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彥鳳教授專訪丨結直腸檢測新靶標—微衛星不穩定(MSI)的中國數據總結

2021-02-12 腫瘤時間

1. 林武華 et al., 散發性結直腸癌微衛生不穩定性與 hMSH3 和 hMSH6 基因突變的研究. 武警醫學,2001.12(7):p.392.

2. 程蕾 et al., 結直腸腺瘤中的微衛星不穩定性類型.

3. 李欣 et al., 具有家背景大腸癌微衛星不穩定性研究.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08.37(3):p.408-410.

4. 肖秀英 et al., 散發性結直腸癌中微衛星不穩定性及臨床病理意義. 中華腫瘤雜誌,2006. 28(4):p.289-293.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3.19(6):p.799-806.

5. Buhard et al., Multipopulation Analysis of Polymorphisms in Five Mononucleotide Repeat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Status of Human Tumors.J Clin Oncol 24(2)p:241-251.

6. 金黑鷹 et al., 多重螢光 PCR 方法對結直腸癌進行微衛星不穩定檢測及其臨床價值. 中華胃腸外科雜誌, 2007.10(3):p.217-220.

7. 楊柏林 et al., 散發性結直腸癌微衛星不穩定性及其與臨床病理生物學的關係. 世界華人消化雜誌, 2007. 15(10): p. 1160-1164.

8. Peng 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Non-familial Colorectal Cancer with High-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Chin Med Sci J, 2010. 25(4):p.228-232.

9. 孟文建 et al., 微衛不穩定在散發性 II 、II 期直腸癌中的意義. 重慶醫學, 2010. 39 (18):p.2420-2426.

10. 李新霞 et al., 散發性結直腸癌組織病理學特徵及微衛星不穩定狀態分析 400 例. 世界華人消化雜誌, 2013. 21(12): p. 1080-1089.

11. 吳波 et al., 散發性結直腸癌微衛星不穩定與 hMHL1 和 hMSH2 基因突變的研究.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5.18(10):p.775-779 .

12. 彭俊玲 et al., 散發性結直腸癌微衛星不穩定狀態與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及臨床病理特徵的相關性, 2015.22(4):p.479-483.

13. 周林豔 et al., 免疫組織化學與聚合酶鏈反應在結腸癌微衛星狀態篩選中的比較. 腫瘤防治研究, 2015.42(12):p.1231-1234.

14. 陳瓊榮 et al., 結直腸癌錯配修復蛋白和微衛星不穩定檢測的對比分析.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 2016, 5(5):p. 398-404.

15. Zheng, J., et al.,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tumor MSI in East Asia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using NCI panel. Future Oncol, 2018. 14(14): p. 1355-1364.

16. Bai, W., et al., Screening of MSI detection loci and their heterogeneity in East Asia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Cancer Med, 2019. 8(5): p. 2157-2166.

17. 蔣娜 et al., 2019., 散發性結直腸癌微衛星不穩定狀態與臨床病理特徵及預後的關係.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9.54(1):p.139-142.

相關焦點

  • 結直腸檢測新靶標—微衛星不穩定的中國數據總結
    微衛星,又被稱作短串聯重複序列(STR),重複單元一般為 1~6 個核苷酸構成。若腫瘤細胞中微衛星的重複單元數目較正常細胞發生了變化,則為微衛星不穩定(MSI)。
  • 別再搞不清楚 MSI 了,快收下這本《微衛星不穩定百科全書》
    哪些腫瘤患者應當檢測MSI?微衛星不穩定(MSI)在結直腸癌、胃癌、子宮內膜癌等多個實體瘤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子生物標誌物,並且具有多個臨床意義。近期,丁香園精心打造了一個專題網頁,病理科醫生必備的《微衛星不穩定百科全書》,全面詳細的介紹了MSI、MSI-H 腫瘤、MSI 的診斷方法、臨床意義、發生機制、MSI 檢測的適用人群等,希望能夠幫助病理科醫生加深對 MSI 相關基礎知識及最新臨床研究進展的了解,同時為廣大病理科醫生提供了針對
  • 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檢測概述
    其中一個表達缺失則稱為低度微衛星不穩定(MSI-L),2種或2種以上蛋白表達缺失為高度微衛星不穩定(MSI-H)。 此方法檢測MSI相對較簡單,成本較低。但存在一些問題,如使用抗體的不一致、病理醫生的閱片標準不一致等。
  • 從微衛星不穩定- 深度了解錯配修復基因(MMR)
    與正常組織相比,在腫瘤中某一微衛星的重複單位沒有插入或缺失的改變,該微衛星是穩定的狀態,我們稱之為微衛星穩定(MSS)。由此我們可知,微衛星不穩定是在DNA複製時插入或缺失突變引起的MS序列長度改變的現象,常由錯配修復(MMR)功能缺陷引起。1993年被Jacobs等人在結直腸癌中首次發現,與癌症發生有關,可用於癌症檢測。
  • 國內首部《微衛星不穩定(MSI)檢測中國專家共識》出爐!聽袁瑛教授深度解讀
    袁瑛教授:目前常見的MSI檢測方法中,免疫組化最為簡便,幾乎所有醫院病理科都能操作。該方法通過檢測腫瘤組織中四個常見錯配修復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達情況,明確細胞是否存在錯配修復功能缺陷。若結果顯示任一蛋白表達缺失,則判讀為錯配修復功能缺陷(dMMR);若四個蛋白全部表達,則判讀為錯配修復功能正常(pMMR)。
  • 結直腸癌與微衛星不穩定的10個臨床問題
    微衛星不穩定(MSI)是指由於錯配修復(MMR)蛋白缺失(dMMR)導致微衛星序列(通常由1~6個核苷酸為單位的串聯重複DNA序列)複製錯誤不能被修復,當錯誤累積到一定程度即形成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
  • 結直腸癌與微衛星不穩定的十個臨床問題
    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指由於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MMR)蛋白缺失(deficient MMR,dMMR)導致微衛星序列(通常由1-6個核苷酸為單位的串聯重複DNA序列)複製錯誤不能被修復,當錯誤累積到一定程度即形成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
  • 袁瑛教授:MSS/MSI-H BRAF突變結直腸癌,治療策略大不同!
    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順利召開。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教授,為大家分享了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方向。
  • Nature:DNA解旋酶WRN是微衛星不穩定性癌症的一種合成致死性靶標
    DNA修復過程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合成致死靶標,這是因為許多癌症表現出DNA修復途徑的破壞,這可能導致對特定修復蛋白的依賴。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1, PARP-1)抑制劑在治療存在同源重組缺陷的癌症中的成功突出了這種方法的潛力。
  • 國內首個微衛星不穩定(MSI)檢測試劑盒註冊證花落桐樹基因
    其中,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因其臨床意義頗為廣泛(包括輔助診斷林奇症候群、判斷預後、預測輔助化療療效、預測實體瘤免疫治療療效),特別是MSI-H腫瘤特有的免疫敏感性備受業界關注。據統計,中國MSI-H腫瘤疾病負荷每年高達32.4萬例,疾病負荷極高。但是,缺乏經過官方認證的標準化產品提供給臨床腫瘤患者。
  • 微衛星不穩定:癌症個體化治療的又一個關鍵指標?
    作者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科 青青子衿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微衛星是指分布在人類基因組中的簡單重複序列,一般由1-6個核苷酸組成,重複次數大約為5-50次。兩者不同之處只是在於dMMR需要通過免疫組化來檢測(蛋白水平),而MSI微衛星不穩定需要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來檢測(基因水平)。微衛星狀態DNA的檢測主要是應用PCR,通過檢測腫瘤組織中DNA擴增的微衛星位點,然後與對應的正常DNA進行比較。
  • 一文讀透結直腸癌PD1免疫治療神預測指標-微衛星不穩定(MSI)!
    能不引起我們的」豪門「的注意嗎?那麼微衛星不穩定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因此MSI/dMMR檢測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篩選林奇症候群患者的重要診斷指標。MLH1缺失的MMR缺陷型腫瘤應行BRAF V600E突變分子和(或)MLH1甲基化檢測,以評估發生林奇症候群的風險。聽說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肺癌等對微衛星不穩定也有意思,但是還是不能競爭過結直腸癌這個「豪門」。
  • 結直腸癌重磅消息!默沙東Keytruda一線治療MSI-H/dMMR患者頭對頭...
    2020年04月03日訊 /生物谷BIOON/ --默沙東(Merck & Co)近日宣布,評估抗PD-1療法Keytruda(可瑞達,通用名: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單抗)一線治療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不可切除性或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III期KEYNOTE-177試驗(NCT02563002
  • 中國人自己的MSI檢測 | 凡是過往 皆為序章
    ,導致微衛星的缺失或插入,從而發生了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微衛星不穩定狀態可以用來進行腫瘤輔助診斷。在結直腸癌的分子分型中,微衛星不穩定狀態是一種重要的分型工具,幫助臨床醫生就疾病提出診斷和治療方案。
  • 微衛星不穩定=?錯配修復基因缺陷
    微衛星,也稱為短串聯重複序列(STR),是單位長度在1至6個鹼基對之間的短重複核苷酸序列,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的基因組中。微衛星不穩定性(MSI)表示微衛星基因座中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DNA複製過程中通常會發生微衛星區域的變化。
  • 哪些腫瘤需檢測MSI?這6類患者必須檢測!
    微衛星不穩定(MSI)是指由於在DNA複製時插入或缺失突變引起的MS序列長度改變的現象,常由錯配修復(MMR)功能缺陷引起。MSI現象於1993年被Jacobs等人在結直腸癌中首次發現,與癌症發生有關,可用於癌症檢測。
  • 鑫諾解讀|微衛星不穩定MSI檢測專家共識
    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018版》均推薦所有CRC患者進行MMR蛋白和(或)MSI檢測。隨著研究數據不斷積累,《NCCN子宮腫瘤臨床實踐指南2019V3》亦推薦所有EC患者進行林奇症候群普篩;隨著測序成本的降低,可考慮在臨床實踐中採用多基因panel進行腫瘤易感基因的篩查。這些多基因panel包含林奇症候群相關基因及其他腫瘤易感基因.
  • MSI檢測雙重金標準:「PCR+毛細管電泳」和「2B3D位點」
    背景介紹: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帕博利珠單抗跨瘤種獲批治療MSI-H或dMMR腫瘤後,微衛星不穩定(MSI)作為各個實體瘤預後和制定輔助治療方案的重要分子標誌物越來越受到關注。
  • 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第八屆亞洲機器人和腹腔鏡結直腸外科年會(ARLCCS)29日開幕,ARLCCS年會首次登陸中國內地此前未有報導。  在年會上,記者了解到,世界範圍內大樣本量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安全有效,全體患者5年生存率近八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你知道嗎,結直腸癌需要檢測哪些基因?
    結直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據2019年中國癌症中心公布數據顯示,結腸癌在我國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及胃癌,位列第3位,其死亡率居於第5位。與無突變的結直腸癌相比,BRAF突變型CRC患者的年齡偏大,女性居多,微衛星不穩定可能性大、組織級別高,淋巴結轉移率和局部晚期發生率高。術後輔助治療後,BRAF突變型CRC的無病生存期更短,復發後的總生存期更差。PETACC-3研究檢測了1404例Ⅱ~Ⅲ期結腸癌患者的BRAF和KRAS突變,結果顯示,BRAF突變型患者的總生存劣於野生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