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41歲的張先生是超低位直腸癌患者,在做了幾次放化療,保肛術後病理提示,腫瘤竟然不見了!日前,39健康網從位於員村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獲悉此消息。
41歲的張先生是超低位直腸癌患者,在做了幾次放化療,保肛術後病理提示,腫瘤竟然不見了!日前,39健康網從位於員村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獲悉此消息。
新輔助放化療後,直腸癌病理學完全緩解
41歲的張先生因為「解粘液血便長達半年」,在當地醫院行腸鏡檢查發現了直腸腫物,距離肛門只有2cm,病理檢查也提示有腫瘤細胞,慕名找到中山六院結直腸肛門外科蘭平教授就診,後被確診為「直腸中分化腺癌」。經過詳細完善的病情評估,臨床分期確定為T3N0M0。經中山六院「直腸癌多學科聯合門診」討論,根據國內外權威指南以及治療規範,建議張先生先行新輔助治療,再做手術。在進行詳細而全面的溝通後,張先生接受了此建議。在進行了規範的新輔助放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隨後蘭平教授團隊成功對張先生施行了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經過對手術切除標本的詳細檢查,發現患者竟然達到病理學完全緩解!
大家對直腸癌應該有所了解,但什麼是病理學完全緩解,可能會一頭霧水。通俗點說,就是腫瘤完全消失了!張先生的主管醫生練磊副教授介紹到,一般情況下,完全緩解的患者中,仍然有可能在顯微鏡下找到癌細胞。但是,大約13%-20%的患者在做手術切除後,無論是肉眼還是病理學家的顯微鏡和「火眼金睛」,竟然都找不到腫瘤細胞了!這種情況,就叫做「病理學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簡稱pCR)。
目前大部分的觀點認為, pCR(病理學完全緩解)是個好現象。pCR後如何處理,目前臨床還存在爭議。理論上講,如果腫瘤完全消失,顯微鏡都找不到,那是否就不需要手術了呢!是否就可以「等待觀察」(wait and watch)?還是一定要做手術?蘭平指出,「很遺憾,現在還沒有辦法不做手術就能判定是pCR」。他表示,中山六院也將跟國內外同道一起,努力尋找預測pCR的辦法。一般而言,腫瘤小、組織分化良好的患者可能更容易達到pCR。目前中山六院在這方面正在進行深入研究,並已初現成果。
新輔助治療VS傳統輔助治療
在這次治療中「大顯神威」的新輔助治療,原來已經不是很新鮮的產物了。據悉,中山六院是國內對直腸癌實施新輔助治療最早的腫瘤治療醫院之一。新輔助治療,是與傳統輔助治療相對而言。對於結直腸腫瘤,主要有兩大治療手段:手術、輔助治療(放療、化療)。練磊介紹到,傳統的治療模式是「見瘤就切,切了再定」(決定是否放化療)。如果是有淋巴結轉移,就考慮做放化療(輔助治療),我們姑且稱為「舊輔助治療」。這種模式目前來說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恰當的。但對於中低位直腸癌這一特殊的臨床情況,臨床醫生們進行了深入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後發現,如果先不切腫瘤,而是進行放化療,而後再做手術切除腫瘤,這種策略可以提高直腸癌患者的保肛率,顯著降低局部復發率。這對中低位直腸癌患者來說是莫大的福音!因此,對於這部分患者,如前文所說,目前臨床治療指南均推薦先做輔助治療,再做手術。這种放在手術前的輔助治療,就被成為「新」輔助治療。新輔助治療實施後,臨床醫生驚奇地發現,做CT或者磁共振(MR)都找不到腫瘤,肛門指檢摸不到,腸鏡也看不到,腫瘤居然不見了
目前直腸癌發病率愈來愈高,在廣州腫瘤疾病譜上更是攀升速度第一,一般由息肉演變而成,遺傳性大腸癌也越來越常見。低位直腸癌可能讓患者喪失肛門,終身佩戴造口袋,給患者生活帶來不便,心理蒙上陰影。蘭平指出,「對於中低位直腸癌,目前臨床研究及臨床經驗表明,新輔助放化療可以提高直腸癌患者的保肛率,降低局部復發率」。如果術前臨床分期為局部進展期直腸癌(T3或者局部淋巴結轉移陽性),建議新輔助治療,這個治療觀點已經被寫進權威的美國NCCN指南以及我國國家衛計委發布的《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15》。(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