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哈爾濱9月15日電 近日,84歲的孫大爺(化名)在女兒的陪同下走進了哈醫大二院,一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原來,孫大爺的頸部上鼓了一個形似「柚子」的大包,怒張的血管清晰可見。由於腫物巨大,切除風險太高,孫大爺一家輾轉了多家醫院都沒能進行有效的治療,他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到了哈醫大二院。
口腔頜面外科主任李春明教授接診後,孫大爺的女兒向醫生講述了腫物的來歷。據了解,孫大爺今年84歲了,38年前孫大爺在一次感冒後,右側下巴就留下了一個小硬疙瘩,因不疼不癢也就沒再管它。直到2017年,這個小疙瘩突然長成了「雞蛋」大小的腫物,家人趕忙兒帶著孫大爺到醫院進行檢查,醫生建議進行手術切除,但家人害怕孫大爺的身體扛不住手術,便選擇了保守治療,定期觀察。沒想到,3年時間,腫物竟然長成了「柚子」大小。
李春明教授、高麗副主任醫師、楊燁主治醫師對患者進行了詳細的身體檢查後,認為腫物為頜下及頸部混合瘤,又稱為多形性腺瘤。這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腫瘤之一,生長緩慢,病程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這類腫瘤多表現為韌實性腫塊,表面呈結節狀,邊界清楚,有移動性,無壓痛,常常因沒有明顯的症狀,常被忽視。專家考慮,腫物突然增長迅速加快,與周圍粘連,移動性差,惡變的可能性較大,手術切除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但風險巨大。
哈醫大二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李春明為患者進行手術。
李春明介紹,「一般來講,頸部手術是風險較高的部分。我們經過術前評估,發現腫物生長的位置離頸動脈鞘較近,並且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內部粘連的可能比較嚴重,術中出血的可能極大,而且高齡老人血管彈性較差,一旦出血很難控制。」而麻醉則是患者需要面對的另一大難題,麻醉科丁文剛主任醫師表示:「患者2年前曾得過心梗,這次檢查中發現存在早搏二聯律,心功能也較差,會增加麻醉上的風險。此外,腫物壓迫也會給術中的氣道管理帶來困難。」
為了確保手術的安全,李春明教授團隊與丁文剛主任醫師團隊反覆討論並設計手術及麻醉方案,盡全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手術如期進行。
李春明教授團隊為患者進行手術。
術中,李春明教授仔細游離血管、神經及正常組織,為避免腫物切除不徹底導致復發,李春明教授採用儘量包繞在正常組織內完整徹底切除腫瘤的方案。丁文剛主任醫師仔細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及時為患者進行補液,避免出現應激反應及血壓較大波動。在術者和麻醉醫生共同努力下,整個手術用時約2小時,約2斤重的腫物被完整切除,移出體外。
術後,孫大爺激動地說「這下終於輕快兒了,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太感謝你們了!」
術後,患者與李春明教授團隊合影留念。
專家提醒,多形性腺瘤又稱混合瘤,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好發於腮腺,其次為顎腺及頜下腺。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生長緩慢,病程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如腫瘤出現下述情況之一時,應考慮有惡變之可能:腫瘤突然增長速度加快;移動性減少甚至固定;出現疼痛或同側面癱等。因此,這類腫瘤的治療還是要遵從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焦洋、李華虹、楊嘉安)
圖片由哈醫大二院提供
(責編:王旭、王豔)
【來源:人民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