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電子鼻嗅出結直腸腫瘤

2021-02-15 NEJM醫學前沿

該文章來自NEJM期刊薈萃(NEJM Journal Watch)

Sniffing Out Colorectal Neoplasms

嗅出結直腸腫瘤

可檢測呼出氣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電子鼻表現出良好前景。代謝過程中以氣體形式排出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可在數種疾病的患者體內發生改變,其中包括結直腸癌(CRC)患者。在這項原理驗證研究中,荷蘭研究者評估了檢測呼出氣中VOC模式的電子鼻可否用作篩查結直腸癌和晚期腺瘤的無創工具。在推導、驗證和最終開發疾病特異性模型的過程中,研究者共分析了511例患者的呼出氣樣本,這些患者未患炎性腸病,並且在結腸鏡檢查前無惡性腫瘤病史。其中64例患者被排除(最常見的原因是呼氣測試失敗),其餘447例患者中包括70例CRC、117例晚期腺瘤、117例非晚期腺瘤和125例未患腫瘤的患者。最終開發出的CRC模型的靈敏度為95%,特異度為64%。最終開發出的晚期腺瘤模型的靈敏度為79%,特異度為59%。電子鼻無法區分晚期和非晚期腺瘤。合併症、吸菸、體質指數及抗生素或質子泵抑制劑用藥情況並不影響預測結果的準確度。

評論

通過簡單、無創的呼氣測試來篩查CRC和息肉(癌前病變)的想法非常有吸引力。通過進一步技術改進,本研究報告的較高檢測失敗率有可能降低。有兩點值得評論:①VOC模式如果要成為可行的兩步篩查方法的一部分,低特異度必須得到顯著改善。②在這一無症狀的患者人群中,CRC和晚期腺瘤的患病率出人意料地高,因此在一般風險隊列中開展進一步研究成為下一步必須做的工作。

引文

van Keulen KE et 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breath can serve as a non-invasive diagnostic biomarker for the detection of advanced adenomas and colorectal cancer.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9 Dec 20; [e-pub]. (https://doi.org/10.1111/apt.15622) 

NEJM期刊薈萃(NEJM Journal Watch)由NEJM集團出版,請國際著名醫生評論醫學領域重要論文,幫助醫生了解和運用最新進展。《NEJM醫學前沿》每周翻譯數篇,發布於app和官網,並精選2-3篇在微信發布。

版權資訊

本文由《NEJM醫學前沿》編輯部負責翻譯、編寫或約稿。對於源自NEJM集團旗下英文產品的翻譯和編寫文章,內容請以英文原版為準。中譯全文以及所含圖表等,由麻薩諸塞州醫學會NEJM集團獨家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nejmqianyan@nejmqianyan.cn。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究出可以嗅出疾病的電子鼻
    科學家研究出可以嗅出疾病的電子鼻 2008年01月28日 11:17 來源:光明日報 工程師正在仿照人類的鼻子來開發電子鼻,為不斷尋求微創技術的醫生開拓出一個嶄新的領域——利用鼻子了解人體狀況。
  • 結直腸腫瘤,只能傳統手術嗎?
    昨天晚上 《醫生說》節目邀請了 河南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白軍偉 為大家普及相關知識 結直腸息肉 結直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上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
  • 北京醫師協會2020結直腸腫瘤論壇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召開
    2020年11月20-21日,由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胃腸外科承辦的北京醫師協會2020結直腸腫瘤論壇暨北京西部醫學結直腸腫瘤論壇在我院召開。石景山區衛健委副主任吳麗萍,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我院院長顧晉,我院黨委書記向平超等領導班子成員出席大會並致辭。
  • 用「電子鼻」快速「嗅」出肺癌免疫療法適用者—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日前研發出一種快速檢測法,利用「電子鼻」分析肺癌患者呼出的化學物質,從而確定該患者是否適用免疫療法,準確率達
  • 荷蘭新研究:用「電子鼻」快速「嗅」出肺癌免疫療法適用者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日前研發出一種快速檢測法,利用「電子鼻」分析肺癌患者呼出的化學物質,從而確定該患者是否適用免疫療法,準確率達85%。  免疫療法的引入極大改善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但目前它的有效率僅在20%左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能在治療前確定這種療法是否適用於患者。
  • 老人患結直腸巨大型腫瘤不願開刀,消化內鏡醫生團隊13小時成功...
    這個讓張阿姨腹瀉3年的巨大直腸腫瘤終於被消化內科消化內鏡多學科團隊成功「拿掉」,更重要的是老人免去了她所不願的開刀之苦。巨大腫瘤讓醫生直言「奇特」張阿姨來自貴州省,3年前,她開始出現反覆腹瀉症狀,後來查出直腸巨大腺瘤。不願意開刀的她輾轉求醫,當地醫生建議她到廣西找消化內鏡醫生試試。
  • 科學家繪製正常結直腸上皮細胞體細胞突變圖譜
    科學家繪製正常結直腸上皮細胞體細胞突變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4 15:24:38 英國維康桑格研究所Michael R. Stratton小組繪製了正常結直腸上皮細胞的體細胞突變圖譜。
  • 嗅!電子鼻更靈敏了
    圖1 (a-c)自然嗅覺系統識彆氣味過程機理圖;(d-f)比色人工嗅覺系統總圖及其檢測過程圖;(g-h)比色人工嗅覺系統分解圖及其製備過程圖 電子鼻是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惡性結直腸息肉指腫瘤侵及黏膜下層但未達固有肌層的病變,TMN分期pT1,也稱黏膜下層浸潤性病變。黏膜下層的腫瘤浸潤可能導致淋巴血管轉移,結直腸息肉的癌變率約0.2%-5%。如何通過內鏡下特徵,判斷息肉應直接交給外科手術還是予以內鏡切除?內鏡切除後結合病理結果,應繼續內鏡監測還是追加外科手術?這些都是臨床上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
  • 要面子還是要健康,體檢時的結直腸指檢做不做?
    提到體檢,相較於抽血、血壓等檢查,最令人尷尬的當屬結直腸指檢了,有不少人直接略過了這一項。指檢究竟值不值得我們定期做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賈小強介紹,相比於腸鏡等複雜有創的檢查,直腸指檢是發現多種疾病最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
  • 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第八屆亞洲機器人和腹腔鏡結直腸外科年會(ARLCCS)29日開幕,ARLCCS年會首次登陸中國內地此前未有報導。  在年會上,記者了解到,世界範圍內大樣本量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安全有效,全體患者5年生存率近八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醫院結直腸外科成功舉辦第45期全國高級腹腔鏡結直腸外科手術...
    2020年7月31日,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結直腸外科主辦,第45期全國高級腹腔鏡結直腸外科手術技能培訓班暨第三屆臺灣班成功開班。本次學習班採取線上封閉式授課的形式,共有來自19個省市的55位中高級職稱外科同行和近70位臺灣醫師參加。
  • 高科技「電子鼻」精準「嗅」出汙染物
    走航監測實現邊走邊測,高科技「電子鼻」精準定位,為大氣汙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為進一步提升沈蕩鎮園區企業廢氣排放的監管能力,沈蕩鎮和縣生態環境分局委託第三方公司,首次採用GC-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走航監測系統,對沈蕩鎮重點區域廢氣排放情況進行實時採樣監測分析。
  • 通過對人類結直腸組織基因表達分析找出和確認一個潛在的組織質量...
    摘要:在包括腫瘤學在內的許多醫學專業中,相關研究已經發現了許多滿足個體化治療需求的生物標誌物。要正確理解這些研究,首先需要保證用於研究的組織樣本有較高的質量。組織樣本的質量可通過基因表達水平的變化來檢測,它受到包括樣品分析前條件、缺血效應、以及手術收集方法本身在內的各種因素的影響。
  • 電子鼻組成及工作原理
    電子鼻組成及工作原理 2014-05-04 15:02:38 來源: 瀏覽: 次 電子鼻又稱氣味掃描儀,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對食品中的複雜嗅味和很多揮發性成分進行分析、識別和檢測的儀器,它由傳感器系統和 自動化模式識別系統
  • 哈醫大二院成功為八旬結直腸腫瘤患者實施手術
    但家屬卻不願輕易放棄,選擇來到哈醫大二院普外科九病房(結直腸腫瘤外科)放手一搏。最終,劉明教授帶領團隊以最快的速度、最精準的治療方案,成功為老人切除了直徑4釐米的右半結腸腫瘤,解決了腸梗阻的症狀,術後老人各項指徵平穩,直接轉回普通病房。術後,已經將近三個月沒有好好吃過飯的老人終於有了胃口,主動要求吃飯,並且排便正常。
  • 郗彥鳳教授專訪丨結直腸檢測新靶標—微衛星不穩定(MSI)的中國數據總結
    ., 散發性結直腸癌微衛生不穩定性與 hMSH3 和 hMSH6 基因突變的研究. 武警醫學,2001.12(7):p.392.2. 程蕾 et al., 結直腸腺瘤中的微衛星不穩定性類型.3. 李欣 et al., 具有家背景大腸癌微衛星不穩定性研究.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08.37(3):p.408-410.4.
  • 結直腸腺瘤癌變基因圖譜繪出
    據了解,結直腸癌是全球範圍內發病率第三、致死人數第四的惡性腫瘤,結直腸腺瘤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從低級別腺瘤發展為腺癌需要10年以上時間。因此,深入解析低級別腺瘤向腺癌轉化的生物學機制對於結直腸癌防治有重要意義。
  • 惡性結直腸息肉的內鏡識別和管理策略(要點)
    在內鏡切除前,結腸鏡檢查發現的每一個結直腸病變都應對病變的形態、表面結構和血管形態進行完整的評估。結直腸病變的深部黏膜下浸潤被定義為≥1mm (1000 um)的黏膜下浸潤,並與內鏡切除後殘留癌的高風險相關,特別是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 關鍵問題、建議和討論 問題1a:結直腸息肉的哪些內鏡特徵可預測黏膜下深浸潤癌?
  • 生物醫療 || 電子鼻強勢進軍醫療領域
    未來的某一天,當身體患上疾病時,用機器嗅一下就知道,這樣的場景你敢相信嗎?仿生嗅覺系統可以分辨和識別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氣味分子,具有很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一項發表在《消化道》(Gut)雜誌網絡版上的原理研究證明,一種可攜式「電子鼻」可以準確地檢測出食管癌的前兆--巴雷特食管(Barret食管)。巴雷特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所替換的一種病理現象,簡單理解就是沿著食管排列的健康細胞被異常細胞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