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女童罹患腫瘤,醫院確診骨外尤文氏肉瘤。輾轉數月,不見好轉,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何洪波教授團隊利用液氮在體滅活新技術,幫助女童重獲多彩童年。
▲張娜手術前的右小腿
8歲女孩右小腿腫塊兩個月後迅速變大,原來是尤文氏肉瘤
2019年12月的一天,家住寧鄉的張娜如往常一樣放學回家,媽媽發現她的右小腿有一個小腫塊,便詢問張娜原由,8歲的張娜表示可能只是不小心在哪裡碰傷了。在確認腫塊不痛不癢後,張娜的媽媽便沒當一回事兒。然而兩個月後,張娜感覺腫塊變大了,並且伴有明顯的疼痛感,甚至影響到了日常活動。張娜的媽媽隨即帶她到當地醫院就診。
經過CT、MRI檢查與右小腿腫物活檢和右側腹股溝區淺表淋巴結活檢等一系列檢查,張娜被診斷為「惡性原始神經外胚葉瘤/骨外尤文氏肉瘤」。據了解,尤文氏肉瘤屬於小圓細胞惡性腫瘤,是染色體區段發生了基因移位,產生了一種變異性的融合蛋白FET-ETS,這個融合蛋白導致了基因組內大量基因表達的調節紊亂,使得原本正常的細胞發生癌變。
經過7個月的化療,張娜和媽媽決定向病魔發起最後挑戰
由於情況嚴重,張娜在當地醫院進行了長達7個月的化療。經過治療,腫瘤大小得到有效控制,雙肺多髮結節也未見明顯增多,但是長時間的化療給張娜帶來的痛苦和無底洞一般的開銷讓她與媽媽決定向病魔發起最後的挑戰。在朋友的介紹下,張娜的媽媽帶她來到湘雅醫院找到了湘雅醫院骨病專科首席專家何洪波教授及其團隊。
何洪波教授介紹,對於尤文氏肉瘤來說,放化療敏感,對於手術不可切除或者預計手術切除會造成肢體重大功能缺陷的病患,放化療聯合也是治療方案之一。而採用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腫瘤可以達到完整切除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肢功能,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於張娜來說,前期的新輔助化療只是暫時穩定全身情況,並沒有收穫到非常好的腫瘤局部控制,需要依靠手術來攻克這個堡壘,為後續輔助治療創造最佳條件。而如何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前提下最大化保留張娜的肢體功能,這個難題不可避免的出現在團隊面前。
採用在體液氮滅活再植內固定術,何洪波教授團隊為患者成功保肢
何洪波教授帶領羅偉副教授(湘雅醫院骨病專科主任),萬軍副教授,章燦主治醫師,隆峰主治醫師等組成張娜個性化治療團隊,在充分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和檢驗,仔細評估張娜影像學並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後,認為張娜的尤文肉瘤主要位於小腿骨外的軟組織內,而骨內並沒有累及,結合以往團隊在液氮滅活再植積累的經驗,決定這次為張娜設計個性化的液氮在體滅活技術。液氮在體滅活技術即保留了液氮滅活技術的優勢(採用-196℃的液氮對患處進行急凍,一定時間後緩慢回溫,起到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手術過程多為離體滅活),而在體滅活省去了截斷骨骼的操作,節省了手術時間,也保留了骨骼的完整性,便於腫瘤切除後的骨重建。對於張娜而言,這個方案是最適合不過的,但是在體滅活對於手術團隊來說操作要求更加精細,更需要注重正常軟組織保護,對於手術團隊來說又增加了難度
▲術中液氮滅活過程
8月11日,何洪波教授團隊為張娜進行了手術。腫瘤位於張娜右小腿,軟組織內有巨大包塊,且包繞脛骨及腓骨。手術中,分離並保護好脛後動脈和脛神經等重要神經血管後,將右脛腓骨中下段軟組織內尤文肉瘤插入-196°液氮內,進行了深低溫液氮在體滅活回植,在根治腫瘤的同時為張娜保留了右小腿肢體功能。
▲術後患者的右小腿
經過8小時的等待,張娜的手術成功完成。目前她已出院,正在康復中。如果恢復得好,張娜不久就能重返校園。
惡性骨腫瘤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而在何洪波教授的嚴格要求和帶領下,湘雅醫院對於骨腫瘤的臨床研究與治療水平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湘雅醫院骨病骨腫瘤專科開發引進了包括在體液氮滅活技術等20餘項世界先進骨腫瘤及骨病診療技術,診療效果均位居全國領先水平,同時建立完善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診療及隨訪機制,為許多惡性骨腫瘤患者帶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