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的手術範圍主要集中在顱腔和椎管,是外科手術中難度和風險最大的,因此神經外科醫生一直在探尋新技術新方法來探索大腦這片複雜的 生命禁區 。4 月 8 日,瀟湘晨報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在經歷了從 用眼睛看 到 用鏡頭看 的歷程後,顯微鏡手術已經成了神經外科手術的主流;而如今,神經外科手術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用屏幕看的 神經內鏡手術 。
年初,家住湘潭的白爹爹經常感到頭顱脹痛,每次持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接著雙下肢無力,走路也逐漸不穩,到了湘雅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在腦部松果體區長了一顆腫瘤。李臻琰副教授介紹,如果將人腦比喻成一個雞蛋,那麼松果體腫瘤就長在蛋黃的中間,不論上下左右哪個位置,手術入路的長度與難度都是一樣的。
如果採用現在最常見的手術顯微鏡手術,創傷最小的入路抵達病灶也需要七八公分,加上顱外的部分,有將近十幾公分的長度,那麼術中醫生的視野範圍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腫瘤位置深,難以切除乾淨,甚至可能因穿刺引起出血,導致術後的併發症。
經過反覆討論與術前評估,神經外科決定為白爹爹採用最新的經顱神經內鏡手術。據悉,經顱神經內鏡手術是將比籤字筆芯還要細的 4mm 的導管放入顱腔內,利用腦組織本身的生理間隙來切除腫瘤。
假如人的大腦是一個房間,那麼顯微鏡手術就像隔著一扇擦得非常明亮的窗戶去看房間裡的景象,雖然看得很清楚,但是會受到視野、光線等條件的限制,有些角落看不到或者看不分明;而內鏡手術則是直接打開了房門,走進了房間,能夠把房間的每個角落都看清楚。 李臻琰副教授說道。
與顯微鏡手術相比,神經內鏡可以進行抵近觀察, 顯示一些手術顯微鏡難以直接達到的橋小腦角、基底池等角落,讓術者看得更加清楚,使得以往那些長在 生命禁區 的腫瘤也有機會進行手術切除;同時,在神經內鏡直視下操作,病灶顯露得更清晰,醫生能夠辨認出病變側方和周圍重要的神經與血管結構,引導切除周圍病變組織,避免對正常腦組織的牽拉,也避免盲目穿刺導致的出血。
最終,專家團隊使用機械臂固定神經內鏡,在湘雅神經外科專家的精湛手術技術配合神經內鏡的輔助下,白爺爺順利地切除了松果體腫瘤。由於創傷小、術後併發症少,白爺爺康復迅速。
隨著湘雅醫院神經內鏡手術的發展,過去顯微鏡手術不易探索的 生命禁區 被一一解禁,術式已覆蓋了前顱窩底腦膜瘤、巖尖部腦膜瘤、聽神經瘤、巖斜區膽脂瘤等多種腫瘤,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後我們科室還將引入氣動臂——氣動臂比機械臂調節遠近距離和方向更加方便,操作的自由度更高,能更好地開展神經內鏡手術。 神經外科主任劉志雄教授表示, 我們不斷探索新領域,將創新診療手段與技術相結合,都是為了給患者帶來更好的醫療服務。
截至三月,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已開展了近 20 例經顱神經內鏡腫瘤切除術,其數量與質量皆位於國內領先方陣,其中經顱神經內鏡切除聽神經瘤、松果體區腫瘤等多起手術皆為省內第一。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曹璇絢 馮松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