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天前,在青島港靠岸休整的菲律賓貨輪上,臨發船前,67歲的輪機長阿拉卡拉突發腹痛,很快陷入昏迷。送到東部市立醫院,醫生一摸發現了「倆心跳」:原來,肚子裡的腹主動脈上長了一個拳頭大的瘤子,也在像心臟一樣跳動。正是因為這個瘤子破裂導致了患者大出血,這種病的猝死率高達80%。在此後的23天裡,醫院多個科室開展大搶救,置換人工血管、全身大換血……終於救活了這名患者,創造了一個醫學上的奇蹟。今天上午,他將康復出院,乘飛機回國。 □記者 田璐 通訊員 伊麗明
事發外籍船員腹痛昏倒
「5月11日那天早晨,我起床後正在忙著做開船前的檢查,就感覺肚子痛得很厲害,都站不起身來了。」昨天上午,在市立醫院東院13樓的血管外科病房裡,菲律賓人阿拉卡拉通過翻譯告訴記者:「當時,我們的貨輪還有2個小時就要起航了。我原本想堅持一下,可後來實在忍受不了了。 」
因為是輪機房的首席員工,貨輪長途航行中的安全保障離不了他。船長得知情況之後,立刻聯繫人將他送往醫院。但就在緊急送醫的路上,阿拉卡拉已經出現意識喪失、小便失禁了。任憑救護人員怎麼呼喊,他都沒有反應。當天上午11時,他被送到了市立醫院東院急診室。
危險血壓突破「警戒線」
急診室的醫生接診之後,根據他的表現懷疑是動脈破裂,於是緊急呼叫血管外科的專家來參與會診。 「我是第一時間趕到搶救現場的。 」東院血管外科醫師張鯤說:「當我用手檢查他的腹部時,就明顯地感覺到了動脈瘤的存在。那種感覺就像在摸著一個跳動的心臟一樣。可見,他的動脈瘤都多大了。 」
隨後的CT檢查印證了張鯤的推斷,腹主動脈周圍異常擴張,周圍邊界不清楚。而且,他的血壓只有70/50mmHg,已經低於正常血壓警戒線90/60mmHg。這就說明,他正在大量失血!張鯤說,他一邊迅速聯繫血管外科主任李大林,一邊按照李主任指示立即為阿拉卡拉實施輸血、輸液、抗休克等一系列搶救措施。
同時,完善了主動脈CTA等檢查。最終,明確診斷為腹主動脈瘤破裂。
急救換人工血管「保命」
當天,李大林接到張鯤醫生的急救電話時剛出差回到青島,他放下旅行包,就立即趕往醫院參加搶救。同時,血管外科的顏京強、齊浩山等醫生和麻醉手術科的麻醉師、護士接到急診手術通知,也紛紛趕往醫院。下午4時,完善所有檢查,並得到船長籤字同意之後,李大林和醫生們開始為阿拉卡拉施行「腹主動脈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換術」。
「通俗地說,就像咱們以前騎自行車久了,車胎上就會起包一樣,他的主動脈血管上也起了一個包。因為鼓起包來之後,血管壁就會變得很薄很脆弱,稍微一有點刺激就會破裂。而破裂就會大出血而致命。」李大林說,阿拉卡拉腹主動脈上的瘤子已經和一個拳頭那麼大了。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們通過檢查發現,他已經失去了微創手術的條件了,只能開腹來完成手術了。在手術過程中,李大林將導致大失血的瘤子切除,然後為他換上了一段15釐米長的人工血管 「補洞」。這樣就暫時制止住了失血,保住了患者的生命。
數據全身血液換了一遍
3個小時後,人工血管縫合完畢了,但阿拉卡拉還不能下手術臺。因為當時大出血,他的失血多達3000餘毫升,已超過正常人體總血液量的一半。血管置換手術結束後,醫生們不敢一下子鬆開血管阻斷鉗,否則,會造成低血壓,阿拉卡拉甚至會死在手術臺上。於是,醫生就開始慢慢地松鉗,逐漸恢復血流。
兩小時後,隨著14個單位的紅細胞和800毫升血漿,再加上自體回收再利用的650毫升血液輸注後,阿拉卡拉的血壓恢復正常。李大林說,搶救過程中,總共輸入4000毫升的血液,這對於體重不到50公斤的阿拉卡拉來說,相當於把身體裡的血液重新置換了一遍。
23天「闖」三關活下來
「阿拉卡拉能夠活下來,應該是一個生命的奇蹟。腹主動脈可是說是人體的生命血管!這個病的術前、術中和術後的死亡率都高達80%以上。很多患者都死在送往醫院的路上,甚至有患者死在推往手術臺的走廊裡。」李大林感慨地說:「他能活下來,可以說是闖過了三道鬼門關。首先他自己是幸運的,瘤子破裂之後有腹膜暫時起到了延緩的作用。其次是及時實施了手術。哪一個環節出現閃失,他必死無疑。如果未能及時接受手術,72小時內死亡率高達95%以上;在送醫的急症手術中,死亡率亦大於70%。 」
在手術後,阿拉卡拉被送入市立醫院東院ICU接受了密切監護,醫護人員憑藉豐富的救治經驗,幫助他順利渡過了因過度失血可能導致的心、肺、腎功能衰竭或異常。這任何一項都會導致他的猝死。經過全力的搶救,他的病情逐漸穩定並好轉。昨天,他經過了醫生的查體,可以康復出院了。
-