∶45%~70%),而12例腫瘤復發的患者中,僅1例接受了新輔助治療,文章認為新輔助治療可防止腫瘤細胞種植,從而降低復發風險。 總之,挪威的這項研究認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大腸外科醫生,也都開展過TaTME手術,但結果均不成功。
  • 直腸癌又有哪些症狀?確診後要儘快手術嗎?
    結腸癌、直腸癌發病原因基本相同,都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因此,兩種疾病往往放在一起討論,但它們的症狀還是有些不一樣,治療也有些不一樣。結腸癌的症狀主要是腫瘤佔位、出血引起。腫瘤初期,相對於寬大的腸腔,它不能引起明顯症狀。隨著腫瘤增大,可能會造成腸腔狹窄、排便不暢,病人或有隱隱約約的腹痛!
  • 2020結直腸癌免疫療法大盤點
    而該聯合治療在一線治療中也顯示出療效和低毒性,客觀緩解率(ORR)達60%,疾病控制率(DCR)達84%,其中,7%的患者獲得完全緩解。 結果發現,僅僅經過1個月的治療(1次伊匹木單抗治療,2次納武利尤單抗治療),100%的錯配修復功能缺陷(dMMR)患者腫瘤明顯緩解,部分患者腫瘤明顯消退;而錯配修復功能完整(pMMR)患者則幾乎沒有出現緩解。將來在dMMR患者,新輔助免疫治療能否替代傳統的手術治療非常值得探索。
  • 一文讀透結直腸癌PD1免疫治療神預測指標-微衛星不穩定(MSI)!
    本以為他們的故事就僅限於此了,哪知,免疫治療時代的到來再次激起了他們之間的火花。早期的一些抗PD-1免疫治療臨床試驗在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中並沒有發現顯著獲益,後有研究將患者進一步細化,於2015年正式開啟「豪門」與MSI的對抗時代。先看看結直腸癌的後線免疫治療。
  • 康方生物:新型腫瘤免疫治療藥研究顯示具良好安全性
    原標題:康方生物:新型腫瘤免疫治療藥研究顯示具良好安全性   康方生物(09926)公布,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牽頭開展集團自主研發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
  • 上野雅資:與結直腸癌「死磕」,這些治療方法常見且有效
    內窺鏡治療是一種使用內窺鏡切除結直腸內腫瘤的方法,與手術治療相比,這種療法可以大大減輕結直腸癌患者的身體負擔,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此外,由於人體的大腸黏膜沒有神經分布,因此在採用內窺鏡切除時患者不會感受到疼痛。  內窺鏡治療的適應症包括病灶局限於腸壁黏膜內,或僅擴散至黏膜下層較淺處的腫瘤,或腫瘤較小,可以一次性切除。
  • 2020年腫瘤治療的新進展!
    顱內ORR為54%(7/13),其中4例達到完全緩解(CR),意味著用Capmatinib治療後腦病灶完全消失了,其餘3例PR患者中,一個患者有3個病灶達到完全緩解,1個病灶減小了50%,剩餘4個病灶達到穩定(共7個);另一個患者有2個病灶完全緩解,一個穩定(共3個);另一個患者有1個病灶完全緩解,3個病灶穩定(共4個)。顱內DCR(疾病控制率)為12/13個。
  • 熱點|結直腸癌預後,腫瘤間質將與TNM相輔相成
    間質成分一旦被招募,可通過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生長因子和酶等,從而影響腫瘤實質的發生、發展、侵襲和轉移。因此,腫瘤間質成分有望為腫瘤治療提供新的靶點。目前,臨床上尚未發現大規模針對間質成分的靶向治療應用,但是間質成分的靶向治療可能在未來變得更加重要。因此,大量的前瞻性研究將有助於評估TSR在臨床應用中的附加價值,患者在接受新輔助治療前後,根據TSR與預後的關係的研究結果,制定不同的應用於新輔助治療方案具有極大的臨床意義。目前針對腫瘤間質成分中的CAFs的新靶向療法正在研發中,並可進一步提高對腫瘤患者TSR的評估價值。
  • 結直腸癌,靶向、免疫治療比化療「高大上」嗎?合理應用是關鍵!
    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都有一定的適應症,並不是普遍適用,且多要聯合化療。 化療大概有三種方式,術前化療為新輔助化療,術後化療為輔助化療,不能手術時的化療為姑息性化療。 結直腸癌Ⅰ期,腫瘤浸潤深度在肌層及以內且沒有淋巴結、遠處轉移,推薦治療為根治性切除術,術前、術後不需要其它輔助性治療。若是一些切除範圍「縮小」的術式考慮輔助治療。
  • 2017癌症治療10大進展
    帕母單抗也用於在使用氟尿嘧啶、奧沙利鉑、伊立替康治療後出現疾病進展的HSI-H或dMMR的結直腸癌患者。這是FDA第一次根據腫瘤生物標誌物批准抗腫瘤藥物,而不考慮腫瘤的原始位置。該批准是基於來自149名患有MSI-H或dMMR癌症的患者數據,納入了5項單臂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帕母單抗的客觀緩解率為39.6%,其中11例完全緩解,48例部分緩解。
  • 2021 ASCO GI|結直腸癌領域重磅研究盤點
    CtDNA分析可更早發現結直腸癌術後高危復發人群 背景和方法:目前結直腸癌(CRC)治療的主要挑戰是及早發現復發,以及確定術後和輔助治療後的復發高危患者。術後循環腫瘤DNA(ctDNA)分析是一種檢測微小殘留病灶(MRD)和高復發風險的很有前途的方法。
  • 肺癌確診後不忙做手術,先做一下輔助治療再手術可能效果更好
    絕大多數病人都希望第一時間把腫瘤一切了之。確實早期肺癌首選手術治療,而部分中期肺癌病人直接手術有一定困難,需要先進行一些內科治療,於是就有了一個新輔助治療的概念。 新輔助治療,這個概念最初是從乳腺癌引入的,主要是指在手術前所進行的一系列的治療。包括新輔助化療、新輔助放療、新輔助內分泌治療等等。
  • JBC:靶向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為治療結直腸癌提供新靶點
    2018年5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1A在多種腫瘤中存在過表達能夠促進癌症進展。之前研究表明JMJD1A能夠促進結直腸癌進展,但是該分子在結直腸癌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完全了解。
  • 乳腺癌新輔助內分泌治療熱點問題探討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新輔助治療是乳腺癌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於HER2陽性及三陰性的乳腺癌,新輔助化療(NCT)不僅可以達到降期、保乳的目的,有助於制定更精準的輔助治療方案,還可以使50-60%的患者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CR),顯著降低患者的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