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查出腹膜後巨大腫瘤,湘雅醫生成功「拆彈」並置換人工血管

2021-01-18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18日訊(全媒體記者 彭放 通訊員 石沛琳 潘柏宏 蔡舟)今日,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該院血管外科劉光強副教授團隊為一例腹膜後巨大腫瘤患者,成功實施了腹主動脈聯合下腔靜脈切除並人工血管置換。經查閱文獻,該手術在國內尚未見相關報導。劉光強提醒,如果發現逐漸長大的腫物,要立即就醫治療,切不可粗心大意。對於複雜型腫塊,要儘早手術,避免累及周圍臟器後增加手術風險,甚至危及生命。

家住湘西的向先生從去年開始就有腰背部脹痛的現象,未引起重視。今年年初,向先生腰背部脹痛加劇,同時出現右腿脹痛。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腹中有一個籃球大小的腫瘤,腫瘤完整包繞了人體最大的兩根血管——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因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輾轉來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血管外科專家團隊經仔細檢查,充分評估後認為:如果不手術,腫瘤會繼續長大,危及患者生命。但由於腫瘤累及腹腔大血管,手術稍有差錯,就會像拆炸彈時剪錯了一根線,隨時可能「爆炸」。

專家介紹,腹膜後巨大腫瘤並不罕見,但向先生的腫瘤累及腹腔多個臟器,包繞腹主動脈、雙側髂總動脈和下腔靜脈,十分罕見。該手術最大的難度在於腹主動脈聯合下腔靜脈切除並用人工血管置換,當前國內暫未見相關文獻報導。

為了避免圍術期出現危及生命的重大併發症,血管外科邀請麻醉科、重症醫學科、輸血科等多學科專家會診,為患者量身定製了個性化的手術方案。

近日,在血管外科黃建華主任的指導下,由劉光強副教授主刀為向先生實施手術。術中,專家發現腫塊將右腎動脈、腹主動脈、髂動脈分叉完全包繞,並且侵犯了部分下腔靜脈。經過10個小時的攻堅戰,專家將向先生腹中的「定時炸彈」與鄰近臟器成功剝離,將腫塊聯合受侵血管一起切除,並利用兩根人工血管替換了原來的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相關焦點

  • 29歲江西小夥「血管破裂」,湘雅專家置換60釐米人造血管
    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29歲的陳敏(化名)術後笑著對前來查房的黃凌瑾副教授說道。就在一年前,因身患兇險的主動脈A型夾層,陳敏被當地醫院認為「只有半個月生命」。 江西銅鼓小夥陳敏是一名廚師,2017年春節他如往常一樣在自家店裡炒菜,突然感到胸背部傳來一陣劇烈疼痛,支撐不住的他頓時倒在了地上。
  • 血管破裂,醫生給他換60釐米人工血管
    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專家採用國際最前沿技術,為他完成了60釐米全胸腹主動脈的人工血管置換,成功地挽救了這個年輕的生命。據了解,該技術在國內僅幾家醫院能開展。陳敏是一名廚師,一年多以前,他突發背部劇烈疼痛,當時就倒在地上。醫生判斷是血管破裂,情況十分危急。之後,陳敏被診斷為主動脈A型夾層,當地醫生認為手術成功率很小,甚至表示他「最多只有半個月生命」。
  • 湘雅專家完成金字塔尖端手術 換60釐米「人造血管」續命
    29歲的陳敏(化名)術後笑著對前來查房的黃凌瑾副教授說道。就在一年前,因身患兇險的主動脈A型夾層,江西銅鼓小夥陳敏被當地醫院認為「只有半個月生命」。經過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專家團隊兩次手術的全力救治,採用國際最前沿技術為他完成了全胸腹主動脈的人工血管置換,成功地挽救了生命。據悉,該技術國內僅屈指可數的幾家醫院能開展,湘雅醫院為湖南省內唯一一家。
  • 患病男子血管壁薄如紙 手術後主動脈血管換人工
    關鍵詞  80釐米切口、14個小時手術、主動脈大血管置換、尼龍人工血管  危急:血管壁薄如紙片  今年34歲的安徽天長男子秦強(化名),在2011年4月14日突然出現右上腹疼痛,嘔吐、大汗淋漓
  • 血壓飆升,原來七旬老漢後腹膜長了這個瘤,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和內...
    最近,顧伯伯因腦梗住院,CT檢查發現後腹膜有個較大團塊,最長直徑約7釐米。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和內分泌科團隊聯合診治後經手術「拆彈」成功。目前顧伯伯血壓血糖控制良好。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和內分泌科團隊聯合「拆彈」成功(央廣網發 仁濟醫院供圖)經仁濟醫院膽胰外科主任劉穎斌聯合內分泌科會診,初步判斷患者後腹膜團塊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性大,考慮副神經節瘤可能。
  • 高血壓男子「速凍」半小時 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
    來源:太原晚報  全身麻醉,體溫驟降17℃,外科醫生爭分奪秒切開男子心臟裡破損的主動脈,換上了一根由高分子材料製成的人工血管……日前,我省首例低溫麻醉「主動脈全弓人工血管置換術」在山醫大二院成功實施。
  • 年輕媽媽身患巨大腎上腺腫瘤,醫生冒險手術救治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姜潤德團隊成功完成了一例合併腹腔大出血的巨大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該腫瘤為腹膜後嗜鉻細胞瘤,體積14×10釐米。手術團隊克服患者術前腹腔出血,術中大量出血和血壓驟降等極端風險,成功挽救了一位年輕母親的生命。
  • 江西小夥60釐米胸腹主動脈全部換成人造血管
    29歲的陳敏(化名)術後笑著對前來查房的黃凌瑾副教授說道。就在一年前,因身患兇險的主動脈A型夾層,陳敏被當地醫院認為「只有半個月生命」。經過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專家團隊兩次手術的全力救治,採用國際最前沿技術為他完成了全胸腹主動脈的人工血管置換,成功地挽救了這個江西小夥的生命。
  • 「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原標題:「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林苗苗 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將於近日出院。
  • 小夥長罕見巨大血管瘤 手長腳長似「蜘蛛人」
    新橋醫院心血管外科肖穎彬教授正在為於林檢查        人民網重慶3月19日電  (陳琦 通訊員李春梅)家住貴州江口縣的24歲男子於林(化名),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胸腹部主動脈血管發生了病變,長了一個罕見的巨大瘤子,瘤體隨時都可破裂而危及生命,最後被專家診斷患為發病率僅有十萬分之一的
  • 主動脈大出血陷昏迷 換上人工血管救回命
    送到東部市立醫院,醫生一摸發現了「倆心跳」:原來,肚子裡的腹主動脈上長了一個拳頭大的瘤子,也在像心臟一樣跳動。正是因為這個瘤子破裂導致了患者大出血,這種病的猝死率高達80%。在此後的23天裡,醫院多個科室開展大搶救,置換人工血管、全身大換血……終於救活了這名患者,創造了一個醫學上的奇蹟。今天上午,他將康復出院,乘飛機回國。
  • 20公分大腫瘤纏住多根大血管,醫生「螞蟻啃骨頭」剝了15小時
    他們聯手用了15個小時,螞蟻啃骨頭一般一點點把腫瘤剝離下來,期間還將腎臟取出體外,剝離腫瘤後再移植回體內,成功保腎。手術過程中為治罕見惡疾遍訪全國名醫來自海南,年僅30歲的小符1年前運動後出現腰背痛,一開始沒在意,只當腰肌勞損處理,後面疼痛加重並反覆發作,迫不得已到醫院就診。
  • 關節置換後能做磁共振檢查嗎?人工關節置換後能否做核磁共振?
    2、腦內動脈瘤夾、冠脈支架、各種血管內支架和濾器、各種人工關節及假體、金屬內固定器等屬於相對禁忌症,經醫生確認和排查後,可以擇期檢查。
  • 男子被60釐米長的鋼筋刺穿腦袋 醫生化身「拆彈專家」
    快速鎖定目標、準確鉗斷線路、成功解綁炸彈……這是日前熱映電影《拆彈專家2》中的驚險鏡頭。近日,類似的場景也在第900醫院手術室「上映」——一根60釐米長的鋼筋刺穿安全帽,插入一位建築工人腦內約10cm!情況危急!
  • 男子被腫瘤「霸佔」大半個右腦
    核心提示:走路時經常摔跤,視力也跟著下降,鹹寧一男子被「怪病」纏身一個月,就醫才知瘤子「霸佔」了大半個右腦,十分罕見,武漢專家冒險「拆彈」。昨日,該男子已可下地行走,恢復順利即將出院。   走路時經常摔跤,視力也跟著下降,鹹寧一男子被「怪病」纏身一個月,就醫才知瘤子「霸佔」了大半個右腦,十分罕見,武漢專家冒險「拆彈」。昨日,該男子已可下地行走,恢復順利即將出院。  58歲的王先生是一名自由職業者。上月,他莫名出現左側肢體乏力,走路時身體總不自覺往左倒,有幾次摔得頭破血流。看東西模糊、頭暈頭痛。
  • 「武漢造」人工血管投入實用
    「武漢造」人工血管投入實用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5日 13:20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餘瑾毅、通訊員李哲)12月15日,一位64歲男性因巨大的腹主動脈瘤合併雙側髂內動脈瘤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手術。術中,該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用聚氨酯人工血管置換了他的腹主動脈。
  • 人工膝關節置換的長期效果如何?膝關節置換費用是多少?
    什麼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所謂人工膝關節置換又稱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百姓俗稱「換膝關節」,與口腔科醫生給破損的牙齒表面安裝牙套相似,用人工生物材料製作的假關節,通過精準的外科手術替換已經病廢的膝關節軟骨,從而達到消除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糾正畸形、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 重慶銅梁:開展「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獲得成功
    中國網4月12日訊 4月9日,銅梁區人民醫院採用新引進的血細胞分離機,開展「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獲得成功,填補了該區血液治療技術上的一個空白,也為銅梁乃至渝西地區的血液急危患者提供了醫療幫助。今年3月,患者蔣某因肝癌和急性肝功能衰竭,到銅梁區人民醫院腫瘤血液科進行治療。經過與患者本人及其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後,醫生對蔣某進行了「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同時經過血漿置換,患者凝血功能得到明顯改善,達到預期治療效果。「人工肝血液置換術是血液淨化技術的一種,是利用血液淨化技術暫時替代肝臟的功能,使幹細胞恢復再生,最終挽救患者生命的一種醫療技術。」
  • 老人「松果體」中心長腫瘤,湘雅「神經內鏡手術」化解難題
    神經外科的手術範圍主要集中在顱腔和椎管,是外科手術中難度和風險最大的,因此神經外科醫生一直在探尋新技術新方法來探索大腦這片複雜的 生命禁區 。4 月 8 日,瀟湘晨報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在經歷了從 用眼睛看 到 用鏡頭看 的歷程後,顯微鏡手術已經成了神經外科手術的主流;而如今,神經外科手術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用屏幕看的 神經內鏡手術 。年初,家住湘潭的白爹爹經常感到頭顱脹痛,每次持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接著雙下肢無力,走路也逐漸不穩,到了湘雅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在腦部松果體區長了一顆腫瘤。
  • 男子腎功能不全又長「腎臟炸彈」醫生全力以赴為其「拆彈」保腎
    記者:李文秀 徐睿捷 通訊員: 劉姍姍 阮喆黃陂57歲的李先生雙腎功能不全,如今左腎又查出多個錯構瘤,瘤子猶如「不定時炸彈」,一旦破裂隨時有大出血的風險。輾轉多家醫院求醫,均被告知腎臟難保。左腎上長出6個大小不一的腫瘤,最大的有7公分,最小的也有3公分,腫瘤包裹在一起比腎臟還大。雖然醫生判斷是錯構瘤,屬於良性腫瘤,但這種腫瘤質地脆弱,就像豆腐一樣,隨時有破裂大出血的風險。經過討論,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很大,左腎可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