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間質瘤手術有哪些治療方式,怎麼選擇可保留肛門?一文便知!

2021-01-07 腫瘤科張成海醫生

直腸間質瘤臨床上不常見,但是也偶有類似病例,近些年逐漸增加。直腸間質瘤不同於直腸癌,也不同於胃和小腸間質瘤。腫瘤來自黏膜下,因此主要的臨床表現就是腫瘤導致的壓迫症狀,比如排便困難或者小便困難或者次數增加。一般不會導致便血。

直腸間質瘤的CT表現,5cm

早期直腸間質瘤因為體積小,幾乎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但是隨著體積增大,壓迫症狀出現才會引起注意。一般可以通過腸鏡或者盆腔CT或者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腸鏡下表現胃黏膜下隆起,圓形或者類圓形隆起;CT或者MRI上表現胃直腸的圓形或者類圓形腫塊,邊界清晰,多有包膜。有的可以向直腸腔內外生長。

直腸間質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治療。基本原則就是發現後儘快手術切除,不論大小。不像胃間質瘤,如果小於2cm,並且沒有不良的表現可以保守觀察,不用太過於積極手術。

間質瘤一般是黏膜下圓形或者半圓形的隆

直腸間質瘤發現後積極手術治療的原因在於:一是直腸間質瘤生物學行為比胃間質瘤差,容易復發或者轉移;二是,直腸的位置比較特殊,腫瘤變大後手術困難,尤其有切除肛門,行結腸永久造口的風險,術後會明顯影響生活質量。

因此,直腸間質瘤後應該積極手術治療。但是,並不是都適合手術治療,或者馬上手術治療。

對於中高位的直腸間質瘤,如果沒有侵犯鄰近臟器或者轉移的話,可以直接腹腔鏡手術切除或者開腹手術(如果腫瘤很大,與鄰近臟器很近的情況下);

對於低位直腸間質瘤,如果能夠經肛門直接完整切除的情況下,首選經肛門完整切除,一定要保證直腸壁全層切除,同時腫瘤不能破裂,否則的話保留肛門的意義大打折扣;這類手術最好是有豐富經肛門切除經驗豐富的醫生去完成。

直腸模式圖,間質瘤基本在直腸黏膜下

但是,對於低位腫瘤較大的間質瘤(大於5cm),經肛門切除困難或者直接腹腔鏡或者開腹手術需要切除肛門的手術,這種情況建議先完成穿刺活檢,完善基因檢測,先服藥縮小後再手術。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或者減少聯合臟器切除的風險。

如果直腸間質瘤發現時已經有遠處轉移,如果沒有梗阻的情況,首先活檢明確病理,完善基因檢測,根據具體的基因突變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根據後續的治療反應,再決定是否手術切除。

相關焦點

  • 間質瘤是癌症嗎 預防間質瘤的方法
    什麼是間質瘤?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那麼間質瘤是癌症嗎?為什麼會患上間質瘤呢,間質瘤的臨床表現有哪些?間質瘤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間質瘤是癌症嗎間質瘤它是胃腸壁上的一種腫瘤。
  • 胃腸間質瘤診療中的陷阱與困境
    2020年9月出版的《中華胃腸外科雜誌》發表了述評文章《智者見於未萌——論胃腸間質瘤診斷和治療決策中應努力規避的陷阱和困境》,作者從GIST診療的各個環節淺析可能存在的陷阱和誤區,以期為推進更合理的臨床決策提供參考。
  • 小胃腸間質瘤診療中國專家共識
    來源:醫世象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根據發病部位、大小、核分裂象及有無破裂等,GIST的惡性潛能從極低危至高危不等。
  • 肛門肉疙瘩脫出是怎麼回事?可能是肛乳頭瘤
    紅網時刻8月25日訊(通訊員 石豔芝)最近夏女士因為肛門口有肉疙瘩來到了長沙東大肛腸醫院就診,檢查結果肛乳頭瘤。夏女士聽後嚇了一跳,以為是痔瘡,怎麼就是「瘤」了?是「腫瘤」嗎?會惡變嗎?接診醫生張淑紅安撫了夏女士,並解釋了什麼是肛乳頭瘤。首先,什麼是肛乳頭?
  • 出國看病科普:直腸脫垂有什麼症狀,怎麼治療
    面對癌症等重疾,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出國看病,尋求更好的治療。據了解,出國看病諮詢與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與歐美的頂級醫院合作多年,為中國患者開通了出國看病綠色轉診通道,還為出國看病的患者及家屬科普疾病相關知識。下面詳細講解什麼是直腸脫垂,有什麼症狀,怎麼治療。
  • 治療低位直腸癌能保留肛門嗎?可以,但要符合這些條件!
    目前,手術仍然是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手段,但又由於直腸與肛門相連,手術治療直腸癌時,是否保留肛門(保肛)就成為患者十分關注的問題。尤其當病變十分靠近肛緣,即低位直腸癌時,關於局部切除還是根治性切除、保肛還是不保肛、是否只能腹部造口……相關爭議不斷。低位直腸癌是否保肛需綜合考慮病情、患者意願和風險預後等問題,並非所有患者都能保肛,即便是選擇保肛,術式方面也是值得商榷的。
  • 多少釐米才能保留肛門?低位保肛受哪些因素影響?
    還是以手術治療為主,早中期能達到根治效果,晚期的手術治療目標以降低手術局部復發為主,姑息治療,儘可能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周期。如果是低位直腸癌,早中晚期都會涉及到保肛問題,多少釐米才能保留肛門?低位保肛受哪些因素影響?
  • 不要隨便懷疑腸癌,有無腸癌指檢一摸便知
    關於腸癌的檢查當中,有一項就是指檢。都說不要隨便懷疑腸癌,有無腸癌指檢一摸便知。那麼,腸癌除了指檢,還有哪些檢查方法呢?應該怎麼治療呢?如何預防腸癌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不要隨便懷疑腸癌,有無腸癌指檢一摸便知一般來說,直腸指檢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很多的直腸癌患者通過直腸指檢,都可以發現有直腸腫塊,比如說直腸指檢能夠摸到直腸有腫塊,然後又有指套有染血,然後再結合其他的臨床表現,還有ct等影像學檢查,對直腸癌它的診斷是會達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
  • 被稱為「一指神功」的肛門指檢 有哪些作用?
    紅網時刻9月7日訊(通訊員 石豔芝)小呂這段時間發現自己肛門口有個肉疙瘩,十分不舒服。幾經糾結,他選擇來到了長沙東大肛腸醫院就診。當接診醫生李志平提出肛門指檢的提議時,大夥子有些遲疑地搖搖頭「不必了吧?」
  • 反覆黑便、腹痛沒在意 女子硬是拖成了間質瘤
    女子出現解黑便、腹痛的症狀,一直沒當回事,自己買藥吃也不見好,直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到醫院一查發現竟是因為得了間質瘤。44歲的彭女士,家住鄂州,今年3月份開始出現黑便、貧血的症狀,但是他沒當回事,到了5月份開始,又開始出現腹痛、發熱,又拖了兩個月後才來醫院就診。
  • 這種罕見病不再小眾,「隱形殺手」胃腸間質瘤在「協和標準」下現...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下簡稱協和醫院)普外科兼胃腸外科主任陶凱雄教授認為,隨著檢出率的增加,加上華中地區患者集中武漢就醫,胃腸間質瘤早已不再小眾。胃腸間質瘤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由於它早期基本無症狀,不大產生壓迫感和出血,所以診出率較低,長期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疾病。近年來,隨著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檢出率明顯上升。
  • 胃腸道間質瘤近 10 年研究總結(Surgery 綜述)
    文獻報導的平均直徑在 10~13 cm,且大於 5 cm 的胃腸道間質瘤更可能引起症狀。胃腸道間質瘤最常表現出的症狀是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或類似於潰瘍的症狀。消化道出血的程度可以從隱性慢性出血導致的貧血到危及生命的黑便或嘔血。有時胃腸道間質瘤也可表現為可捫及的腫塊、腸梗阻或少數因巨大腫瘤腹腔內游離破裂的急性腹腔積血。1.
  • 結直腸腫瘤,只能傳統手術嗎?
    這可如何是好? 息肉對身體有何影響? 會不會癌變?該如何治療? 需要複查嗎......種種問題縈繞在腦海裡。依據病理類型可分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以及管狀絨毛狀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臨床常見的病理類型,也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 腺瘤—腫瘤演變模型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發病模式之一。從腺瘤性息肉發展至腫瘤一般需要10年。
  • 新型TKI藥物治療胃腸間質瘤的優勢分析
    秘書長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胃腸間質瘤診療專委會 副秘書長 中國醫師協會微創外科醫師青年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 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青年委員會 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委會
  • 東西方胃腸道間質瘤的比較和思考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由基因組異常驅動的消化道的間葉組織腫瘤,主要由酪氨酸激酶受體(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A)突變所致[1]。雖然GIST的總體發病率比較低,但是對於後線治療患者和罕見類型,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療,迫切需要突破困境。
  • 腫瘤距肛門僅3釐米 專家施行腹腔鏡下「零距離保肛術」
    「我想根治直腸癌,還想保住肛門!」這是很多超低位(腫瘤下緣距肛緣小於5釐米)直腸癌患者的心聲。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普外科陶慶松副主任醫師成功為一距肛門3釐米的直腸癌患者施行國內先進技術——腹腔鏡下超低位經括約肌間切除(ISR)保留肛門手術,既根治了超低位直腸癌同時達到保留肛門的目的。術後一周,患者順利出院。
  • 創新應用「水刀」技術 25分鐘切除患者膀胱間質瘤
    「醫生在手術前就跟我說了,做膀胱間質瘤切除有不同的方法,考慮到後期恢復情況,最終選擇了水刀。」近日,一位女性患者因患膀胱間質瘤住進了陝西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她也成為了該院開展首例膀胱間質瘤水刀剜除術的患者。
  • 手術創傷不可逆,怎麼治?必須要病理!
    癌症治療不同於良性疾病,手術治療對病人往往有很大的創傷,甚至致殘,因此,一般情況下腫瘤手術術前必須明確病理,有些病例術前難以獲取病理診斷,醫生也會在術中切取組織做冰凍切片檢查以定性。 病理診斷為疾病的最終診斷!獲取病理標本的方法也比較多,如切除活檢、切取活檢,穿刺活檢、內鏡活檢等等。
  • 專家:胃腸道間質瘤無特異性症狀 計劃推出新治療指南
    中新網廣州6月3日電 (蔡敏婕)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中國每年發病人數約為2至3萬例。目前,靶向治療是不可切除或復發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周志偉近日在廣州介紹,隨著對胃腸道間質瘤疾病機制研究的深入,發現靶向治療對胃腸道間質瘤有效,這引發臨床醫生對這罕見癌種的關注。「早期來說沒有症狀,到了中晚期會有一些臨床表現,包括腹塊、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腸梗阻等。」周志偉稱,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導致誤診率高。
  • CSCO首次發布胃腸道間質瘤診療指南,基石藥業阿泊替尼片入選一線...
    近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了首版《CSCO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下稱《指南》)。這是CSCO針對胃腸間質瘤(GIST)推出的首部指南。此前數年,中國GIST臨床診療主要遵循由CSCO編寫的《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以下簡稱《共識》)。與《共識》相比,《指南》的推薦等級更高,更強調權威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